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同步讲义】最新初三化学上册同步讲义(含答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章末检测-最新初中化学同步(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章末检测-最新初中化学同步(含答案),共11页。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答在第II卷前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香蕉腐烂 B.铁丝生锈C.蜡烛燃烧 D.冰块融化2.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不正确的是A.量筒 B.坩锅钳C.镊子 D.研钵3.(2020·黔东南)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司马光砸缸 C.刻舟求剑 D.铁杵磨成针4.(2020·遵义)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煤用于发电 B.铜丝作导线 C.氮气作保护气 D.小苏打用于发酵5.(2019•德阳)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用口尝药品味道 B.胶头滴管用后平放在桌上 C.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D.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用固体药品 6.(2020·安徽)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多处使用滴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7.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是A.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B.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编制元素周期表C.绿色化学概念的提出 D.冶铜、炼铁、制陶瓷,造纸、制黑火药等等8.体现了“铁”的物理性质的是A.铁易生锈 B.铁在纯氧中能燃烧C.铁能与盐酸反应 D.铁能锻造成刀具9.(2020•包头)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公众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医用酒精杀菌消毒 B.保持社交距离 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 D.出门配戴口罩 10.下列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 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 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11.(2020•临沂)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2.下列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时有黑烟生成,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B.在蜡烛火焰上方罩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发现石灰水变浑浊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s后取出,处于内焰的部分最先炭化13.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提出猜想 B.设计实验 C. 得出结论 D.收集证据14.(2020•天水)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8分。)15.(10分。每空2分)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⑧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1)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2)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4)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5)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16.(8分)下图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固体(即“铜绿”)的装置。查阅资料可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可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三种物质。试回答:(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将碱式碳酸铜粉末装入试管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略低于试管底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3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我能写出化学仪器名称及主要用途。写出①②③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写出④⑤主要用途: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①实验室里熄灭酒精灯火焰时,应该用_______盖灭。②在实验室有些玻璃仪器是不能被加热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③在实验室里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实验室里倾倒液体药品时,应使标签对着手心,否则可能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3分)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①玻璃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②手摸玻璃杯壁有___________感觉。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__。【获得结论】(4)液化气燃烧为_________________变化。【反思与交流】(5)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4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1),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3)下列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_________。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B.燃烧时有少量黑烟产生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4)燃着的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了如下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猜想与假设):a、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验证):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填序号),此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蜡烛(足量)在如图2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检测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DBABDAADABDDBD1.【答案】D【解析】A、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铁丝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冰块融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2.【答案】B【解析】A、是量筒,正确;B、是坩埚钳,故错误;C、是镊子,正确;D、是研钵,正确。故选B。3.【答案】A【解析】A、火烧赤壁包含着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司马光砸缸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刻舟求剑只是将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铁杵磨成针只是将其磨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4.【答案】D【解析】、煤具有可燃性,燃烧后放出大量的热,能用于发电,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B、铜丝用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正确;C、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氮气可作保护气,氮气做保护气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选项错误;D、小苏打用于发酵是因为小苏打能够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故选B。5.【答案】D【解析】A、由实验室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A错误;
B、滴管取液后不能平放在实验台上,否则试剂流到胶帽后,会腐蚀胶帽,故B错误;
C、量筒用于量取液体,不能用于配制溶液,故C错误;
D、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故D正确;6.【答案】A【解析】A、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B、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它地方,以免沾污滴管,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C、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不能用胶头滴管搅拌,应用玻璃棒,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7.【答案】A【解析】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故选A。8.【答案】D【解析】A、铁生锈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B、燃烧均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铁能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C、铁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铁能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D、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铁锻造成刀具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铁能锻造成刀具属于物理性质,正确。故选D。点睛: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9.【答案】A【解析】A、酒精杀菌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保持社交距离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配戴口罩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0.【答案】B【解析】A.从棉花纺成纱到制成布的工艺,没有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不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错误;B.新能源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制,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正确;C.“神七”飞船轨道的研究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D、动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结构是生物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故选B。11.【答案】D【解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12.【答案】D【解析】蜡烛燃烧生成黑烟,说明蜡烛含有碳元素,A选项正确;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B选项正确;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以点燃,说明其具有可燃性,C选项正确;火焰的外焰温度高于内焰,所以外焰部分先炭化,D选项错误。故选D。13.【答案】B【解析】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设计实验,故选B14.【答案】D【解析】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取用的液体的用量不能超过试管溶积的三分之一,要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A操作正确。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B操作正确。C、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要外焰加热,C操作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D所示操作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5.【答案】(1)①②③④⑤(2分)(2)⑥(2分)(3)⑧(2分)(4)⑨(2分)(5)⑦(2分)【解析】(1)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这些都是酒精的物理性质,故填①②③④⑤。(2)酒精易燃烧是酒精的化学性质,故填⑥。(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⑧。(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酒精在灯芯上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故填⑨。(5)酒精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属于酒精的用途,故填⑦。16.【答案】(1)铁架台(1分) 酒精灯(1分) 烧杯(1分)(2)先将试管斜放,把盛有碱式碳酸铜粉末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碱式碳酸铜全部落到底部(3分)(3)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变成水蒸气在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在热的试管中倒流使试管炸裂(2分)【解析】(2)粉末状固体的放法:先将试管斜放,把盛有碱式碳酸铜粉末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碱式碳酸铜全部落到底部,试管直立或者没送到管底,会导致粉末落在试管壁上。(3)加热试管内固体时,应将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17.【答案】(1)①烧杯(1分) ②锥形瓶(1分) ③酒精灯(1分) ④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2分) ⑤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2分)(2)①灯冒(1分) ②量筒(1分) ③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2分) ④液体药品腐蚀标签(2分)【解析】(1)图中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烧杯、锥形瓶、酒精灯。④是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的液体。⑤是集气瓶,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2)①实验室里熄灭酒精灯火焰时,应该用灯冒盖灭。②量筒不可用于加热,如果加热,就会因热胀冷缩使量取的液体的体积不准确,同时由于壁厚不同,会因为受热不均匀而炸裂。③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则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仰视都会使读数不准确。④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一定要向着手心,否则可能会使药品残液流到标签上腐蚀标签。18.【答案】(1)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或写出检验新物质的具体方法),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2分)(2)①水雾(1分) ②发烫(热)(1分) 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分)(3)水和二氧化碳(缺一不得分,2分)(4)化学(2分) (5)正确(1分) 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合理即可)(2分)【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用“如果……那么……”表示,可以为: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2)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感觉;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实验现象也说明了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水和二氧化碳。(4)由于液化气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液化气燃烧为化学变化。(5)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19.【答案】(1)小(2分)(2)外焰(2分)(3)C(2分)(4)a(2分) 不能(2分)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未完全散去(2分)(5)AC(2分)【解析】(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燃烧时有少量黑烟产生、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都是实验时看到的,属于实验现象。故选C。(4)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但由于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5)A、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A错误;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B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而且还有氧气等气体,故C错误。故选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