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88743/0-17026998048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88743/0-17026998048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088743/0-17026998048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展开1.了解地貌观察的基本顺序。
2.掌握规范记录、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等高线,区别常见地貌, 认识不同的山地类型。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根据地貌类型描述其与生产生活问题的关系及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高度、坡度等内容,学会观察一级地貌、二级地貌。
本节要点
1.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2.高度、坡度、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原则: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_广阔__的地方,按照从_宏观__到_微观__、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
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_遥感__影像等。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合肥某中学珂珂老师利用国庆节带领本班学生到安徽太极洞周围进行野外地貌观察。下面一组图是他们野外地貌观察后整理的资料。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说明珂珂老师带领学生野外地貌观察的图示顺序。
(2)(综合思维)归纳野外地貌观察的一般顺序。
提示:(1)图示观察顺序:图V→图Ⅳ→图Ⅲ→图Ⅱ和图Ⅰ。
(2)选择一个视野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如河岸、陡崖等。
归纳拓展
1.地貌观察的方法
2.识别宏观地貌类型的方法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3·湖北武汉质检)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右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B )
A.大桥 B.延安宝塔
C.右侧楼房 D.河堤
(2)在最佳观察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C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解析] 第(1)题,最佳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由图示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故B项正确。第(2)题,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
对点训练❶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B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B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2)题,图中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
知识点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自主梳理·探新知
1.高度
(1)类型:包括绝对高度和_相对高度__。
(2)请把不同高度类型及其作用连起来:
2.观察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形态要素:形状、_面积__、空间分布状况。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 km2。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下面图甲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乙图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分析按怎样的地貌观察顺序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综合思维)分析右图中b、c坡坡度大小?并分析怎样开发利用这两处坡?
(3)(地理实践力)探讨甲、乙、丙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
提示:(1)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并得出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
(2)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修筑梯田加以利用。
(3)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乙处位于沟谷,海拔较低,易积水,故丙处适合建窑洞。
归纳拓展
1.高度和坡度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读出任意两点间的绝对高度(海拔),根据公式:H相=H高-H低,就可计算出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可根据对流层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0.6 ℃/100 m)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差,如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1 000 m-700 m=300 m,温差=0.6 ℃×3=1.8 ℃。
(2)坡度大小表示
用tan α=H/L来表示坡度的大小。H表示垂直距离(相对高度),L表示水平距离。
[方法技巧]
1.判断坡度大小的方法
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坡度大小
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
2.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大小
(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具体如下: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2.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和阴坡
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北半球东西向的山脉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①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比阴坡轻。
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③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故雪线海拔比阴坡高。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是指迎着风的来向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
①对降水的影响
山脉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背风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②对气温影响
山脉迎风坡因气流被迫抬升而降温,故同一高度,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背风坡这种炎热干燥的风叫焚风。
③对气候影响
因山坡方向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使气候类型发生改变。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因其位于迎风坡,抬升了来自海洋暖湿的东南信风。
