- 六上“ 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青山不老》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意见不同怎么办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1.通过对比,了解文艺性说明文和科普性说明文的异同。
2.能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观点的。
3.能结合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聚焦结论,在梳理问题中形成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生读课题)
师:这是第六单元导语中的一句话,读!
生(读):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师:我们与大地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只有善待大地,大地才会善待我们;我们必须要善待大地,其实这样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
生(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地球的美丽而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也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结论。读!
生(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对于这个结论,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出示问题)。
师:这样一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同学们对此都非常关注。我把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整合成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出示)。
二、任务驱动,在找寻证据中领悟表达秘妙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看看怎么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生自由读)
师:“聚焦结论寻证据”这个学习任务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理有据”,一个是“一步步”。有理有据是要有证据,一步步是顺序。(生自主学习)
师:如果你完成了,就与同桌交流交流。(生相互交流)
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有理由和证据,只有有理有据地、负责任地去表达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才能令人信服,才能鼓舞人心。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都有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吧?我们先来交流“地球美丽而渺小”这个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有理有据地表达的。
(生朗读课文)
师:对于这个部分,也有几位同学提出了疑问(出示)。
师:这些问题都与理解这部分内容有关,相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与分享,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这部分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生:第1自然段陈述了一个观点,就是地球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第2自然段也是陈述了一个观点,就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所以,才得出“地球美丽而渺小”这个结论。
师:也就是第1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地球美丽而壮观,和蔼可亲。
师:作者是怎么表达这个观点的?
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我发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很多形容词,描写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模样,表现出了地球的美丽壮观。
师:文章一开头是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写地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体会一下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地球的美丽壮观。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对于这部分内容还有同学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吗?
生: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这里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半径约为6400千米”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在茫茫宇宙当中,6400千米只是一个很渺小的数字,从而证明地球的渺小。
师:其实,这里除了列数字之外,作者还把地球放到了茫茫的宇宙当中去,这是什么方法?
生:这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报告厅比作一个茫茫的宇宙,那么地球可能还没有报告厅里的一粒灰尘大。由此可以想象,地球在茫茫的宇宙当中是多么地——
生:渺小。
师:地球这么美丽,又这么渺小,它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生:文中写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我从这里看出了地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师: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们有什么感触。
生:(读)地球……和蔼可亲。
师:读后,你们有观点或感触要表达吗?
生:人类对地球有着深厚的感情,地球就像母亲一样哺育和滋养着人类,我们也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去爱护地球。
师:这样来看,这里与下文有没有关系啊?
生:这是我们要保护地球的一个理由。
师:正是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所有生命的摇篮,所以需要我们——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学到这儿,你们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了吗?
生:明白了。正是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所以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这个生命的摇篮。而且这里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生:课文在开头写宇航员遥望地球,看到地球的美丽壮观,这个可爱的地球需要我们人类精心地保护,才会永远这样美丽可爱。
师:实际上,课文这样写也是为了更好地、更自然地表达观点。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部分。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1、2自然段)
师:“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这就是生命的摇篮。一起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需要表达?
生:我觉得,正是因为地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所以才更加需要我们精心地保护。
师:刚才,我们讨论交流“地球美丽而渺小”这一部分内容,从第一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精心地保护地球,因为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部分内容跟观点之间关系密切不密切?
生:密切。
师:我们再看“资源有限”这个部分。哪几自然段讲资源有限?
生:第3、4自然段。第3自然段聚焦到了矿产资源。第4自然段是说那些本来可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的随意破坏,让这样一些可再生的资源却不能再生了。
师:说得很好。第3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3自然段)
师:对于这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观点想要表达?
生:我觉得,正是因为矿产资源是很难形成的,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好好地保护。否则,等到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再去获取这些资源了。
生:我从“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看出地球的矿产资源形成不易。
师: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而且它又是有限的。我给大家带来一些资料,谁来读读这些资料?
