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知识解读)(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94145/0-17169186182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知识解读)(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94145/0-171691861831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知识解读)(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94145/0-17169186183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知识解读)(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94145/1-17169186229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知识解读)(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94145/1-17169186229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4 浮力(知识解读)(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94145/1-171691862301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浮力习题
展开•知识点1 浮力产生的原因
•知识点2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知识点3 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
•知识点4 浮力大小的计算
•作业 巩固训练
知识点1
浮力产生的原因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
3、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液(气)体。
【典例1-1】(2023春•长安区期末)将同一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放置在水中,长方体都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不相等,压力差相等
B.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不相等,压力差不相等
C.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相等,压力差不相等
D.水对长方体上、下表面的压强差相等,压力差相等
【答案】A
【解答】解:长方体物块悬浮在水中,说明受到水的浮力不变,而浮力等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所以长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不变;
而长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差:Δp=,竖直放置比水平放置上下表面积小,所以长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差不相等。
故选:A。
【典例1-2】(2023秋•长宁区期末)用细绳吊着某金属块并将其浸在水中,分别在图(a)、(b)、(c)所示位置保持静止,若金属块所受的拉力分别为F1、F2和F3,则F1 = F2 < F3,若液体对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分别为ΔF1、ΔF2和ΔF3,则ΔF1 = ΔF2。(均选填“>”“=”或“<”)
【答案】=;<;=。
【解答】解:用细绳吊着某金属块并将其浸在水中,分别在图(a)、(b)所示位置保持静止,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液体密度不变,根据F浮=ρ水gV排知,浮力大小不变,根据称重法,拉力大小相等,若液体对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分别为ΔF1、ΔF2即为浮力,因浮力相等,ΔF1=ΔF2。
由于c图中部分浸入,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受到的浮力减小,因而需要的拉力变大,故F1=F2<F3.
故答案为:=;<;=。
【变式1-1】(2023春•青秀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一个竖直悬挂在水中的圆柱体,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0.5N,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3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柱体受到的重力为0.8N
B.圆柱体受到的重力为1.8N
C.圆柱体受到水的浮力为0.8N
D.圆柱体受到水的浮力为1.8N
【答案】C
【解答】解:由压力差法计算浮力的公式F浮=F向上﹣F向下=1.3N﹣0.5N=0.8N,故C正确,D错误。
由已知条件不能推知物体所受重力为多少,故AB错误。
故选:C。
【变式1-2】(2023春•高唐县期末)如图所示,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雪碧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若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此实验说明了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 压力差 。
【答案】竖直向上;压力差
【解答】解:开始时乒乓球受到上面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作用,下部没有液体只受大气压的作用,向上的压强小于向下的压强,向上的压力小于向下的压力,乒乓球不能上浮。当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下面有水,乒乓球下面也受到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作用。向上的液体压强大于向下的液体压强,根据F=pS,产生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所以乒乓球上浮,故此实验说明了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故答案为:竖直向上;压力差。
知识点2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1、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1)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实验原理:F浮=G-F读。
(3)实验方法:称重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盐水、细线、烧杯、小石块。
3、器材作用
(1)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
(2)细线:连接实验器材。
