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30 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精解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化分层测评(人教版) 试卷 10 次下载
- 卷31 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精解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化分层测评(人教版) 试卷 9 次下载
- 卷33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精解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化分层测评(人教版) 试卷 9 次下载
- 卷34 第六单元 专题5 常见气体的制取--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化分层测评(人教版) 试卷 9 次下载
- 卷35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优化分层测评(人教版) 试卷 17 次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品习题
展开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1 二氧化碳
基础夯实练
0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
C.不易溶于水 D.干冰升华时吸热
2.如图,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塞,振荡,可以看到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为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向图甲的烧杯内缓缓通入CO2,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将二氧化碳缓缓倒入烧杯中,观察到________(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能证明某无色、无味的气体是CO2的操作及现象是 (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燃烧更旺 B.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
C.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D.将气体通入蒸馏水中有气泡逸出
5.(易错题)如图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并附有干燥石蕊小花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试管内液面上升 B.试管内溶液变红色
C.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该实验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6.某同学在家里做了如图所示
(1)图I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蜡烛火焰熄灭。由此得出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依此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一个主要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蜡烛熄灭后,在玻璃杯口迅速盖一块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见图Ⅱ),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片上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写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7.(易错题)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 )
A.CO B.CO2 C.CH4 D.C
8.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
A.急救病人 B.温室肥料 C.人工降雨 D.灭火
9.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列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是 ( )
A.燃烧天然气供暖 B.利用风力发电 C.增加植被面积 D.节约用电
能力提升练
10.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I、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1.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液态无毒镓合金电催化剂,可在室温下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碳材料,并用于能量储存。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镓合金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B.推广该方法不能缓解温室效应
C.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D.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碳符合“低碳”理念
12.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D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看图回答问题:
(1)B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E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检验E装置中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图是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CO2的来源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
(3)人类降低空气中CO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2的排放,二是增加CO2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________________。
培优压轴练
14.用U形管完成CO2的性质实验:将干燥的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纱布条每隔1~2cm用水湿润,然后将干湿相间的纱布条送入U形管里(如图所示)。
(1)实验1: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缓慢注入塑料漏斗里,湿润的石蕊纱布条按照A→B→C→D的方向逐渐变红,而且AB段变红的速率比CD段变红的速率快。湿润的石蕊纱布条会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B段变红的速率比CD段变红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等到湿润的纱布条全部变红后,将其从U形管里取出,用电吹风对着纱布条吹热风,红色很快褪去并恢复为紫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课时2 一氧化碳
基础夯实练
01 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1.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中不能与CO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
A.CuO B.O2 C.Fe2O3 D.H2O
2.向如图装置中通入X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实验结果是黑色固体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可以是 ( )
A.H2 B.CO C.CO2 D.02
3.一氧化碳在工业上有重要作用。
(1)做燃料: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还原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煤燃烧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如图是北方家庭中冬天常用的煤炉,A、B、C处分别发生不同的主要反应。请写出A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C处观察到蓝色火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一氧化碳的毒性
5.导致人“煤气中毒”的物质是 ( )
A.氮气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6.(易错题)近年来,煤气中毒的惨剧仍时有发生。煤气中毒是由于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CO引起的。下列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事故发生的是 ( )
A.炎热的夏天,启动汽车发动机,打开汽车空调,紧闭车门在车内睡觉
B.用柴油作为能源的抽水机放到井内抽水,并派人到井下洗井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关闭门窗防止冷空气进入,并在煤炉边放一盆水
D.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洗澡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
03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
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下列有关这两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途:都能做燃料 B.性质:都能与水反应
C.结构:分子构成相同 D.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8.(易错题)有关CO2、CO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
9.(易错题)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1)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溶于水
(2)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练
10.三氧化二碳(化学式为C2O3)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草酸,且常温下不稳定,其他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取C2O3气体时可用排水法收集 B.常温下三氧化二碳可长时间保存
C.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 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1.某兴趣小组为研究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验证了一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B.丙过程中能观察到铜丝从红色变成了黑色
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吸收剩余的一氧化碳 D.待反应结束并冷却后软质塑料瓶会变瘪
12.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
A.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
B.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C.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人体中毒
13.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O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物质X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为________反应。
14.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套能验证一氧化碳性质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效果明显。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当打开开关a、b(同时在尖嘴处放一火源),通入适量的一氧化碳后,关闭开关a和b,并撤掉火源。约10~15分钟后,可观察到A中鱼仍活着,B中蛙死亡,C中鲜红的血液变成胭脂红色。然后打开开关b,同时再在尖嘴导管处(开关b后)点燃。试回答:
(1)A中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的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尖嘴导管处点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优压轴练
15.类比法是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化学式为C2H2O4)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在受热条件下也会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________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交流
①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②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指出该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1 二氧化碳
1.C
[解析]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C说法不正确。
2.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解析: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水并振荡,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会变瘪,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下面 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
(1)向烧杯内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由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可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C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气体通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D
[解析]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使试管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试管内液面上升;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因此试管内溶液变红色;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蒸馏水变红色,而干燥的石蕊小花遇二氧化碳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显酸性的物质;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易错总结】误认为二氧化碳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本身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
6.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灭火
(2)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解析: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淹没蜡烛,看到蜡烛熄灭,因此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2)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从而使石灰水变浑浊。
7.B
[解析]“零碳排放”中的“碳”主要指引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
【易错总结】误认为“低碳生活”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低碳生活”中的“碳”狭义指二氧化碳;广义指节能环保,不浪费资源。
8.A
[解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做制冷剂、工降雨、制碳酸饮料、气体肥料(进行光合作用)、灭火等;病人急救一般需要氧气。
9.A
[解析]燃烧天然气供暖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风力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节约用电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0.D
[解析]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不能,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1.B
[解析]镓合金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该方法能在室温下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碳材料,并用于能量储存,说明可缓解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在室温下将气态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碳材料,并用于能量储存,符合“低碳”理念。
12.