④对自然带影响
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优于背风坡,故迎风坡植被丰富且自然带海拔比背风坡高。
3.地形剖面图绘制
4.应用——通视问题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常见有三种情况:
(1)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如下图1。
(2)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如下图2。
(3)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可能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下图3。
[拓展延伸]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典例剖析
例题2 为加强森林监测和防护,我国华北某地在山上设立了观察点。读该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3)题。
(1)居民点与山峰的高差可能为( C )
A.510米 B.550米
C.590米 D.630米
(2)仅考虑土壤水分条件,森林长势较好的地点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3)若设立两个观察点,最佳的组合是( A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山峰高度为915米,居民点海拔高度在300至400米之间,因瀑布高差为52米,故居民点海拔不会高于348米,计算两地高差在567至615米之间,故C项正确。第(2)题,由图示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地势最低,地形平坦,并且靠近河流,河流沉积作用强,土层较厚,水源充足,适宜森林生长;A项正确。乙、丙处位于山坡,水分条件较差,B、C项错误。丁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山脊为分水线,水分条件差,D项错误。第(3)题,设立的观察点需要视线能覆盖全境,①②两地位置高、组合设点后观察视线不受山峰山脊等阻挡,故A项正确,③④位于河谷两侧,海拔较低,观察视线受山峰山脊等阻挡,故B、C、D错。
对点训练❷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图示区域地貌以山地为主
B.该区域坡度平缓,适合发展种植业
C.该地区属我国南方丘陵地区
D.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下列对该区域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甲山比乙山高24米,这是指的相对高度
B.F地可能有河流经过
C.A地陡崖相对高度可能是35米,适合开展攀岩活动
D.乙山在甲山的东南方向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坡度平缓,为丘陵,A错误;该区域坡度平缓,适合发展林果业,不适合发展种植业,B错误;图中经纬度位置显示,该地区属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C正确;该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D错误。第(2)题,甲山比乙山高24米,这是相对高度,F地中间低两侧高为谷地,可能有河流经过;按照陡崖高差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该陡崖高差在40~80米之间,适合开展攀岩活动;乙山在甲山的东南方向。综合以上分析,C选项叙述错误。
策略指导
1.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同一山地,阳坡的温度高于阴坡。盆地不易散热,不利于污染空气的扩散,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我国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降水从山麓到山顶一般先增后减。
③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④风:高大地形有阻挡削弱风力的作用,山谷垭口可形成狭管效应,增强风力。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①流向:水往低处流。
②流速:地势起伏越大,流速越快。
③水系形态: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山脊:分水岭;山谷:集水区。
④水能: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⑤流程长短:山地紧逼海岸,河流流程短。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变化。
(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坡度缓,土层相对稳定,土层深厚,反之,土层较薄。
2.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丘陵地区因坡度和海拔有所不同,可发展立体农业。在分析地形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地形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发展,农业发展规模会受限制,如我国西南地区。
(3)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和比较崎岖的丘陵地区修建梯田,会破坏植被及原来稳定的地形结构,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减少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考题展示
某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某区域进行野外考察。读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学习小组绘制由图中的a到d处的地形剖面图,以下四幅正确的是( B )
(2)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B )
A.371米 B.420米
C.380米 D. 500米
(3)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从方便生活,利于发展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A )
A.④ B.②
C.③ D.①
[解析] 第(1)题,结合a-d剖面线主要控制点判断地势起伏状况,并结合此级控制点主要高程判断具体答案。第(2)题,读图知,该等高线图中等高距为20米,其最大高程为500-520米,最小高程为100-120米,据此计算出相对高度为380-420米,即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420米。第(3)题,结合图示比较四地可知,④地地势低平、开阔,且临近河流,利于聚落的建设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1~2题。
1.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A )
A.山脊 B.山顶
C.河谷 D.鞍部
2.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D )
A.河谷的坡度;河谷的蒸发量
B.河谷的水深;河谷的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的坡度;河谷的相对高度
[解析] 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由大向小方向凸出为山脊,根据图中虚线以及等高线信息可知,考察线路没有经过山脊,A正确。在②附近经过山顶,在河流附近经过河谷,B、C错。鞍部为两山之间相对平坦部位,读图可知,该考察线路经过了鞍部,D错。故选A。第2题,注意此次是地貌观察,主要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坡度、坡向等内容,所以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包括河谷的坡度与河谷的相对高度,D正确。河谷的蒸发量、河谷的水深、河流径流量以及堆积物粒径大小不属于地貌观察的内容。故选D。
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合而成,地貌观察时,一般先观察视野内的大的地貌,再观察次一级地貌。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表示的大的地貌类型是( B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4.关于图示次一级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A的海拔高于1 000米