生(读):人类目前使用的70%以上的农业生产材料、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95%以上的能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
师:这三个数字映入你的眼帘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矿产资源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矿产资源,我们就无法生产很多东西,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师:矿产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下面的资料也有一连串数字,谁来读?
生(读):据估计,地球上化石能源可维持的时间是:石油约46年、天然气约65年、煤炭约169年;矿产资源还可以开采的时间是:金矿约15年、银矿约20年、铜矿约31年、镍矿约46年。
师:看到这一连串数字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慨要表达?
生:我感受到矿产资源可以供给我们使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同时,它在我们生活中又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也可以显示矿产资源的珍贵。
师: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文中有一个词,叫什么?
生:也是“有限”的。
师:正是因为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读):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师:看了这一连串的数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们有什么观点要表达?
生:因为地球的各种资源跟我们生活都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这段文字当中来。这段文字非常简短,但是作者真切地表达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观点。特别的意思,一定有特别的表达;特别的表达,一定会表达出特别的意味。你们读读这段文字,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自读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3自然段有一句话是拿矿产资源来说的,“它不是谁的恩赐”,还有一句话是“地球是无私的”。我觉得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地球对人类非常好,但是人类却不加珍惜。
师:表达一个观点,在遣词造句上应该是准确的,应该是富有条理的,很有逻辑的。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一些关联词语,“不是……而是……”“甚至”“但是”“如果……必将……”,这些关联词语,一步步地把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师:有了这些关联词语之后,我们就能感觉到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非常准确、非常严谨,很有逻辑,一步一步地、层层深入地来表达观点。这就是妙用了什么?
生:关联词语。
师:用了这一连串的关联词语,把课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准确地、很有逻辑地表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放声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生朗读课文)
师:我想,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把第4自然段读得更加明白、透彻。先自己读一读。(生读4自然段)
师:你们发现第4自然段是怎么表达观点的?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列举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它们本来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人类却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它们不能再生。
师: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本来”,你们关注到了吗?
生:“本来”是原来、原本的意思。就是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类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破坏了自然资源,使它们不能再生。
师:看看这四幅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要表达?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内心很难过、很悲痛。大家看后两幅图。这些鸟儿的身上由于石油泄漏而变得脏兮兮的,它们失去了原本安定的家园,失去了原本干净的环境。是人为破坏,才使它们本该拥有的美好的家园变得如此糟糕。人们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这就是什么?
生:这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师:这一系列的生态灾难是谁造成的?
生:人类。
师: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
生: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你发现了吗?这段文字依然有一串什么?
生:关联词语。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看。
生:这一串关联词语是“但是”“因为”“不但……还……”,这样就更有层次地表达了人类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也更精准地表达了观点。
师:为了准确地、严谨地、很有逻辑地表达观点,这一自然段与上一自然段一样,妙用了一连串的—
生:关联词语。
师:由此可见,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要学会善用什么?
生:关联词语。
师:这就是这两段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启发。我们要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很有逻辑、很
有条理地去表达,因为这样表达出来的观点,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让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这些关联词语的妙用。(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说了,茫茫宇宙那么大,星球那么多,破坏了地球到别的星球上去不可以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这三段文字,你们有什么观点要表达?
生:我们破坏了地球,想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师:那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表达这个观点的呢?
生:第6自然段说,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已经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里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人类不可能再移居到别的地方。
师:不可能移居,科学家已经证明了。你们看这个数字—40万亿千米,地球的半径是多少?
生:6400千米。
师:可以想象,在40万亿千米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是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的。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读)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不能指望移居,只能指望什么?
生:只能指望保护地球。
师:科学家的证明,这是无法移居的第一个证据。继续交流。
生:我发现这几段是用设问的方法来写的。先提出问题:“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接着用科学家的证明去回答这个问题。
师:先提出问题,再来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自问自答,就是设问。除了科学家的证明,还有什么不可能移居的证据?
生:请大家看第7自然段。“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居住呢?”我发现这里的最后一句话运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我们即使能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
师:是的,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是科学家的设想。至于这个设想,你们能不能联系前面学的课文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哪篇课文来谈?