(3)小石块、金属块:实验对象。
(4)水、盐水:改变液体密度。
(5)烧杯:盛装液体。
4、实验步骤
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步骤②把石块慢慢浸入水中,直至石块完全没入水中,并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化。
步骤③把水换成盐水,重复步骤②。
步骤④把小石块换成金属块重复上面三个步骤。
步骤⑤记录数据,整理器材。
5、实验结论及应用
(1)浮力大小跟浸入液体(水)中的体积有关。
(2)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一定时,浮力大小跟物体所在深度无关。
(3)比较步骤二、三可知,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一定时,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密度大的浮力大。
【典例2-1】(2023春•明水县期末)关于图中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B.可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C.可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
D.可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答案】D
【解答】解:AB、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有关,要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相同,只改变物体(液体)的密度大小,只有一个物体(一种液体),故不可行;
C、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要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相同,改变深度大小,由图知,由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故无法完成,C不可行;
D、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物体浸在液体的体积不同,由称重法可知浮力大小,D可行。
故选:D。
【典例2-2】(2023秋•普陀区期末)为研究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方案进行实验。他先将圆柱体A挂在测力计下,此时测力计示数为F0,然后逐渐将A浸入水中,并将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F0与F的差值ΔF记录在表一中。为进一步探究,小明换用圆柱体B重复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圆柱体A、B底面积分别为SA、SB,且SA>SB)
表一(圆柱体A)
表二(圆柱体B)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数据中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中, 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增大而减小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数据中ΔF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中, ΔF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成正比 。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或2、6,或3、7)数据中ΔF、h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浸入水中, 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不变时,圆柱体底面积越大,ΔF越小 。
④实验中圆柱体重力对其在水中受到向上的力的大小 无 影响(选填“有”或“无”)。
⑤实验中圆柱体A、B的高度关系为: 相等 。
【答案】①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增大而减小;
②ΔF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成正比;
③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不变时,圆柱体底面积越大,ΔF越小;
④无;⑤相等。
【解答】解:①根据实验序号1、2、3或5、6、7的数据,分析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增大而减小;
②纵向比较表一序号1、2、3或表二序号5、6、7的数据,可知,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为原来的几倍,ΔF也为原来的几倍,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ΔF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成正比;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或2、6,或3、7)数据可知,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不变时,圆柱体底面积越大,ΔF越小;ρA=1.0×103kg/m3>ρB=0.8×103kg/m3,
根据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不变时,液体密度ρ越大,ΔF越大;
④F0=G,根据称重法测浮力,ΔF=F0﹣F,
故本实验中,圆柱体的重力为:G=ΔF+F=1.5N+8.5N=10.0N;
⑤由②,比较表一序号1与2与3或表二序号5与6与7的数据,可知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ΔF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成正比;但序号4与8实验不符合这个规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在物体没有浸没时,F浮=ρ液gSh,故受到的浮力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成正比,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说明4与8这两种情况下,圆柱体已浸没在液体中了,
由阿基米德原理:
1、4两次实验受到的浮力之比为:=,h=×3cm=10cm,
=,hB=×3cm=10cm,
所以圆柱体A、B的高度相等。
故答案为:①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增大而减小;
②ΔF与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成正比;
③圆柱体的下表面到液面的深度h不变时,圆柱体底面积越大,ΔF越小;
④无;⑤相等。
【变式2-1】(2023春•洋县期末)按要求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重力是 5.8 N。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 匀速直线 运动。