B.B处可能发育河流
C.C处河流由北向南流
D.D处为人工运河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等高线数值在大多在500米—1 000米之间,地形起伏大,以山地为主,B正确;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米以上(也有海拔500米左右的),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A错误;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较稀疏,C错误;盆地是盆状地形,主要特征是四周高(山脉或其他山地隆起带)、中部低(平原和丘陵),D错误。故选B。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A地处于山顶,海拔在900到1 000米之间,A错误;B处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可能有河流的发育,B正确;C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无河流发育,C错误;D处有多条等高线在此重合,表示陡崖,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陡崖的海拔( C )
A.大于400米 B.小于350米
C.约为370米 D.等于330米
6.若登临该火山口考察,宜选择的线路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图中陡崖位于两条350米等高线之间,根据图中示坡线位置可知,中间350米以内、外围350米以外均低于350米,则两条350米等高线之间高于350米,该图中等高距为50米,因此陡崖的海拔应大于350米,低于400米,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第6题,若登临该火山口考察,为了省力和安全,宜选择坡缓的线路行进。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条线路中,②线路穿过的地方等高线最稀疏,平均坡度最小,登临线路最佳。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二、综合题
7.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实线在图中画出长度最长的一条山谷,并说出该山谷的延伸方向、坡度大小状况、山谷的最低海拔。
(2)与丙地相比,描述丁地的坡度和坡向特点。
(3)图中甲附近陡崖_D__(选择填空)。
A.相对高度大于30米
B.位于山谷中
C.底部海拔最低为860米
D.崖顶海拔可能为870米
(4)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地貌观察顺序,写出图示范围内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5)基于前面的问题,归纳读等高线图描述地貌特点的一般方法,基于样例,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答案] (1)绘图见下图。
延伸方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坡度较大,最低海拔在790~800米之间。
(2)坡度较大;坡向朝南,阳坡。
(4)①高原;②东、西部各有一座山峰;中部有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的山谷;③山峰的坡度较小;山谷的坡度较大;有两条北向陡崖,分布在图示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
(5)①判断各点海拔和相对高度;②判断山脊、山谷;③判断山峰和谷地。
[解析] 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两侧等高线较高,且发育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故在该图中,山谷从西北侧发育,延伸向东南一侧,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整个山谷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该图等高距为10米,最低海拔高度在790~800 m之间。第(2)题,与丙地相比,丁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图无指向标,为一般地图,遵循上北下南的指向规则,则丁地坡向朝南,该地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山地南坡为阳坡。第(3)题,图中甲处附近的陡崖高度范围应该在860~879.0 m之间,则相对高度最大小于20 m,A项错误。该处陡崖位于山峰附近,B项错误。底部海拔最低略高于860 m,没有与860 m等高线重合,不可能为860 m,C项错误。根据陡崖高度范围,崖顶海拔可能为870米,D项正确。故选D。第(4)题,观察地貌要从宏观到微观。先从宏观来看,图示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上,且主要部分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地貌为高原地形。次一级地貌来看,东、西部各有一处山峰,中部有一条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微观来看,两处山峰坡度较小,而山谷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在图中有两处陡崖,均朝向偏北方向,分别分布于图中的西北和东北部。第(5)题,读等高线的数值及计算,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即等高距是一样的,可判断图中各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读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可用于判断山体中山谷和山脊部位。根据等高线的数值递变特点,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谷地两侧等高线较高,可用于判断山峰和谷地。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北京市东城区期末)《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这段游记中关于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 A )
①地貌形态 ②植被状况 ③地貌颜色 ④地貌成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这段游记含义是“此处的山小而峻峭,或孤峰耸立,或两三座山相连相接,如同串起来的珠子和并立生长的竹笋,座座山上岩石尖峭嶙峋,草木摇曳飘舞,在山间曲折地朝上走或往下行,如同置身在纷乱的云层和重叠的波浪中,令人茫然,辨不出方向”。可知描述的是地貌形态和植被状况,选A。第2题,游记中描述的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故②符合,选B。①是西北的雅丹地貌,③是沙丘,④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 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致。每年国庆节前后,傍晚时候,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观察“卧佛含丹”奇观,最佳位置是( C )
A.攀登卧佛观察 B.乘坐游艇观察
C.特定角度远眺 D.山脚向上仰望
4.七星岩属于地貌层级中的( B )
A.宏观地貌—山地B.次级地貌—喀斯特地貌
C.微观地貌—溶洞D.次级地貌—河流地貌
[解析] 第3题,观察“卧佛含丹”奇观,宜选择较远距离,正对卧佛观察。第4题,据材料信息“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知,七星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为地貌层级中的次级地貌,故B项正确。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B )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C.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D.溪谷的台风降雨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6.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B )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戊