生:《宇宙生命之谜》。
师:这篇课文是讲什么的?
生:科学家也证明了人们不能在火星上生存。所以第7自然段写科学家提出设想在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也是很遥远的事情。
师:这只是一种设想而已。移居到火星上去,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不能移居,这个观点表达得清楚不清楚?有没有层次?
生:清楚。有。
师:谁来把这个层次给大家理一理?
生:这部分一开始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第6自然段用科学家
的证明来回答这个问题,第7自然段用科学家们的一些设想来证明移居的设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师:也就是说移居到别的星球有没有指望?
生:没有指望。
师:只能指望什么?生:保护地球。
师:所以,它每个方面都是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来表述观点的。我们来看,因为地球美丽而渺小,它只有这么大,所以我们必须要——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我们是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的,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要—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现在,你们弄明白课文是怎样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来表达观点,得出结论的吗?
生: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有理有据地表达的:先说地球是美丽渺小的,再说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第三点是说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这个结论。
师:我们再看这个结论,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读文)
师:对于这两个自然段,也有同学提出了问题(出示)。
师:这两位同学都关注到了宇航员。有意思的是文章开头写了宇航员,结尾在得出结论之前又写了宇航员。你们能不能解答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困惑?
生:这里作者写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是为了说明地球非常渺小,非常脆弱,我们更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
师:这其实也是为表达观点服务的。地球是可爱的,但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我们人类对地球上的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肆意地破坏,那就会让我们的地球破碎。提问题1的同学,现在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解答一下?
生:能!因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整体地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是处在地球中的,看不到地球的全貌,所以这里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写地球可爱却又容易破碎,能够更好地突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的这个观点。
师:这不仅仅说明了观点,还前后照应,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课文中写宇航员的这个感叹。提问题2的同学,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聚焦结论寻证据”这个学习任务展开了学习,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精彩。
三、联系实际,在真情表达中增强责任意识
师:这里有一段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片,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生观看视频)
师:一起来读读屏幕上面的文字。
生:(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好好照顾我们唯一的家园,
师:再深情地读一遍。(生读)
师:看了这个宣传片之后,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表达的?
生:我看到这个视频中列举了很多人们保护地球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我觉得,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就可以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师:我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宣传片,联系课文的内容,你心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想表达。现在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开始写,写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生写,写后交流)
师:请两位男生、两位女生来与大家分享。
师:假如让你说,你会在这个宣传片当中说什么?
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的一个个破坏行为给地球母亲添上了一道道伤痕。这难道不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怎么样?(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四、回扣主题,在深情诵读中强化责任担当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都投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列当中来,那么,读!
生(读):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必须发出这样的呼唤。读!
生(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时刻发出这样的警醒;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有这样义不容辞的责任。读!
生:(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我们之所以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的生态环境,是因为——;我们之所以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因为—
生:(读)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够投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动当中来,只有一个的地球,必将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家园,永远的幸福。问题1:课文题目是“只有一个地球”,也就是说在宇宙中地球是唯一的,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呢?
问题2:“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问题3:课文阐述了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样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安全地生存下去。这样的结论是怎么一步步得出来的?
学习任务:聚焦结论寻证据
读一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怎样有理有据地、一步步地得出“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和同学说一说。
时间:6分钟。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在课文的开头写宇航员眼中的地球呢?
问题2:全文都在讲如果地球被破坏会怎么样,那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和后面有什么联系吗?
问题3:课文第1自然段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吗?可不可以去掉呢?为什么?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在课文接近尾声的时候再写宇航员发出的感叹?
问题2:第8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宇航员发出的“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响亮口号,也是第1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只有一个地球”,2022年再次成为第51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学习任务:保护地球我要说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动中来,我们要拍摄一个“只有一个地球”的宣传片,你会在这个宣传片中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把你要说的话有理有据地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时间:5分钟。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5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5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只有一个地球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旧知,形成印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体会写法,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9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19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引入,复习回顾,体会课文是如何把意思说清楚的,体会结论得出的过程,设计宣传标语,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