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804378/0-16939066559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804378/0-16939066559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自主活动,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课题毫米的认识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1及相关的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 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根据教师提问逐一回答。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1.估一估。(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量一量。(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结果汇报。课堂预设: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1.初步认识1毫米。教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课堂预设: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教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课堂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教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教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课件展示1格1格的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教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堂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课堂小结:教师:因为1厘米的长度里共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教师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课堂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1)比划。教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学生比划。)教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教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再指导学生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生活中的1毫米。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课堂预设:学生举例,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教师参与交流)(3)游戏。教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3.用毫米测量。教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教师:你是怎么数的?课堂预设:1格1格的数。教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教师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课堂小结:教师:毫米,虽然小,但用处很大。教师: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22“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2)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统一答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测量方法明确:可以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起来。2.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1)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2)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关于毫米你还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4页练习五1题、5题、6(1)题。回顾之前的旧知,引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提示学生,测量长度时,物体的起始端通常要与直尺的0刻度对齐。 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已学的知识不够用,引出新单位 通过1小格1小格数一数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认知 学生实际操作的时候,会有学生不知道怎么操作,教师要随时指导 通过实际捏一捏,建立对毫米的表象 练习时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以及正确读数。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1厘米=10毫米 1cm=10mm教后反思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交流“数学书的宽和高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通过找到直尺上的1毫米,建立毫米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毫米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尺,得出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理解,设计理念,学情简介,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