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展开知识结构图
民族共同繁荣
契丹族兴起民族
党项兴起
建立政权
北宋
西夏
辽
建立政权
发展
发展
辽
与西夏
与辽
占燕云十六州
战
攻宋
宋太祖
宋夏议和
澶渊之盟
和
课标要求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繁杂。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一是讲述了并立政权的出现,二是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民族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三是反映了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资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1.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2.辽与北宋的战和;
教学难点
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学习目标
1.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宋、西夏三个并立的政权,培养时空观念;
2.识读相关图片史料,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3.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然而,学生对于史料的搜索、分析以及归纳能力,需要加强锻炼。本课教学中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和战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仍需以活动的多样性刺激来维持。因此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大量的图片、故事和情景的创设来迎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需要在前一课中学习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为掌握本课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路
本次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 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史料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天龙八部》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辽国的契丹人。虚竹娶了西夏的公主。从文学作品中折射出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与影视作品结合,思考作品创设的历史背景。
在北宋统治时期,还并存着辽、西夏主要的三个政权。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对本课的喜爱。
教学内容
环节: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课堂活动一:
将下列政权与其建立者,用线相连。
结合所学知识及地图,绘制出政权并立的方位示意图。
结合课前预习讲出建立者、民族。
通过地图,绘制并立政权。
辽(契丹) 耶律阿保机
北宋(汉) 赵匡胤
西夏(党项) 元昊
辽
西夏
北宋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树立时空观念。
课堂活动二:
民族政权的建立原因
出示契丹族游牧时期的壁画,结合发源地,分析契丹人早期的生活状况。
对比契丹族建立政权,版图图片,思考变化的原因。
展示西夏党项族的变化,结合课本图片,提出问题。
阅读材料,小组思考问题。
提示学生图中人物的服饰、工具,结合特征分析早期生活。
提示学生结合课本图片,提取相关信息。
思考党项族可以建立政权的原因。
根据材料,思考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并逐渐强大有哪些相同点?
契丹族在北方游牧。
契丹族由游牧开始从事农耕、冶铁和纺织生产;发展生产、创立文字(课本33页图片信息)。国力不断增强。
仿效唐宋制度,建立官制、军制等发展农牧生产,创制西夏文字。
1、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2、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阅读史料来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的能力。
培养阅读材料能力,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二、战争与和平
课堂活动三:
1.地方历史介绍
归纳辽与北宋战争与和平的事例。
3.结合澶渊之盟的内容,小组讨论。
简介: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其中包括现大同等地。
在怀仁地区还演绎出来杨家将的故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梳理北宋与辽战争与和平的事例。
展示材料,通过材料一,寻找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提示:利弊两个方面评价)
了解山西历史。
战争:辽太宗与中原冲突加剧;宋太宗发动战争失败;宋真宗发动澶渊之战。
和平:宋太祖晚年,保持友好关系;澶渊之盟。
讲述山西地方历史,对本地区文化的热爱;
培养归纳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做到论从史出。让学生树立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课后小结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后活动
议论: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历史解释、比较的能力,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
【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
【答案】A
“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2-5题
2、反映的是北宋与( )关系
A西夏 B辽 C女真 D南宋
【答案】B
3、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
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 B宋辽实力均衡
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答案】B
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
5、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
A扩军备战 B用严酷刑罚镇压 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 D“以汉制待汉人”
【答案】D
【2.板书设计】
共同开发北方和西北
辽
和:澶渊之盟
西夏
战
战→和
北宋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及反思,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