(3)如图丙所示,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 0.6 N;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浮力大小跟 排开液体体积 有关。
【答案】(1)5.8;(2)匀速直线;(3)0.6;排开液体体积。
【解答】解:(1)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2N,示数为5.8N,物体的重力是5.8N;
(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测力计示数等于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3)由F浮=G﹣F便可求出浮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做称重法;由图丙知,G=2.5N,完全浸没水中时F=1.9N,则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浮力:F浮=G﹣F=2.5N﹣1.9N=0.6N;物体都是浸在水中,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水的体积不同,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物体所受浮力不同,故图丙是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故答案为:(1)5.8;(2)匀速直线;(3)0.6;排开液体体积。
【变式2-2】(2023春•莲湖区期末)实验小组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讨论交流后提出猜想。
猜想一: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二: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三: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1)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在游泳池游泳时,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走去的过程中,随着走入水中越深(身体浸没前)会觉得身体越来越轻,推理出猜想 二 (选填“一”、“二”或“三”)是正确的。
(2)为了验证猜想,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由实验数据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2 N;分析比较如图﹣1、图﹣3、图﹣4所示的三次实验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分析比较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次实验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 排开液体体积 有关;分析比较如图 1、4、5 所示的三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 越大 。
(3)分析实验数据可计算出实验中盐水的密度是 1.1×103 kg/m3。
【答案】(1)二;
(2)2;无关;排开液体体积;1、4、5;越大;
(3)1.1×103;
【解答】解:(1)当人在游泳池中游泳时,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走去的过程中,随着走入水中越深(身体全部浸没前),排开液体体积变大,觉得身体越来越轻。说明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根据这一经验合理猜想浮力大小应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故猜想二正确;
(2)根据图﹣1、图﹣3所示的实验操作,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后所受浮力:F浮=G﹣F=4.8N﹣2.8N=2N。图3、4深度发生变化但浮力不变说明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图﹣1、图﹣2、图﹣3所示的三次实验浮力随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物体浸没在盐水中后所受浮力:F盐=G﹣F=4.8N﹣2.6N=2.2N>2N,故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3)根据F浮=G排=ρgV可知,=,浸没在盐水中时F浮=ρ盐gV排,所以
知识点3
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
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
3、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4、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典例3-1】(2023春•澧县期末)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越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B.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C.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的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液体密度不变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答案】D
【解答】解:A.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体积有关,与物体重力大小无关,故A错误;
B.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排开水体积小时,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故B错误;
C.没入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在水中的任何位置,物体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故C错误;
D.由F浮=ρgV排得,液体密度不变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典例3-2】(2022春•永城市期末)潜水艇在海面下10m的地方时,所受海水的压强是 1×105 Pa(假设海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当它又下潜10m的过程中,所受浮力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105;不变。
【解答】解:潜水艇在海面下10m的地方时,所受海水的压强:p=ρ海水gh=1×103kg/m3×10N/kg×10m=1×105Pa。
当它又下潜10m的过程中,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海水V排g可知所受到的浮力不变。
故答案为:1×105;不变。
