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课件.ppt
    • 教案
      教案(3课时).doc
    • 音频
      小楼一夜听春雨.mp3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1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2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3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4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5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6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7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8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1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2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03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 第6单元 18 古诗三首 PPT课件+教案,文件包含课件ppt、教案3课时doc、小楼一夜听春雨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8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准备资料:准备多张江南美景图,查找运用对仗手法的诗句;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

    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

    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现存诗800余首。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基于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或积累过关于黄河的诗词,让会背的学生背一背,对古人描写的黄河有初步印象,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

    曲:qū  qǔ    黄河万里沙(qū

    簸:bò  bǒ    浪淘风自天涯(bǒ

    (3)指导写:要注意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里面是两个,不是

    2.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齐读。

    3.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疏通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通过学生练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好停顿和节奏,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板块三 想象画面,感受气势

    1.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朗读,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

    出示九曲黄河图,直观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

    提问:万里沙是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导:都说诗中有画,诗中还有声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

    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激荡的声音,这真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啊!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点拨: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

    指名读,齐读。

    (5)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板书:气势雄伟)

    2.品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过渡: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了哪个民间故事呢?(指名读)

    (2)引导:五年级我们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谁来简单地讲一讲?

    (3)提问: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补充资料:《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4)引发感悟: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

    (5)指导朗读。

    指名读。

    教师点拨: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6)方法小结:古诗中隐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神奇的故事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事件,还有名人的名言名句。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想象画面,抓住浪淘风簸想象声音,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同时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中的传说故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块四 总结方法,积累古诗

    1.齐读古诗。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预设:直接描写,写了黄河的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

    2.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学生默写。

    4.拓展阅读。

    (1)出示李商隐的《嫦娥》,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提问:诗人联想到了哪个传说故事?(嫦娥奔月)

    点拨: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体会诗中嫦娥在月宫的孤独寂寞,更容易理解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古诗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古诗,让教学目标精准落地。拓展阅读古诗,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学习迁移阅读方法,为交流平台的教学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背诵《江南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赏景读诗,导入诗题

    1.赏图入境:课件出示伴有美妙音乐的江南美景图。

    2.联想诗句: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着这些江南美景时,你的脑海中想到了哪些诗词呢?

    3.学生背诵诗词。课件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4.导入诗题: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再一次领略江南的春天美景。(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诗题:江南春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

    6.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世称他为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

    【设计意图】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与学生一起欣赏景色绮丽的江南春景图,并让学生试着背诵描写春天的诗词,从听觉和视觉入手,唤起学生对江南春天美景的遐想,初步把握古诗描述的江南春色的特点,为学习古诗作感情铺垫。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练读,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3.学生交流。预设:

    (1)景物: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

    相机指导写: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

    (2)诗的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设计意图】由读通诗句到读出节奏,再到读懂诗意,体现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在理解诗意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法迁移能力。

    板块三 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1.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老师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预设: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想象声色美。

    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质疑:诗人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景物吗?能听见千里之外的鸟鸣吗?

    明确:千里是虚指,它是一个虚数,表示看上去很远。

    引导理解:莺在哪儿啼?绿映红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景明朗绚丽、铺展千里的声色之美。千里稍微读得长一些,绿映红则可以读得稍短一些。(指名读,齐读)

    (2)预设:读水村山郭酒旗风,想象其动态美。(指名读诗句)

    引导想象:酒旗风是怎样的画面?(风吹来,酒旗飘动,整个画面都在动)

    指导朗读: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请读出欢快、明朗之感!(指名读,齐读)

    (3)预设:读多少楼台烟雨中,想象朦胧美。

    指名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引导想象:在江南的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发思考: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明确:这也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很多座寺庙,并且各种各样。

    补充资料。(指名读)

    课件出示:

    南朝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四朝的皇帝和官员多尊崇佛教,在江南各地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寺庙,据《南史》记载,当时在都城建康(即今南京)附近,就建有寺庙500余座,香火很盛。指导朗读:烟雨中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春天的朦胧之美。所以在读这句诗时声音可以舒缓些,轻柔些。(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中的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适时补充南朝的相关资料,增加课堂的厚重之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板块四 回归整体,感悟诗情

    1.小组讨论:《江南春》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

    预设:江南大地千里之内的天气景色各不相同;诗人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神往。

    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读:读出地域的辽阔,读出景色的明丽,读出色彩的斑斓,读出烟雨迷蒙的美感。

    (2)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布置作业:课后查找有关春天的诗句,背一背。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抓住古诗表达特点,设置疑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揣摩诗人写诗的意图,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直至熟读成诵,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积累。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江南春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之美。

    3.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读诗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古诗。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谈话: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叫题壁诗。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准节奏:书/湖阴先生壁)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湖阴先生是谁?(他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5.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导入诗题,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根据题壁诗的特点,读准停顿,借助注释,理解诗题,为读懂诗意作铺垫。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1)提示字音:读qí读tà

    (2)理解字义。

    提问:”“排闼各是什么意思?

    指名读注释。

    出示插图,指名学生指出”“排闼在图中的位置。

    3.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4.感知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预设:院内,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了眼前。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图片,读准字音。通过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把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这首诗中来,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并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感知诗的大意。

    板块三 想象画面,发现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湖阴先生简朴的茅屋经常被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成行成垄,好不整齐。庭院外,一条溪流环绕,像是用手保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3.品读第一、二句。

    (1)点拨:是指经常、常常;指的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

    (2)提问: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庭院的清洁幽雅,能感受到湖阴先生的勤劳、爱整洁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4.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学生交流。

    预设:对仗的运用。

    a.对对子:一水两山护田排闼将绿绕送青来

    b.女生读第三句,男生读第四句。

    明确:上下句一一对应。

    c.学生说类似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诗词里有这样的手法?

    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d.小结:在诗歌中,对仗是很常见的修辞手法。

    预设:拟人化的表达。

    a.提问:诗句中哪些词语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护田、排闼、送青来)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了一条小溪的曲折身姿和两座青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溪流、青山以动感和人的情意,仿佛青山绿水对居住在此的人们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

    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体会到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b.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

    c.简介典故,体悟意蕴。

    《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

    d.小结:我们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了解了诗中所运用的典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诗歌的意蕴。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自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田园风光之美;引导学生发现诗句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诗中的对仗之美、表达之妙。最后补充典故,让学生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传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板块四 统整古诗,梳理学法

    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借助三首诗歌的特点,通过回顾、整理、发现,了解更多的读诗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是写景诗。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是一首描写黄河的诗,借助夸张和想象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和独特的地形,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貌,描绘了江南明丽而烟雨迷蒙的春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院落内外自然环境之美,也赞扬湖阴先生勤劳、爱干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全诗营造了悠然、美妙的意境。

    1.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如在读中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在读中体会江南春天的美好,在读中感受湖阴先生的勤劳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2.读中想象。

    通过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文中插图,想象诗歌意境,再用自己的话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能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蕴。

    3.读中悟法。

    三首诗歌都是写景诗,并且有两首含有典故。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典故,更好地理解古诗。最后,再通过回顾、整理、发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读诗方法,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化常识和历史典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