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教案
展开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2. 让学生学习并练习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点: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与相关视频。
泥水、纯净的水、明矾、烧杯、药匙、玻璃棒、过滤装置、活性炭、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 【讲述】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让我们通过视频来感受下黄河的波澜壮阔。 【展示】《黄河壶口》。 【讲述】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而呈浑浊。 【提问】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利用哪些方法能使一杯浑浊的黄河水变澄清呢? 【过渡】同学们说了很多想法,那究竟如何将一杯浑浊的河水变澄清呢?这主要用到了水的净化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 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探究欲望。
|
环节二 新课讲解
| 一、硬水和软水 【过渡】在学习水的净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然界中的水的种类。 【展示】展示PPT第4页。 【讲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河水、井水、自来水和矿泉水等。有时候我们还将食盐、蔗糖溶于水,形成食盐水、糖水等,溶液是混合物。对于各种各样的水,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纯净呢? 【提问】你能设计实验方案将蒸馏水和食盐水区分开吗? 【总结】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现在老师整理了一种方案,请同学们进行实验看能否将蒸馏水和食盐水区分开。 【展示】展示实验步骤: 从瓶中各取少许液体,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水被蒸干,观察现象。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现在请一名同学说出实验现象。 【总结】对于水样中是否含有杂质,有时用肉眼就可以分辨。例如浑浊的水中肯定含有不溶性杂质。某种外观看起来与纯净的水几乎没有 什么不同的水,也可能含有杂质,如果把某种水样蒸干后有固体物质析出,这种水一定含有杂质。 【过渡】自然界中的水有不同的杂质,溶解在水中的杂质主要是可溶性的含钙、镁的物质,那如何区别蒸馏水和溶有可溶性含钙、镁的物质的水呢? 【布置任务】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20 mL蒸馏水,在一个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氯化钙,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一些肥皂水,搅拌,观察比较两个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交流讨论】同学们观察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呢? 【总结】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讲述】我们把溶有较多含钙、镁的可溶性物质的水称为硬水;把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的可溶性物质的水,称为软水。我们通常用肥皂水鉴别软水和硬水,将肥皂水加入水样中,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展示】展示PPT第8页。 【讲述】硬水有很多危害,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硬水容易产生水垢,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锅炉内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局部管道变形或损害,严重时可能会发生爆炸。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一些工业用水也不能用硬水 |
倾听、理解。并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说出实验方案。
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现象。
回答:有一根玻璃棒上出现了白色固体。
分组实验。
回答:在加入少量氯化钙的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没有加氯化钙的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多。
倾听、理解并记忆。
|
为下面将水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给学生展示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分组实验,让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让学生理解并记忆硬水的危害。 |
二、水的净化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讲述】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中通过整理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过渡】实际上,完全纯净的水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然水和自来水中都含有一些杂质。只要水中的杂质对人体无害,均可作为生活用水。饮用水要清澈透明,不含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于只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浑浊的水,可以自己动手净化,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水中固体小颗粒的简单方法。 【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实验操作—过滤。过滤是分离混合物常用的一种物理方法,它适用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的分离,也适用于两种固体的分离(应满足一种固体溶于水,另一种固体难溶于水)。过滤需要用的仪器有铁架台、漏、玻璃棒和烧杯。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分组进行实验。 【展示】实验步骤: 1.将一些浑浊的水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明矾,使明矾溶解、静置,观察现象。(注:也可播放【教学实验】水的净化——沉淀)。【总结】明矾具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质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2.按如图所示,取一张圆形滤纸折好,放在漏斗中,用水润湿,作为过滤器。再安装好过滤装置。 3.将烧杯中的上层液体倒入另一个烧杯中,余下的液体缓慢地沿着玻璃棒注入漏斗中。待液体全部过滤后,取出滤纸,观察滤液和滤纸上的物质。 【提示】在进行实验步骤3之前老师有几点需要提示同学们: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防止产生气泡使液体流速减慢;(2)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液体从漏斗外流出;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未经过滤就从滤纸与漏斗的间隙流下;(3)烧杯紧靠玻璃棒的中部,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侧,防止戳破滤纸;漏斗下端管口尖嘴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可简单记忆为“一贴、二低、三靠”。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进行实验步骤3。 【提问】在过滤实验中,有些同学得到的液体仍然是浑浊的,请你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总结】1.过滤时,滤纸破损。 2.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3.仪器不干净等。 【过渡】经过以上操作,只除去了泥沙等一些不溶性的杂质,还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异味、色素等通常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除去。 |
倾听、理解并记忆。
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浑浊的水变澄清。
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倾听、理解并记忆过滤操作要点。
回答问题。
|
让学生记忆并理解过滤的原理及所需的仪器。
从实验探究到讨论总结,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记忆过滤操作要点。
| |
| 二、常用的净水方法 【讲述】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和蒸馏。其中沉降分为静置沉降、吸附沉降,静置沉降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较大颗粒不溶物沉降。而吸附沉降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质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它们都是为了除去不溶性较大颗粒物。而过滤是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是除去一些不溶性杂质、部分可溶性杂质、色素和臭味等。而蒸馏可以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这四个方法净水的程度是由低到高的。现在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展示】展示PPT第19页。 【讲述】左侧和右侧分别展示了静置前后的水。 【展示】展示PPT第20页。 【讲述】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水中的一些不溶性、可溶性杂质,如色素和异味,如图所示展示了加入活性炭后水样的变化。 【展示】展示PPT第21页。 【展示】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蒸馏后得到的水为蒸馏水。蒸馏是将自来水加热至沸腾,水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后就得到了蒸馏水。 | 倾听、理解。 | 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净化水的四个方法及各个方法的原理。 |
环节三 拓展延伸 | 【播放视频】播放视频《日常生活中的过滤》。 | 观看、记录。 | 让学生明确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
随堂作业 | PPT展示 | 做题 |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
环节四 课堂小结 | 展示PPT第25页。 | 倾听并理解。 |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
第2课时
一、 硬水和软水
区别: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硬水的危害
二、常用的净水方法
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过滤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节 能源的综合利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