【变式3-1】(2023春•碑林区校级期末)小杰在欢乐谷游玩时,观察到鱼嘴里吐出的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对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压强分析正确的是( )
A.浮力变大,压强变小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浮力不变,压强不变D.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答案】A
【解答】解:因为气泡上升时,深度h变小,
所以,由p=ρgh可知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变小,故气泡的体积变大。
又因为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
所以,气泡内的压强p变小;
因为气泡的体积变大,排开水的体积变大,
所以,由F浮=ρ水V排g可知气泡受到水的浮力变大。
故选:A。
【变式3-2】(2023春•中原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094战略核潜艇”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在下潜的过程中,海水对它的压强 变大 ,核潜艇浸没于海水中后继续下潜,若不考虑海水密度的变化,核潜艇所受浮力 不变 。(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变大;不变。
【解答】解:核潜艇在下潜的过程中,海水密度不变,所处的深度不断变大,根据p=ρgh可知海水对它的压强变大;
核潜艇浸没于海水中后继续下潜,海水的密度不变,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等于核潜艇自身的体积),根据F浮=G排=ρ液gV排可知核潜艇受到的浮力不变。
故答案为:变大;不变。
知识点4
浮力大小的计算
1、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1)两次称量求差法 F浮=F1-F2。
(2)二力平衡法 F浮=G物。
(3)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典例4-1】(2023春•长乐区校级期末)在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质量为30g的实心物块,从容器中溢出20g水,则该物块在水中受到了多大的浮力( )
A.0.1NB.0.2NC.0.3ND.0.5N
【答案】B
【解答】解:物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排=m排g=20×10﹣3kg×10N/kg=0.2N。
故选:B。
【典例4-2】(2023春•平原县期末)如图所示,用一细绳拴住体积为0.6dm3、重为4N的木块,使它浸没在水中,此时细绳的拉力为 2 N;若剪断细绳,当木块静止时水面将 下降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此时木块所受浮力是 4 N。(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N/kg)
【答案】2;下降;4。
【解答】解:(1)木块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
V=V排=0.6dm3=6×10﹣4m3,
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6×10﹣4m3=6N,
因木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细线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由木块受到的合力为零可得:G+F拉=F浮,
此时细绳的拉力:F拉=F浮﹣G=6N﹣4N=2N;
(2)由F浮>G可知,剪断细绳后,木块会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
由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导致水面将下降;
此时木块漂浮,受到的浮力F浮'=G=4N。
故答案为:2;下降;4。
【典例4-3】(2023春•凉州区期末)如图所示,容器中水深为0.5m,木块的体积为4×10﹣3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N/kg,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木块受到的浮力。
【答案】(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5×103Pa。
(2)木块受到的浮力为40N。
【解答】解:(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0.5m=5×103Pa
(2)木块完全浸没,故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木=4×10﹣3m3,
木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4×10﹣3m3=40N;
答:(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5×103Pa。
(2)木块受到的浮力为40N。
【变式4-1】(2023春•鼓楼区校级期末)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体积是500cm3
B.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5N
C.物体的密度是2.25×103kg/m3
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9N
【答案】C
【解答】解:
AB.由图象可知,当h<4cm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N不变,此时物体在空气中,
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物体重力G=F=9N,
当h>8cm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N不变,此时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则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F浮=G﹣F′=9N﹣5N=4N,故B错误;
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所以,由F浮=ρ液gV排可得,物体的体积V=V排===4×10﹣4m3=400cm3,故A错误;
C.由G=mg可得,物体的质量m===0.9kg,
则物体的密度ρ===2.25×103kg/m3,故C正确;
D.物体刚浸没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零,
由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可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上=F浮+F向下=F浮=4N,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4-2】(2022春•襄州区期末)将质量为2kg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浸在水中时称弹簧秤示数为11.2N,则此时物体受到浮力大小是 8.8 N,方向是竖直向上,施力物是 水 。(g取10N/kg)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物体重力G=mg=2kg×10N/kg=20N;