(1)瓶中液面下降,稀盐酸被压入C装置中
(2)H2O+CO2=H2CO3
(3)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收集满,否则没有收集满
解析:
(1)B中气压增大,把稀盐酸压入C装置中。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E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利用此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检验E装置中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13.
(1)化石燃料燃烧(或动植物呼吸等)
(2)温室效应(或温室效应的具体表现等)
(3)植树造林(或种草等)
[解析]
(1)根据题图信息可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有化石(或矿物)燃料燃烧和动植物呼吸等。
(2)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
(3)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且植树造林是我们容易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
14.
(1)CO2+H2O=H2CO3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H2CO3H2+CO2↑
解析: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先接触到AB段,后接触到CD段,故AB段变红的速率比CD段变红的速率快。
(2)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电吹风对着纱布条吹热风,红色很快褪去并恢复为紫色。
【核心素养解读】本题借助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探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具有直观性强、便于操作及对比明显等优点。
课时2 一氧化碳
1.D
[解析]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分别与氧化铜和氧化铁反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能与氧气反应;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
2.B
[解析]能与氧化铜反应的气体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X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X是一氧化碳。
3.
(1)2CO+O22CO2 ⑵CO+CuOCu+CO2
[解析]
(1)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4.C+O2CO2 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了蓝色火焰
解析:A处氧气充足,此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且放出大量的热;B处有充足的碳,在高温条件下,A处生成的二氧化碳与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处是新生成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燃烧,所以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了蓝色火焰。
5.C 解析: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人体内因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
6.D 解析: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汽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打开汽车空调,紧闭车门在车内睡觉,气体不流通,有可能使人中毒;柴油如果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派人到井下洗井,有可能使人中毒;冬天用煤炉取暖时,关闭门窗防止冷空气进入,会使空气不流通,煤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边放一盆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不能避免煤气中毒发生;燃气燃烧,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洗澡房外面,通风透气,气体流通快,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
【易错总结】误认为水可以溶解一氧化碳,从而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室内放一盆水无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7.D
[解析]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8.D 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A实验设计正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B实验设计正确;二氧化碳能与炭粉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C.实验设计正确;当二氧化碳中含有一氧化碳杂质时,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D实验设计错误。
【易错总结】误认为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用燃烧的方法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
9.
(1)B
(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点燃高温(或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3)2CO+O22CO2,CO2+C2CO
[解析]
(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似之处是组成元素相同。
(2)由于分子的构成不同,导致化学性质相差甚远。
(3)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一氧化碳。
【易错总结】误认为CO2与CO都会致人死亡,所以两种气体都是有毒气体
CO2本身无毒,CO2含量较多时,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缺氧,导致窒息;而CO有毒,它能破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生物机体缺氧,以至危及生命。
10.C
[解析]三氧化二碳能与水反应生成草酸,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三氧化二碳;三氧化二碳在常温下不稳定;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故具有可燃性,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其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故其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D
[解析]烧黑的铜丝与一氧化碳反应该实验验证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丙过程中能观察到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待反应结束并冷却后,由于消耗了一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又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导致瓶内气压降低,所以软质塑料瓶会变瘪。
12.A
[解析]CO不能用于人工降雨,固态的CO2俗称干冰,易升华,升华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化学式可知,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人体中毒。
【归纳总结】鉴别CO与CO2的方法
(1)用燃着的木条:能被点燃的是CO,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CO2
(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
(3)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CO2,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是CO。
(4)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能使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变为红色的是CO,不能使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变色的是CO
13.
(1)CO2
(2)做燃料(或冶炼金属)
(3)CO2+C2CO 化合
[解析]
(1)X可由碳转化而成,而一氧化碳已经存在,且X能够和一氧化碳以及碳酸之间相互转化,可知为二氧化碳。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既可做燃料,也可以冶炼金属。
(3)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4.
(1)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具有毒性
(3)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是中毒的原因
(4)防止一氧化碳进入空气中污染环境
解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向水中通入一氧化碳,水中的鱼并不会中毒死亡。一氧化碳从A装置的水中逸出,通过导管进入B装置中,B装置中的蛙因吸入了有一氧化碳的气体而中毒死亡。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易与一氧化碳结合这样使血红蛋白失去了运输氧气的能力,所以C中鲜红的血液变成胭脂红色。
15.
(1)氢
(2)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uO(或Fe3O4等其他合理答案) 黑色固体粉末变为红色(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①支持 只要根据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就可判断三种氧化物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②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将尾气通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1)草酸中含有氢元素,可以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若有二氧化碳产生,则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利用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金属和二氧化碳,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黑色粉末是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等,若黑色粉末是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碳,则A中的现象为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3)若黑色粉末是氧化铜,由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即可证明CO气体的存在;实验中由于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且污染空气,必须将尾气燃烧掉或收集再利用。
【核心素养解读】本题借助对草酸受热分解产物的探究,考查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
进行化学探究,要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要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优秀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优秀课时训练,共9页。
化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化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精品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精品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油锅着火,最适宜的灭火方法是,某轮胎店突然起火,火势凶猛,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