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 第一册1.1 集合优质教案
展开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2集合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能够区分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能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Venn图)、符号语言间的转换,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于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情境:如果一个班级中,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S,而所有女同学组成的集合记为F,你觉得集合S和F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关结论,派代表表述本组结论.
预设的答案:一般来讲学生所感受的应该是集合F中的元素都在集合S中,S中有元素不在F中,即F为S的真子集.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启发学生就极端情况进行思考,即:班级中如果只有女生或只有男生,F还是不是S的子集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强化思维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充分运用实例进一步理解子集的概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等内容.要让学生尝试通过实际情境抽象出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使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发展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大家熟悉的情境中提取数学概念,使其更通俗易懂.这个情境的设置旨在启发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去表达世界,并能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角度关注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探究新知】
知识点1 子集
问题1:先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下面的例子,你能发现每组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1)A={1,3},B={1,3,5,6}
(2)A={x|x>5}, B={x|x>2}
(3)A={(1,3)},B={(1,3),(5,6)}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例子后,得出结论,在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教师总结,这时我们说集合A与集合B 有包含关系.
教师总结: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者“B包含A”.
预设的答案:情境中,问题1中三组集合都是A B(或BA).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开始接触子集的符号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符号具有特定的意义,不要搞错.
【想一想】与表达的含义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师生活动:学生以(1)为例{1,3}A,3∈A,说明前者是集合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①“∈”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比如1∈N,-1∉N.②“⊆”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比如N⊆R,{1,2,3}⊆{3,2,1}. ③“∈”的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而“⊆”的两边均为集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例,清楚集合与集合之间与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区别.锻炼学生思维辩证能力!
【尝试与发现】
(1)根据子集的定义判断,如果A={1,2,3},那么AA吗?
(2)你认为可以规定空集必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点评:不难看出,依据子集的定义,任意集合A都是它自身的子集,即AA;因为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所以我们规定: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A的子集,即 A .
知识点2 真子集
问题2:前面的情境与问题中的两个集合满足FS,但是,只要班级中有男同学,那么S中就有元素不属于F,此时我们说集合F与S的关系是什么?问题1中的三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A,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 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前面知道,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A的子集,即,类似的,当集合A不是空集时,有空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A的真子集,即 .
预设的答案:情境中FS,问题1中的三组集合,都有AB(或B A).
问题3:前面我们会用符号语言来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了,那么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然后教师作总结.
教师总结:如果用平面上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来表示集合,那么我们就可作出示意图来形象地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这种示意图通常称为维恩图(Venn图)
设计意图:借助维恩图的直观表示增强学生对包含关系的直观理解.合理使用维恩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的集合概念及其关系.要鼓励学生熟练地进行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灵活地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合理地表达数学对象.
追问: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实数的大小关系可进行类比,由实数大小关系的有关结论,你能否得出集合的包含关系的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实数的大小关系的结论,对于实数有(1)如果a≤b且b≤c, 则a≤c;(2)如果a 教师点评:对于包含和真包含关系的传递性,除了直观理解以外,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尝试用符号语言进行证明,从而培养他们利用符号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的学科素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对实数大小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来认识集合的包含关系,学生可能能够更自然地接受新识、理解新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和知识结构的建立.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维恩图来理解子集与真子集的这些性质吗?该如何作?
师生活动:学生作出图形,教师可进一步完善.
知识点3 集合的相等与子集的关系
问题4:已知 ,这两个集合的元素有什么关系?吗?吗?你能由此总结出集合相等与子集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例子后,得出 ,由此可知,.再根据子集的定义可知,与都成立,从而总结出用子集的关系定义集合相等.
追问: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 “若a≥b,且b≥a,则a=b”.相类比,你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什么体会?根据实数关系的其他结论,你还能猜想出哪些集合间关系的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一般地,由集合相等以及子集的定义可知:(1)如果且,则 ; (2)如果且,则 ;(3)如果,则且;(4)如果,则且.
设计意图: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元素来定义的,所以研究集合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要分析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逐步学会类比,用类比去发现问题.
【巩固练习】
例1写出集合A={6,7,8}的所有子集和真子集.
问题:如何才能一个不漏地写出这个集合的所有子集呢?集合A含有3个元素,那么它的子集含有的元素个数可能是哪些数值?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总结错误原因,老师点评.
教师点评:我们可依下列步骤来完成此题:
(1)写出元素个数为0的子集,即 ;
(2)写出元素个数为1的子集,即{6},{7},{8};
(3)写出元素个数为2的子集,即{6,7},{6,8},{7,8}
(4)写出元素个数为3的子集,即{6,7,8}
所以集合A的所有子集是:,{6},{7},{8},{6,7},{6,8},{7,8},{6,7,8}.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A本身,即{6,7,8},剩下的都是A的真子集.
设计意图:学会写出具体集合的子集与真子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已知区间A=(-∞,2]和B=(-∞,a),且,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给出解答.
解:因为集合B的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因此可用数轴表示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从而可知a≤2.
追问:(1)若将改为,实数a的取值范围有变化吗?()
(2)若将改为,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从数轴角度研究定区间与动区间的关系时,要关注动区间的动端点的位置移动,这也是今后研究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函数值的取值变化的基础.
例3写出下列每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
(2)
(3)
(4) ,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学生纠错,教师教师给出解答示范.
教师点评:因为集合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元素来定义的,所以只要针对集合中的元素进行分析即可.
预设的答案:(1) (2) (3) (4)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子集概念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明确判断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定义法.
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A 1,2,3题.
师生活动:学生做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巩固新知,查缺补漏.
【探索与研究】
填写下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集合
元素个数
所有子集
子集个数
1
2
3
4
你能找出“元素个数”与“子集个数”之间的规律吗?
如果一个集合中有个元素,你能用表示这个集合子集的个数吗?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结论,当一个集合有个元素,则子集个数有 个.
集合
元素个数
所有子集
子集个数
1
2
2
4
3
8
4
16
【课堂小结】
1.板书设计:
1.1.2集合的基本关系
集合的基本关系:
子集
性质:
真子集
性质:
例1 例2 例3
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A 1,2,3题.
作业:教科书第14页练习B 1,2,3,4,5题.
2.总结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两个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有哪些?如何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
(2)你是如何研究集合的基本关系的?
(3)包含关系与属于关系有什么区别?比如{a}A与a∈A?
设计意图:从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4页练习B 1,2,3,4,5题.
【课外拓展】判断A= {x|x=3m-1,m∈Z} 与B= {x|x=3m+2,m∈Z} 的关系.
师生活动:可以通过直接让学生列举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来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
参考答案:
证明:设x∈A, 则存在m∈Z,x=3m-1, 从而x=3m-1=3 (m-1) +2.
因为m∈Z, 所以m-1∈Z, 因此x=3 (m-1) +2∈B. 从而AB.
设x∈B, 则存在m∈Z,x=3m+2, 从而x=3m+2=3 (m+1) -1.
因为m∈Z, 所以m+1∈Z, 因此x=3 (m+1) -1∈A. 从而BA.
综上有A=B.
高中数学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巩固应用,归纳总结,目标检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