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6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7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8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82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8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8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91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988056/0-1699802323924/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华夏认同,手工业,本课小结,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取名于孔子所著《春秋》。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国混战不休,西汉末刘向《战国策》始称之战国。
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权力下移;宗法制、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左传》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公羊传·僖公四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
春秋:诸侯相继称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但依然有一定影响力
战国:礼崩乐坏,上下失序,道德仁义泯灭;战乱频仍;国策相异,天下争于战功
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阅读下面两则史料,分析春秋与战国的时代特征有何区别?
两幅图片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差异?
►变化: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范围扩大;②战国修建长城;③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④出现一些新兴城市
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趋向统一
►原因:①诸侯国政经发展不平衡,战争激烈;②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③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④民族交融、华夏文明的传播、华夏认同的产生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进民族融合
影响: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一 变革之象·经济之变
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 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 出现中心城市和大商人
商周时期的“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出现私营工商业
一 变革之象·阶级之变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
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兴起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也。 ——《吕氏春秋·审分》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P13问题探究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刘向《战国策》
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贵族,控制政权的需要。
二 应变之策·变法运动
时间:始于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意义: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
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实行什伍连坐,相互纠察告发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核心是“仁”,关爱他人,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
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了整理。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制度随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1.孔子和老子(春秋)
中庸;和而不同;“敬鬼神而远之”,关注人事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人。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道德经》, 又称《老子》
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朴素的辩证法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是天地万物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朴素的唯物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 百家争鸣 (1)背景
士阶层的活跃带来了学术文化的繁荣。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学说、学派,都提出自己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一套看法,打算“以其学易天下”。它们彼此之间不仅口头论战,而且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同一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又分化出一些小的宗派。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虽有时主要尊崇一家,但对其他各家也能容纳,并能鼓励和支持各家的学术论争。这样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本身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大变革,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确立;②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③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二 应变之策·思想解放
假如你是战国诸侯君主,你会重用哪派,为什么?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材料: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3)意义(教材)
①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④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春秋战国大转型
各国政治、社会趋同,趋统,最终走向统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示范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战国,手工业发展,兴建水利,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私田开垦,井田崩溃,地主兴起,商业繁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卿大夫与诸侯的矛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定位,阶层流动士的活跃,战争迁徙交流,私田兴起公田荒芜,春秋战国历史阶段特征,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百家争鸣背景,燕国乐毅改革,齐国邹忌改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