(2)物体受到浮力:F浮=G﹣F拉=20N﹣11.2N=8.8N;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故答案为:8.8;水。
【变式4-3】(2023春•紫金县期末)如图所示,将内部底面积为100c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深28cm的水和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正方体物块有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求:(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距离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
(2)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
(3)正方体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答案】(1)距离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为1.8×103Pa;
(2)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为28N;
(3)正方体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5N。
【解答】解:(1)A处的水深为:h=28cm﹣10cm=18cm=0.18m,
距离容器底10 cm的A处水的压强为:;
(2)容器底部的水深为:h′=28cm=0.28m,
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为:,
容器内部底面积为:S=100cm2=0.01m2,
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为:F'=p'S=2.8×103Pa×10⁻2m2=28N;
(3)正方体物块的边长为:a=10cm=0.1m,
正方体物块排开水的体积为:,
正方体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
答:(1)距离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为1.8×103Pa;
(2)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力为28N;
(3)正方体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5N。
1.(2023春•合阳县期末)如图所示,将木球浸入装有盐水的杯子中,木球所受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B.木球C.盐水D.杯子
【答案】C
【解答】解: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木球浸在盐水中,所以浮力的施力物体是盐水。
故选:C。
2.(2023春•叶县期末)如图所示,将乒乓球置于去底塑料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当有少量水从瓶口流出时,乒乓球不上浮;若用手堵住瓶口,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此实验说明了( )
A.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B.连通器原理
C.大气存在压强
D.浮力产生的原因
【答案】D
【解答】解:开始时乒乓球受到上面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作用,下部没有液体只受大气压的作用,向上的压强小于向下的压强,向上的压力小于向下的压力,乒乓球不能上浮;当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下面有水,乒乓球下面也受到液体压强和大气压的作用;向上的液体压强大于向下的液体压强,乒乓球上浮,由此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故选:D。
3.(2023春•富县期末)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科技成果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
A.在太空中遨游的“天宫”空间站
B.在海面上航行的航母“福建舰”
C.在海水中下潜的“奋斗者号”
D.“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
【答案】A
【解答】解:A.太空中没有空气,故在太空中遨游的“天宫”空间站不受浮力,故A符合题意;
B.浮力是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在海面上航行的航母“福建舰”受到水的向上托起的力,即受到浮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海水中下潜的“奋斗者号”在水中尽管下沉,但仍然受到浮力,故C不符合题意;
D.空中上升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受到空气的浮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3春•莲湖区期末)如图﹣1所示,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且浸没在水中,在将圆柱体向上缓慢拉出水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随圆柱体上升高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与计算正确的是(ρ水=1.0×103kg/m3,g取10N/kg)( )
A.圆柱体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不断变小
B.0~10cm时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为160cm3
C.圆柱体的密度为5×103kg/m3
D.圆柱体上升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Δp与上升的距离h成正比
【答案】C
【解答】解:A、上升过程中测力计的示数先不变、后增大,根据F浮=G﹣F示可知,上升过程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先不变、后减小,故A错误;
B、0~10cm时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圆柱体浸没时所受的浮力:F浮=G﹣F=2.0N﹣1.6N=0.4N;
因为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所以,由F浮=ρ水gV排可得圆柱体的体积:
V=V排===4×10﹣5m3,故B错误;
C、由G=mg可得,圆柱体的质量:m==0.2kg,圆柱体的密度:=5×103kg/m3,故C正确;
