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题
展开第一单元 第2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新论》关于“百家争鸣”的部分中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项正确。
2.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战国时期( )
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相继称王,表明当时分封制形成的秩序遭到破坏,周王室地位衰落,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B项。
3.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表明土地私有制形成,故B项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使“深耕易耨”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殖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的是( )
A.铁器的广泛使用 B.牛耕方式的普及
C.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D.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深耕易耨”成为可能,极大促进荒地垦殖活动,也为兴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条件,故选A项。
5.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这三位思想家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题中“仁义”“人与义”相符,A项符合题意。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的严刑峻法思想
【答案】B 【解析】老子学说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转化,与题干相符,故选B项。
7.《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到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C项符合题意。
8.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故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说明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
【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思想家互相争辩互相学习,各自提出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主张。
(2)工作:编订和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
核心思想:“仁”。
目的: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
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答案】C 【解析】材料“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肯定了霸主制度的积极作用,说明传统的“春秋无义战”观点有失偏颇,故C项正确。
2.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
B.宗法观念在春秋荡然无存
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
D.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周初的八百诸侯经历了春秋300年的战争以后,到了春秋末期就基本只剩下七大国了,即其余小国基本被兼并完毕,这说明春秋争霸促进了局部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并不是分封制,且分封制在初期是有利于政局稳定的,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影响存留至今,排除;七大国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诸侯国多以“夏”“中国”自称,并追溯其与商周王朝的关系。这反映了( )
A.家国同构 B.社会转型
C.华夏认同 D.王权独尊
【答案】C 【解析】材料“诸侯国多以‘夏’‘中国’自称,并追溯其与商周王朝的关系”反映了华夏认同的观念,故选C项。
4.《左传》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夏夷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融合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四周少数民族通婚,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但无法体现华夏族的开始形成和文化先进,两组事例也不能表明夏夷间通婚是普遍现象,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5.商鞅从“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这一措施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大多具有尚武的民风,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春秋时有人询问子贡,孔子的门生为什么那么庞杂。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这反映出孔子( )
A.倡导经世致用学风 B.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C.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D.践行平等教育理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正视现实生活中人的差异,进而在教育中推行不分等级的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故选D项。
7.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
8.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
A.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故A项符合题意;由材料“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可知,儒家和墨家的主张是相反的,这不是互补关系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侧重不同学派的对比,并不涉及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儒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9. 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分异令);奖励耕织。
影响:有利于小家庭的形成。
(2)特征:人口少;关系简单;亲缘密切。
背景:诸侯争霸;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
【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回答;第二小问“影响”,根据第一问的措施分析。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信息从家庭关系、人口多少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战国时期的局势,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