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上 23 《孟子》三章 课件+教案+课课练+说课稿
展开23 《孟子》三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向上抬,向上托。)
D.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常常犯错误。)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5.下列对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6.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 。此之谓大丈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请将文段甲中横线处的句子填写完整。
8.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独行其道
B.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C.帝感其诚
D.其间千二百里
9.翻译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2)饿其体肤(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12.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的高铁领先世界,手机支付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国人欢欣鼓舞,于是有些人开始沾沾自喜,觉得中国已经跃身成为世界强国。面对这样的观点,请你运用文段乙中学到的知识,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1.C 【解析】“动心韧性”应为“动心忍性”。
2.C 【解析】“举”在句中的意思是“选拔、任用”。
3.A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1)轲 战国 儒家 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C 【解析】司马迁、欧阳修、张海迪,都是经历磨难取得成功的人,所以三人的故事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6.(1)示例: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
(2)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判断。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7.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8.D【解析】A、B、C三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他的”;D项中“其”的意思是“这”。
9.(1)真正,确实 (2)使……受饥饿之苦
10.(1)一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要灭亡。
11.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者:①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都可以) 【解析】甲文中,孟子针对景春的话,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才能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据此理解,结合文章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分析作答即可。
12.示例: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虽然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我们作为青少年,要好好学习,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让未来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解析】作答时可依据乙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来对“国人欢欣鼓舞,于是有些人开始沾沾自喜,觉得中国已经跃身成为世界强国”这一现象进行批驳,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