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1.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的内涵2.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3.探讨文章的现代价值,认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后人尊称其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孟子为“亚圣”。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20篇,共492章。《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叙事为辅,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且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1)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有道德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2)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颜渊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到仁。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1.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2.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1)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2)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下面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4.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5.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7.曾子怎么看待“仁”?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8.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9.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11.如何理解孔子关于“颜渊问仁”的这一回答?
“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12.“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13.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1)“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鸣。“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14.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对诗歌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15.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16.《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1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18.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19.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0.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本文中节选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3.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20.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执着追求“道(真理)”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高中4.1《论语》十二章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4.1《论语》十二章教课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知识回顾,孔子思想,文本探究,儒家的学习特点,研读第二章,研读第三章,研读第七章,锲而不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半部论语治天下,知人论世,文学常识,读经典明要义,朗诵视频,《学而》,《八佾yì》,《里仁》,《雍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字词,教学活动一,朗读品析,教学活动二,探究君子,教学活动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