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8935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优秀课件ppt
展开1.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间的关系。
导入:你的“春秋战国”印象是什么?
观看视频: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战国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之变)合作探究一 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的关系
战 国 时 期 七 雄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
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
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
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
都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华夏”概念: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交流,相互学习,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秦孝公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和社会之变)
合作探究二 1.为什么春秋战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铁犁牛耕开始逐渐使用→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
阶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诉求:新兴地主要求掌握政权,进行政治变革
2.根据视频及课本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思考: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对内,“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以至于达到“乡邑大治,民以殷胜,国以富强”的效果;对外,“倾邻国而雄诸侯”,“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由此可见,商鞅改革实现了他最初的目的——国富兵强。同时,它也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与作用
奴隶社会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生产力发展逐渐瓦解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封建社会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逐渐建立 (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 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三、诸子百家学说(思想之变)合作探究三 1.阅读下列6副图片和教材P12第四、五自然段,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主要背景
铁犁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礼贤下士
各国纷争,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环境)
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人才
春秋时期代表人物及主张
思想核心:“仁”,即关爱他人,反动苛政和任意刑杀
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具有保守性),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学术下移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
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治国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妄为),小国寡民。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主张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1.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A.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B.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C.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D.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1.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2.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率军在汝水岸边筑城,向百姓征收铁赋,用于铸鼎并在上面书写《刑书》。据此可知,当时( )A.兼并战争时有发生B.冶铁业得到一定发展C.农业生产使用铁器D.晋国最早颁布成文法
3.《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该景象的出现根源于( )A.铁犁牛耕的使用B.商鞅变法的推动C.礼乐制度的崩溃D.华夏认同的形成
4.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朝代歌诀,春秋时期道家,百家争鸣的意义,强兵之策,富国之策,集权之策,说明了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济经济发展,变法运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兼并战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传统政治制度的动荡,华夏认同,以怎样的方式推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文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梳理,相关史料,局部统一,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重点探讨,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政治何变,频繁往来密切联系,战国铁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