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
展开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能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难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大烧杯、小烧杯、高锰酸钾颗粒、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时、酒精、红墨水、针管等。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 【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在20秒内将一张纸尽可能的分成小块。(提示:每次尽可能要均匀) 【交流讨论】现在选出最小者。 【提问】分到这么小了,还能再分吗? 【追问】分到肉眼看不见呢?还能再分吗? 【过渡】物质分到肉眼看不见,还能不能继续分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
动手实验。
选出最小者。 回答能。
发表个人看法。
|
创设趣味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激发探究欲望。
|
环节二 新课讲解
|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展示】展示高锰酸钾颗粒。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用玻璃棒小心挑一颗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 【提示】同学们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不只用手,是不是还可以用水呢?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分组进行下列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静置观察。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静置,倒出上述溶液一半后,再加水。观察记录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交流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分析及得到的结论分别是什么? 【总结】 现象:高锰酸钾不断向水中扩散,搅拌会加速扩散,经过一段时间,整个烧杯里的水都变成红色。加水后颜色变浅。 分析:构成高锰酸钾的小微粒不断向水中运动,就会导致整个烧杯的中的液体都有颜色。 结论:高锰酸钾粉末还可以再分; 颜色变浅是因为高锰酸钾微粒变少了。 【展示】展示PPT第7页。 【讲述】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观察到了物质是由极其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例如这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的微粒,不但能观察到构成物质的细小微粒,人们还能通过特殊仪器操控这些微粒,例如可以通过操控构成硅的微粒,形成文字——中国。 |
讨论并交流。
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倾听,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倾听理解。 |
以学生熟悉的物质-高锰酸钾为载体导入,降低学生学习的为难情绪。
通过分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初步理解,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是可以再分的。
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
让学生了解借助高科技可感知物质的构成微粒,进一步理解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过渡】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水,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那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特征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布置任务】实验桌上摆放了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向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讨论】现在请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总结】展示PPT第9页。这是老师整理的实验现象和对现象的分析。同学们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提问】如果我们不把它们直接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呢? 【总结】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PPT,并分组按照步骤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要请一名同学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你们的分析结果。 【总结】一段时间后烧杯C中溶液变红,这说明构成氨水的微粒从烧杯B中“跑出”进入另一烧杯中与酚酞试液发生化学反应,使溶液颜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实了构成物质的微粒确实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讨论】你还能举出生活中 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总结】从远处能闻到花香、酒味儿,湿衣服晾干,敞口容器中的水或酒精不断减少都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不断地运动。 【过渡】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微粒的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微粒间有空隙 【展示】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也可下载实验:【教学实验】分子间有间隙)。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出了什么结论? 【总结】同学们都观察到了混合均匀后液体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进而证明了微粒间有间隙。 【过渡】我们还能通过什么实验证明微粒间有间隙呢?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下列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交流讨论】现在请一名同学说一下实验现象及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微粒的三条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
思考,讨论。
分析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氨水使酚酞试液变色。
回答问题。
讨论可能出现的现象。
按照记录填写实验表格。
回答问题。
举例:闻到花香、闻到酒精味道。
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回答问题。
继续完成实验。
回答问题。 |
为下一个授课环节做铺垫。
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酚酞变色的真正原因。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并明白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的。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运动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后,通过类比现象,寻找合理解释,形成物质微粒间有空隙的观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空隙。且不同物质微粒间空隙不同。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 |
环节三拓展延伸 | 【展示】展示药物微粒运输。 | 观看PPT | 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随堂作业 | PPT展示 | 做题 |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
环节四 课堂小结 | 展示PPT24页。 | 倾听并理解。 |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
五、板书设计
第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4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