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展开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前预习:
阅读下面知识结构,在课本中划出相应关键词语。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春秋与战国
1.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
(3)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战国
(1)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4.东周灭亡: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二)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①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2.工商业
(1)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二)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2.思想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
3.教育成就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老子
1.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②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③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一)社会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2.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
1.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
(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3)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探讨:
课堂探讨一
材料一: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间”,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號Gu)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號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材料二: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阅读教材导言和材料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制度之源是什么?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分封制——诸侯权力过大,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高度集权。
课堂探讨二
根据以下材料思考。
春秋初年,发明冶铁技术,制造出最早的铁器;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春秋后期,发明展性铸铁技术,铁硬度提高,适用制造农具;
战国初年,兴建引漳十二渠
战国后期,发明渗碳制钢技术,基本完成铁器的普及;
战国末年,兴建都江堰、郑国渠。
制铁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哪些变化?
制铁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助力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国向私田征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扩大财政收入;
课堂探讨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材料二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战斗勇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体内容也可)
三、课堂小结:
四、重要问题总结:
1、制铁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影响
制铁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助力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变革,各国向私田征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扩大财政收入;
政治变革,改变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无法集中人力、物力的现实。
2、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新的社会秩序没有形成,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统治者重用;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3、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本课大事年表
夏 约公元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商 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学派
代表
历史地位
时期
相关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创始人
春秋
《论语》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贵贱有序、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孟子
代表人物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集大成者
战国
《荀子》
《劝学》
提出唯物主义观点;仁义;君舟民水;法治;性恶论。
道家
老子
创始人
春秋
《道德经》
道是世界的本原;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庄子
代表人物
战国
《庄子》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墨家
墨子
创始人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法家
韩非
子
代表人物
战国
《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思想;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及答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