[解析] 第5题,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溪谷的蒸发量、台风的降雨量、溪流的流速是不能用肉眼观测出来的,A、C、D错。只能通过等高线图,分析溪谷坡度的大小,通过观察比较堆积物粒径的大小,B正确。所以本题选B。第6题,学生观测的地点是位于溪谷处,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凸低为脊、凸高为谷”的判读规律可知,甲、丙两处是溪谷,B正确。乙、丁、戊处位于山脊没有河流,不能观察溪谷,A、C、D错。所以本题选B。
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读图,完成7~8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B )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8.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C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平行等高线,缩短运输距离
C.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D.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定律可知,图中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区部位,即沿山脊线,故选B。第8题,据图可知,图中铁路沿线谷地中未显示有河流,故A错误。与等高线平行,可以实现的目的是降低坡度,但运输距离会变长,故B错误。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型路线基本沿等高线来修筑,虽路线较长,但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故C正确。“人”字型铁路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坡度大的问题,而不是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故D错误。
二、综合题
9.(2023·山东日照青山学校月考)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条支流中,流速较快的是_a__;该地区的山脉走向大致为_西北—东南__;该地区居民点分布主要受_河流或地形__的影响。
(2)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该地区的高度数据进行采集,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C )
①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为500米
②A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520米
③该地区陆地上的最大高差大于500米
④图中山峰的海拔不超过600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某游客在该地旅游时计划观赏海上日出,指出A、B、C、D四地中最佳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4)该地区计划在F处建一小型水库,请你说明选择在F处修建大坝的理由。
[答案] (3)A地 距离海洋较近,海拔较高,视野宽阔
(4)F地处峡谷地区,施工量小,建设成本低; F上游为洼地(或盆地),水库的储水量大。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与b河相比a 河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所以a河流速快。在地形图上找到山峰的位置,将这些山峰点相连的连线就是山脉的走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山谷,河流及沿海附近,所以居民点分布受地形或河流影响。 第(2)题,①图中海拔最高的等高线为500米,但不是最高的海拔,最高海拔介于500米至600米之间,①错误,④正确;②根据陡崖相对高度公式:(n-1)d≤H<(n+1)d计算得出A处陡崖相对高度为300≤H<500,故②错;③图中最高海拔在500~600米之间,最低在0~100米之间,两者高差为400~600米,故最大高差超过500米,故③正确。选C。第(3)题,观赏海上日出,需要满足海拔高,近海的地方,比较四地,A处比较适合。 第(4)题,水电站建设从水量、河流落差、工程量大小、技术条件和能源需求等方面分析。从建设水库有利方面,库容量(口袋型),河流落差(等高线F处比较密集),工程量大小等分析。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附近某地进行地貌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该地地貌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观察图示地区地貌,最佳观察点为( B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 A )
A.高原 B.山地、高原
C.丘陵、平原 D.盆地、山地
3.图示区域内次级地貌是( D )
A.山峰、海岸地貌B.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
C.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D.山峰、喀斯特地貌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乙山峰海拔最高,且位于图示区域中部,为最佳观察点,B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线稀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 m左右,山峰与周围地区相对高度小,故宏观地貌为高原。A项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内山峰较多;溶洞和石林较多,溶洞和石林均属于喀斯特地貌。D项正确。
下图示意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据此完成4~6题。
4.选择在丙地观察地貌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B )
A.海拔最高 B.视野广阔
C.海拔最低 D.起伏较小
5.与丙地相比,乙地( D )
A.为阴坡 B.海拔低
C.为阳坡 D.海拔高
6.与甲地相比,丁地( D )
A.海拔低,坡度大B.海拔低,坡度小
C.海拔高,坡度大D.海拔高,坡度小
[解析] 第4题,观察地貌时,应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判断地貌形态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第5题,读图可知,乙地比丙地海拔高;据图示信息无法判断阴坡和阳坡。第6题,由图可知,丁地比甲地海拔高,坡度小。
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D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8.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B )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两侧的山坡上。甲地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阴坡,采光较差,D项正确。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一侧,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项错误。第8题,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改造后建筑物南侧坡面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说明新坡面高于旧坡面。故选B项。
二、综合题
9.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图中①地与②地的地形坡度有何差异?说出判断依据。
(3)一地理学习小组晚上计划在③地露营。请你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流。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①地坡缓,②地坡陡。