D、0~10cm时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圆柱体上升过程中,深度不变,Δp=0;10~20cm时,是露出水面的过程,水的深度减小,水对杯底的压强变化量:Δp=ρ水gh,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Δp随上升的距离h而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5.(2023秋•杨浦区期末)盛有水的相同柱形容器甲、乙置于水平地面。将柱体A、B竖直浸入水中,柱体静止时如图所示,此时测力计示数大于零。若放入前后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柱体的质量mA=mB
B.柱体的体积VA=VB
C.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A=FB
D.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A=F浮B
【答案】D
【解答】解:因放入A.B柱体前后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相等,受力面积S相等,由△F=△pS知,放入前后容器又地面的压力变化量△F相等。而压力变化量来自A,B两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即△F=GA排=GB排,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知,两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A=F浮B,故选项D正确;
因GA=F+F浮A,GB=F浮B.因两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A=F浮B,所以GA>GB由G=mg知mA>mB,故A选项错误;
因F浮A=ρ水gV排=ρ水gVA,F浮B=ρ水gV排′,由F浮A=F浮B 知VA=V排′,因B柱漂浮VB>V排′,可得VA<VB,故选项B错误;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知.A上下表面压力差等于A受到的浮力,F浮A=FA下﹣FA上,B下表面受到的压力等于B受到的浮力F浮B=FB下,因两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A=F浮B,得FA下﹣FA上=FB下,得FA下>FB下,故选项C错误。
故选:D。
6.(2023春•潮阳区校级期末)如图甲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有一个底面积为100cm2,足够高的薄壁柱形容器,长方体物块A、B通过轻弹簧连接并置于容器底部,此时物块B恰好浸没在水中。物块A的底面积为40cm2,高为10cm。继续向容器中匀速注水,注水速度为50cm3/s。弹簧受到的力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弹簧的长度每变化1cm,弹力就变化1N,弹簧的重力和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原长8cm
B.物块A所受重力为3N
C.16s﹣26s期间,液面上升了5cm
D.21s时,物块B对容器的压力为2N
【答案】D
【解答】解:A.0~16s期间薄壁柱形容器内加水的体积为:
V加水=50cm3/s×16s=800cm3,
此时水深变化为:Δh水===8cm,
所以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Δh水=8cm,
由图可知一开始弹簧的弹力为:F弹=2N,
因为弹簧的长度每变化1cm,弹力就变化1N,而弹簧处于压缩,所以可得弹簧压缩量为:ΔL=2cm,
所以弹簧原长为:L0=L+△L=8cm+2cm=10cm,
所以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一开始时物体重力大小等于弹簧的弹力大小,所以物体A的重力为:GA=2N,所以B选项错误;
C.在16﹣26s,弹簧受到的压力减小至0,减小的压力大小等于物块A受到浮力,说明在26s时刻,弹簧伸长量为0,此时F浮=GA=2N;
物体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为:VA浸===2×10﹣4m3=200cm3,
所以A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为:hA===5cm,
所以16s﹣26s期间,液面上升为:Δh水'=L0+hA=2cm+5cm=7cm,故C错误;
D.由于在16﹣26s时A浸没的深度为5cm,而A高10cm,若物体A浸没在水中,则所受的浮力为16﹣26s所受浮力的两倍,即为4N,而A重2N,则弹簧的弹力为2N。但由乙图可知,此时弹簧受到的拉力小于2N,说明此时AB整体漂浮。由图乙及前面分析可知,在21s时,加入的水量为16﹣26s的一半,所以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ΔL'=1cm,即产生向下的弹力为1N。在第26s,弹簧自由伸长,不产生弹力,A处于漂浮状态,在26﹣31s的注水量为16﹣26s的一半,所以分析可得弹簧的伸长量为1cm,产生的弹力为1N,此时B刚好对容器底无压力,则 21s﹣31s间,物块B对容器的压力变化为2N,即21s时,物块B对容器的压力为2N,故D正确。
故选:D。
7.(2023春•西湖区期末)伟大科学家 阿基米德 用大量的实验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 等于 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阿基米德;等于。
【解答】解: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用大量的实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故答案为:阿基米德;等于。
8.(2023春•庆阳期末)将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 2 N。将浸没的小石块继续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未触底),小石块所受的浮力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2;不变。
【解答】解:小石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F=5N﹣3N=2N,
将浸没的小石块继续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未触底),小石块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受的浮力不变。
故答案为:2;不变。
9.(2023春•兴宁区校级期末)如图甲和乙,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着物体A静止在空中时示数为8N,A浸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7N.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A的质量为 0.8 kg,乙图所示物体A浸入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1 N.(g=10N/kg)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着物体A静止在空中时示数为8N,则A的重力G=8N,
由G=mg可得物体A的质量:
m===0.8kg,
A浸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7N,
则物体A浸入水中所受的浮力:
F浮=G﹣F′=8N﹣7N=1N。
故答案为:0.8;1。
10.(2023春•思明区校级期末)我国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如图所示,这是三峡船闸中轮船通过船闸的示意图,三峡船闸利用了 连通器 原理;质量为60t的轮船静止在江面上时排开江水的体积为 60 m3。(g取10N/kg,ρ江水=1.0×103kg/m3)
