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精品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中
一、课内分析
1.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2.如何理解孔子的这句话?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3.阅读 《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4.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文,根据要求答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这里的“文”与“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5.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文,根据要求答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这段话中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⑩,止,吾止也⑪。譬如平地⑫,虽覆一箦,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述语段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
7.阅读《论语·里仁》这段话,思考问题: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8.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9.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好学”的表现。
10.请就孔子对“学”与“食”“居”的态度作评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①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1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12.请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
参考答案
1.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以下三点,才算达到了“可谓好学也已”的要求。
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不以饮食与居住为生活的第一要务。儒家追求“仁”的道德理想,所以就需要人们节制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要求,把重心放在道德修养上。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能够达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种境界的人,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饱、安”没有太多讲究的人,他的志趣与理想在别的地方,无法顾及“饱、安”,而这些志趣与理想,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重要的志趣与理想,当然没有理由草率行事,他必须“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就有道而正焉”。
稳重而不浮躁之人,不会自以为是,他必会经常检讨自己,以“有道之人”为目标,正视听,清混淆,辨是非,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段信息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段,梳理大意,对文段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分点概括作者都说了什么;再次是逐一考量作者表现出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些态度能说明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后分类概括、归纳。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焉,可谓好学也已”的意思是: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的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首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于“食”“居”这种物质享受,孔子认为要克制,不要去追求这些;
接着,“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好学”需要做事、说话谨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如果“好学”,他的思考必定更深入,在还未思考妥当之前草率说话做事,显然不是“好学”的态度;
“就有道而焉”,还要不断靠近有道之人进行学习,君子不会过于自满骄傲,而是懂得向他人学习,从而让自己不断提高;且这个学习不是针对知识,而是针对“道”,即要追求道德修养。
因此,“好学”要不追求物质享受,安贫乐道,要追求修身养性,道德实践是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对立的义利观。
【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这是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对立的义利观。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本句意为“上午明白了世间大道,就算是晚上就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表示对道的渴求。“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着重体现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认为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能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这段话的意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于文采,人就会显得粗俗,文采胜于质朴,人就会显得表面浮夸,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然后理解“文”和“质”分别指什么,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5.连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实现仁的重要意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反问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两个反问句的意思,“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然后结合反问句的作用来分析选文中连用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从语段来看,这段话主要是说实现仁的意义,连用两个反问句则更是起到强调的作用。
6.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分析概括。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譬如为山”“譬如平地”,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我认为无论在做学问,还是道德修养上,我们都应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万不可半途而废。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说明做事和为学关键靠自己,而不在别人或环境,学习和做事必须有主动精神,自觉自愿,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7.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评价作者思想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段意;接着分析作者都说了什么,观点态度如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意为: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这句话是为了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见贤思齐”,看到贤能的人,要努力向他学习,让自己也成为一个贤能的人,体现出孜孜不倦的道德修养追求;“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到不贤能的人,并非鄙弃或视而不见,而要从这人的缺点上反思自身,是否也有相类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人有缺点或者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因此说,能“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断改正缺点,养成优点,才能够让自己趋于完善,从而成为贤人。
8.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含义,再结合题干要求与关键语句提取、概括、分析观点。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如果“不仁”的话,就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礼”“乐”等制度,即“仁”是“礼乐”的基础,是内因;而“礼乐”是外在的规范。“礼乐”是仁的外在体现,“仁”才是“礼乐”的基础。孔子崇尚“礼教”“乐教”,但其根本在于“仁”,如果没有仁,礼乐便没有意义,只是徒具其形,空有外表罢了。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么礼乐教化对他也就无用了。
9.安贫乐道;不轻易发怒,不重复犯错;敏事慎言;就道正己。
10.①孔子重“学”的追求,轻“食”与“居”的享受。②孔子的这种价值取向,对君子及后学的自我修养具有引领作用。③今天的学子,还应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养。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概括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依据人名、地名、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分析出所需答案。
依据第一则材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知,“好学”应安贫乐道,不在乎物质;
依据第二则材料“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可知,“好学”应不轻易发怒,不重复犯错;
依据第三则材料“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可知,“好学”应敏事慎言,并能就道正己,向有道之人学习辨证自己的是非。
10.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上下文分析“孔子对‘学’与‘食’‘居’的态度”,联系考生自己经验和思想,做出恰当中肯的评价。本题答题要求有理有据,语言流畅,观点准确。
依据第一则材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第三则材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知,孔子重“学”的追求,轻“食”与“居”的享受,强调提高自我修养比物质条件更重要,启示我们重视自我修养,拓宽学习领域,提升自我。这对今天人们对提升修养有积极地引导作用。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论语·雍也》)
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论语·雍也》)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证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论语·学而》)
11.虚浮铺陈或浮夸虚伪等。
12.①理想人格不同。儒家是君子;阮籍是名士。②礼法观也不同。儒家要求克己复礼、守道崇德、见利思义、文质彬彬。阮籍强调内心的“仁”,而对外在的礼法约束并不十分在意,体现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
【解析】
1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到材料一中圈出有关“史”的句子,理解其含义,最后进行概括。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从材料中来看,“文胜质则史”,“文”指“文饰”,“质”即“质朴”,“文胜质”即虚浮铺陈胜过质朴,由此可以概括出“史”的含义。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和阮籍‘理想人格’与‘礼法观’的不同”,首先分析儒家和阮籍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比较二者的不同。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样真是个君子啊”,材料三说“阮籍邻居的主妇,容貌漂亮,在酒庐旁卖酒。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常到这家主妇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那家的丈夫起初特别怀疑阮籍,探察他的行为,发现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别的意图”。从理想人格来看,孔子认为道义、礼仪、谦逊的语言以及诚实的态度是君子必备,而阮籍展示出的是名士风范;从礼法观念来看,儒家要求的是要文质彬彬、克己复礼等,而阮籍强调的是内在的东西,对于外在的礼法约束不是很在意,如阮籍对邻家之美妇,如从一般的礼法观来看,阮籍的行为显然与之不合,但他展示出的却是真正的名士风流,当时的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
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精品第二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精品第二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优秀第一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优秀第一课时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文言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优秀导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