依据:①地等高线稀疏,②地等高线密集。
(3)不合理。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
[解析] 第(1)题,判断河流流向的依据一般有两个:一是等高线弯曲方向;二是总体地势的分布。在本题中要特别注意指向标。第(2)题,地形坡度主要看等高线的疏密差异。第(3)题,野外露营地的选择应主要从安全方面考虑,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山洪等水文灾害。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一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典例展示
例题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泊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解析] 第(1)题,本题应注意强调的是外力作用。第(2)题,AB段等高线向河流上游方向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CD段等高线向下游凸出与该处的流水堆积作用有关,冲积扇中轴区域海拔略高于两侧。第(3)题,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流水搬运作用强弱有关,影响流水搬运作用强弱的主要是流速,其次是水量,图示河流往下游地形趋于和缓,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
[答案] (1)黄河带来的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特点: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成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专题二 地形特征的判读
1.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
2.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3.地形特征类试题规范答题术语
典例展示
例题2 (2021·浙江卷1月)阅读下图,完成问题。
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答案]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
[解析] 描述地形特征需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海岸线特征、特殊地貌等角度分析作答。
1.(2022·浙江卷)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B )
[解析] 据材料,图中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新月形沙丘地貌,B是高山地区,山顶覆盖积雪冰川,有宽广的U形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C是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石林景观),D是我国西北地区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2~3题。
2.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
A.T0 B.T1
C.T2 D.T3
3.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第2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砾石无法在此沉积。第3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4~6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C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5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6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海拔接近,贺兰山东麓为迎风坡,其南部和北部降水、光照条件相差不大。
观察地点
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观察顺序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面到点
一般步骤
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
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
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
辅助工具
地形图、遥感影像
地貌类型
基本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高原
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海岸线
海拔为0米
表示
影响
坡度
坡度角
划分_坡__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如水土流失、交通建设
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坡向
阳坡和_阴__坡
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_植物__的生长
迎风坡和_背风__坡
地形类型
形态特征
等高线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丘陵
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较稀疏,弯曲部分比较和缓
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
四周等高线较密集,且数值较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且数值较小
高原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顶部为比较宽阔平缓的高地,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等高线四周密集,中间稀疏,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地貌类型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峰、示坡线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值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值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
地貌形态的层次
图示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
宏观大地貌特征描述
①
次一级地貌特征描述
②
微观地貌特征描述
③
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地貌)特征
读等高线的数值及其计算
①
读等高线的疏密
判断坡度大小
读等高线的弯曲形状
②
读等高线的数值递变特点
③
读等高线的空间组合
判断地形类型
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干旱、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石钟乳、石笋、石柱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
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地形
类型
平原、高原、山
地、丘陵、盆地
①地形以××××为主;
②主要分布在××地区
地势
①地势××高××低、地势自××向××倾斜;
②地形崎岖(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
海岸线
①海岸线平直;
②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导学案,共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导航,知识导学,重点导析,探究活动,知识归纳,知识拓展,教材答疑解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