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二氧化碳)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33446/0-172275961139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优选】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二氧化碳)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33446/0-17227596114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优选】人教版化学九上学案: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二氧化碳)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33446/0-172275961147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学案
展开一、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通过动手实验掌握CO2相关性质的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危害,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三、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实验室制取CO2
1.制取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察收集到的CO2,说一说它的物理性质。
【答案】1.CaCO3+2HCl == CaCl2+H2O+CO2↑;2.向上排空气法;3.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CO2;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则CO2已经集满;5.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等。
【课堂探究】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实验6-3: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装有2支高度不同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实验6-4: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里注入约1/3瓶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3.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注意】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答案】1.
2.
3.
【练一练】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答案】B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实验6-5: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说明: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色。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6-5:烘干第四朵花。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需在室内生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答案】1.
H2O + CO2 = H2CO3
2.
H2CO3 = H2O + CO2 ↑
3.(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CO2+Ca(OH)2=CaCO3↓+H2O。
(3)熟石灰固化:Ca(OH)2+CO2=CaCO3+H2O
正常反应是与空气中少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比较慢,而炭火盆可以生成更多二氧化碳加快反应,生成物还有水,所以会潮湿。
【练一练】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的性质。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水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
(1)若观察到a、c变红、b不变红,可验证CO2的性质是________。
(2)若验证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答案】 (1)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2)c先变红,a后变红
三、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1.在一定条件(低温高压)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作“__________”(该过程为物理变化)。
2.干冰的用途:
(1)____________: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量,广泛应用于食品冷藏保鲜和冷藏运输、医疗上血液的储存和运输等领域。
(2)____________: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形成降雨。
【答案】1.干冰;2.制冷剂;人工降雨。
四、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二氧化碳本身没有___________,但不能____________,含量过多对健康不利。
(2)你有什么方法帮助判断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枯井是否适于人进入吗?
【答案】毒性、供给呼吸;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需要用一根点燃的蜡烛做灯火实验,若火焰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进入菜窖就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危害。
2.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工业上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_________肥料。
(4)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化工原料;制冷剂或人工降雨;气体;灭火。
【练一练】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其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本身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升华吸收热量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能溶于水
【答案】D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的定义
大气中的____________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能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室效应的利处与危害
①利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提高到适合人类生存的15℃。
②危害:
a.导致两极的____________,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b.使土地____________,造成农业减产;
c.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d.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等等。.
(3)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
①大量使用____________,导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②____________,使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4)防止温室效应的方法
①制定旨在限制CO2排放的政府和国际规定,签订公约;
②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等____________;
③大力____________,严禁乱砍滥伐;
④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CO2等;
⑤倡导“低碳”生活。
【答案】(1)二氧化碳;CO2、O3、CH4、氟氯代烷(氟氯昂)等。(2)冰川融化;沙漠化。(3)化石能;乱砍滥伐。(4)清洁能;植树造林。
【练一练】下列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臭氧 D.甲烷
【答案】B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测评反馈】
1.下列物质,不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氢氧化钙 B.水 C.氧化铜 D.木炭
【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氧化铜发生化学反应,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木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A.将水倒入集气瓶中,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无法检验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故A符合题意;
B.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直接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为无色,故B不符合题意;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变红,能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显酸性,故C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在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设计了下面四个小实验,对它们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实验Ⅱ为对照实验,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B.实验Ⅲ为对照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C.实验Ⅰ只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色,与本实验没有任何关系
D.实验Ⅳ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
【答案】 C
【解析】A.实验Ⅱ为对照实验,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B.实验Ⅲ为对照实验,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C.实验Ⅰ只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色,实验Ⅱ、Ⅲ不变色,实验Ⅳ石蕊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与本实验有关系,符合题意;
D.实验Ⅳ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或干冰)用途的是( )
A. 用作气体肥料 B. 用作燃料
C. 生产碳酸饮料 D. 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 B
【解析】用作气体肥料、生成碳酸饮料、人工降雨都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用作燃料不属于二氧化碳(或干冰)用途,因为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
故答案为:B。
5.“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
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D.循环利用CO2制造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
【答案】 B
【解析】A.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利于 “碳达峰”和“碳中和”,故B符合题意;
C.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可以缓解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故C不符合题意;
D.循环利用CO2制造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有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下面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并非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
B.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定
C.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
D.二氧化碳能致人死亡,说明它有毒
【答案】 A
【解析】A.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二氧化碳并非导致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故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因为氮气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故不符合题意;
C.稀硫酸与碳酸钙生成微溶性固体硫酸钙,它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使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脱离接触,阻止反应的进行,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而应该用稀盐酸,故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二氧化碳是不支持呼吸的气体,故能使人窒息死亡,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按下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填空:
(1)A中的实验现象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
(2)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CO2与水反应有碳酸生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解析】(1)实验现象是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 ;
(3)C装置中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由紫色变红色,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能使石蕊变色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故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色。
现象
分析
现象
分析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二氧化碳
现象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后熄灭
分析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象
塑料瓶变瘪了
分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二氧化碳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步骤
现象
分析
Ⅰ
Ⅱ
Ⅲ
Ⅳ
现象
分析
步骤
现象
分析
Ⅰ
紫色小花变红
稀醋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
Ⅱ
紫色小花不变色
水不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Ⅲ
紫色小花不变色
干燥的二氧化碳不显酸性,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Ⅳ
紫色小花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
现象
红色又变成紫色
分析
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所以红花又变成紫色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学案及答案,共3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导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