【答案】连通器;60。
【解答】解:(1)三峡大坝船闸的闸室通过闸门的下端与上、下游连通,形成连通器,工作进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
(2)质量为60t的轮船静止在江面上时受到的浮力:F浮=G船=m排g=6×104kg×10N/kg=6×105N,
由F浮=ρgV排得:V排===60m3。
故答案为:连通器;60。
11.(2023春•梁园区期末)把体积为200cm3的物块放入水中,当它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160cm3,则该物块静止时排开水的质量是 160 g,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1.6 N,该物块的密度为 0.8×103 kg/m3。(ρ水=1.0×103kg/m3,g取10N/kg)
【答案】160;1.6;0.8×103。
【解答】解:已知物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为160cm3,物块排开水的体积为160cm3,
则排开水的质量m排=ρ水V排=1.0×103kg/m3×160×10﹣6m3=0.16kg=160g;
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F浮=G排=m排g=0.16kg×10N/kg=1.6N,
由题意可知,物块漂浮在水中,则物块的重力G=F浮=1.6N,
物块的质量m===0.16kg,
物块的密度ρ===0.8×103。
故答案为:160;1.6;0.8×103。
12.(2023春•十堰期末)如图所示,为“奋斗者”号潜水器。“奋斗者”号潜水器创造了10909m 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潜水器总体积约为30m3,则潜水器完全浸没在海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3×105 N。在继续下潜的过程中,所受浮力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海水中10000m深处受到的海水压强为 1×108 Pa。(海水密度取 1.0×103kg/m3)
【答案】3×105;不变;1×108。
【解答】解:潜水器完全潜入水中时,排开海水的体积:V排=V=30m3,
则潜水器所受的浮力:
F浮=ρ海水gV排=1.0×103kg/m3×10N/kg×30m3=3×105N。
在继续下潜的过程中,潜水器排开海水的体积和海水的密度不变,
由F浮=ρ液gV排可知,潜水器受到的浮力不变。
潜水器在水下10000m时,受到水的压强:
p=ρ海水gh=1.0×103kg/m3×10N/kg×10000m=1×108Pa。
故答案为:3×105;不变;1×108。
13.(2023秋•丰台区期末)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步骤示意图,依次读出甲、乙、丙、丁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
(1)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 F1﹣F2 。
(2)物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G排液= F4﹣F3 。
(3)若F1﹣F2 = F4﹣F3,则说明本次实验结果符合阿基米德原理。(选填“=”或“≠”)
【答案】F1﹣F2;F4﹣F3;=。
【解答】解:(1)根据称重法可知:甲、乙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F1﹣F2;
(2)丙、丁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求出石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为G排液=F4﹣F3;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相等,所以如果F1﹣F2=F4﹣F3成立,则可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故答案为:F1﹣F2;F4﹣F3;=。
14.(2023春•铁东区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水、小石块(不吸水)、溢水杯、小桶、细线等实验器材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关系。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实验步骤,最科学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丙、甲、丁、乙 ;
(2)根据图中的实验数据可求出石块的密度为 2.8×103 kg/m3;(g取10N/kg,ρ水=1.0×103kg/m3)
(3)兴趣小组的同学换用不同的物体(不吸液体)或液体按科学合理的顺序进行了多次实验,由实验数据得出F浮 = G排(选填“>”、“<”或“=”),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
(4)图丁步骤中,小石块逐渐浸入液体过程中(未接触溢水杯),液体对杯底的压强 一直不变 (选填“逐渐变大”、“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小”);
(5)其中一个同学每次进行图甲步骤时,都忘记将溢水杯中液体装满,其他步骤无误,因而他会得出F浮 > G排(小桶中液体所受重力)的结论。(选填“>”、“<”或“=”)
【答案】(1)丙、甲、丁、乙;(2)2.8×103;(3)=;(4)一直不变;(5)>
【解答】解:
(1)为了使小桶在接水之后可直接计算水的重力,应先测量空桶的重,然后再测出石块的重力,并直接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最后测排出的水和小桶的总重,求排出的水的重力.因此,最合理的顺序应为:丙、甲、丁、乙;
(2)由甲、丁根据称重法,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F浮=G﹣F=2.8N﹣1.8N=1N;
根据G=mg,物体的质量为:
m===0.28k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体积:
V=V排===1×10﹣4m3;
石块的密度为:
ρ===2.8×103kg/m3;
(3)因G乙﹣G丙=2N﹣1N=1N,F浮=1N;
由以上步骤可初步得出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4)小石块逐渐浸入液体过程中(未接触溢水杯),溢水杯中水的深度不变,根据公式p=ρgh可知,水对溢水杯底的压强不变;
(5)其中一个同学每次进行图甲步骤时,都忘记将溢水杯中液体装满,则G排偏小,实验时认为G排=G溢,因而他会得出F浮>G排的结论。
故答案为:(1)丙、甲、丁、乙;(2)2.8×103;(3)=;(4)一直不变;(5)>。
15.(2022春•冠县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木制的“菱桶”(可看成是圆柱体),是江南地区常见的采菱时的载人工具。已知菱桶的底面积为2m2,高约25厘米,质量为20千克。请通过计算回答问题:
(1)一只空“菱桶”放入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静止时,空“菱桶”露出水面的高度是多少?
(3)若图中采菱人的质量为60千克,“菱桶”此时露出水面高度为20厘米,则“菱桶”内放了多少千克的菱角?
