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优秀课件ppt
展开《论语》十二章教案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2.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三、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四、研读本文,理解内容
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字词: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从修身行事两方面阐述“好学”。修身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享受;行事要谨慎勤勉,重于道德实践。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礼、乐的核心都是仁。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的美德。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闻道:得知真相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曾子怎么看待“仁”?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仇,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依靠。
目:细则。
事:实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五、思考探究:
(1)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章节 | 主要观点 | 说理方法 |
第一章 |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 理论论证
|
第二章 | 礼乐以仁为基础 | 理论论证
|
第三章 | 执着追求“道(真理)”
| 理论论证 |
第四章 | 君子重义轻利 | 对比论证
|
第五章 |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 对比论证
|
第六章 |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 对比、理论论证
|
第七章 |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 理论论证
|
第八章 |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 比喻论证
|
第九章 |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 举例论证
|
第十章 | 克己复礼为仁 | 理论论证
|
第十一章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理论论证 |
第十二章 | 《诗》的社会功用 | 举例论证
|
(2)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
明确: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六、观点争鸣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明确: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七、写作特色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从中可见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节选的十二章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记叙,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文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思想深邃,诲人不倦,具有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胸襟和风范,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语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育人之心。
(3)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本文中节选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八、课堂总结
“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语文4.1《论语》十二章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4.1《论语》十二章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提示,素养目标,孔子思想,《论语》,词语解释,君子好学,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八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作者简介,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初步感知,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完美版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重点字词,教学活动一,朗读品析,教学活动二,探究君子,教学活动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