【答案】(1)一只空“菱桶”放入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200N;
(2)静止时,空“菱桶”露出水面的高度是24cm;
(3)“菱桶”内放了20kg的菱角。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一只空“菱桶”放入水中静止时,“菱桶”处于漂浮,此时浮力等于重力,空“菱桶”受到的浮力:F浮=G=mg=20kg×10N/kg=200N;
(2)由F浮=ρ水gV排可知,空“菱桶”排开水的体积:V排===0.02m3,
由V=Sh可得,空“菱桶”浸入水中的深度:h===0.01m=1cm,
因此空“菱桶”露出水面的高度:h露=h桶﹣h=25cm﹣1cm=24cm;
(3)已知“菱桶”此时露出水面高度为20厘米,则“菱桶”浸入水中的深度:h′=25cm﹣20cm=5cm=0.05m,
“菱桶”排开水的体积:V排′=Sh′=2m2×0.05m=0.1m3,
“菱桶”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1m3=1000N,
因为浮力等于人、“菱桶”和菱角的总重力,则G总=F浮′=1000N,
人的重力:G人=m人g=60kg×10N/kg=600N,
则菱角的重力:G菱角=G总﹣G人﹣G=1000N﹣600N﹣200N=200N,
由G=mg可得,菱角的质量:m菱角===20kg。
答:(1)一只空“菱桶”放入水中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200N;
(2)静止时,空“菱桶”露出水面的高度是24cm;
(3)“菱桶”内放了20kg的菱角。
16.(2023春•新邵县期末)近期在日本召开了以美欧日等国为首的“七国峰会”,在会上日本再次无理提出了我国南海问题。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我军派满载排水量达67500t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加强了对南海巡逻。在某次巡逻演习中雷达发现假想敌潜艇在15海里外的水下10m处潜行,随即投下重量为100kg的感应式浅水水雷攻击,并成功将敌潜艇击沉。(g=10N/kg,水的密度为1×103kg/m3)问:
(1)航空母舰满载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2)敌潜艇受到水的压强有多大?
【答案】(1)航空母舰满载时受到的浮力为6.75×108 N。
(2)敌潜艇受到水的压强1×105Pa。
【解答】解:(1)满载排水量67500t,即m排=67500×103k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航空母舰满载时受到的浮力:
F浮=G排=m排g=67500×103kg×10N/kg=6.75×108 N。
(2)敌潜艇在水下10m处潜行,它受到水的压强:
p=ρgh=1.0×103kg/m3×10N/kg×10m=1×105Pa。
答:(1)航空母舰满载时受到的浮力为6.75×108 N。
(2)敌潜艇受到水的压强1×105Pa。
17.(2023秋•昌平区期末)水平台面上有一个溢水杯,溢水杯中装满水,水面到容器内杯底的距离为8cm,杯子的底面积为70cm2,把金属块A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再将金属块A缓慢地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从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为40cm3,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7N,如图所示。已知水的密度,g取10N/kg。求:
(1)溢水杯中装满水时,水对杯底的压力F;
(2)金属块A所受的重力GA。
【答案】(1)溢水杯中装满水时,水对杯底的压力F为5.6N;
(2)金属块A所受的重力GA为2.1N。
【解答】解:
(1)水对杯底的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0.08m=800Pa;
水对杯底的压力F=pS=800Pa×70×10﹣4m2=5.6N;
(2)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V溢=40×10﹣6m3=4×10﹣5m3,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4×10﹣5m3=0.4N;
因为金属块静止,由平衡条件知道,金属块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加上浮力等于金属块的重力,
故金属块的重力GA=F浮+F拉=0.4N+1.7N=2.1N。
答:(1)溢水杯中装满水时,水对杯底的压力F为5.6N;
(2)金属块A所受的重力GA为2.1N。实验序号
h(厘米)
F(牛)
ΔF(牛)
1
3.0
8.5
1.5
2
6.0
7.0
3.0
3
9.0
5.5
4.5
4
12.0
5.0
5.0
实验序号
h(厘米)
F(牛)
ΔF(牛)
5
3.0
8.8
1.2
6
6.0
7.6
2.4
7
9.0
6.4
3.6
8
12.0
6.0
4.0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压强和浮力压强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1687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十章 压强和浮力压强课后测评</a>,文件包含101压强知识解读原卷版docx、101压强知识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168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摩擦力课时训练</a>,文件包含83摩擦力知识解读原卷版docx、83摩擦力知识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力 弹力测试题: 这是一份物理<a href="/wl/tb_c1687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力 弹力测试题</a>,文件包含81力弹力知识解读原卷版docx、81力弹力知识解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