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984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984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2984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分析,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年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部新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文中主要旨在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写了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作者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二、教学目标
- 梳理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4.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5.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联读等方式,赏析作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与人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这篇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分角色朗读入景体验法,同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法,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第三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习作单元,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我们要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且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材安排了两篇来自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散文(出示单元目录),分别是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我们要在单元学习过程举行“作家作品赏析会”赏析文心,还要利用习作例文,进行习作训练,学会表达自己的文心。
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的故事背景离我们近一些,我们循序渐进,就先学习这篇文章。
(二)、赏析词语
1.了解史铁生
出示史铁生的简介,了解作家。
讨论:这个作家和大多数的作家有什么不一样?(残疾)
小结:一个作家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他情感表达有什么影响呢?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赏析史铁生作品时,深入思考。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都预习过课文了,我们就从赏析词语开始今天的赏析会吧!
出示词语:急遽 惆怅 缥缈 消逝
点拨:读音都很正确,这几个词的意思应该不难?急遽什么意思?缥缈呢?这些词读起来什么感觉?(悲伤,难过。)
出示短语:
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 孤独而惆怅的黄昏 越来越缥缈 无可挽回地消逝
通过词句的赏析,你对史铁生的文章用词有什么感觉?
师生合作读。
(三)、赏析情感
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但是情感变化却极其丰富【板书心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赏析作者情感变化。
快速默读课文,根据时间梳理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
交流,梳理鱼骨图:
看着我们梳理的时间和心情,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走进文本,关注表达
简单的事件,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跟着“我”心情的变化,起起伏伏,作者史铁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要在作品的表达赏析中好好品味一下。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划下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交流。
板块1:融情于景
1.自由交流,寻找写景的句子。
出示: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园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聚焦光线描写,讨论: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
这么多融情于景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赏析赏析,我们选取其中一句,好好地品读一下,
出示: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讨论:这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
3.前后联结,学习“反复”。
我们连着看这几处环境描写,我们先分小组朗读一下,边读边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为什么要“反复”写光线?
根据学情,追问:光线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事物,史铁生是怎么赋予它感情地呢?我们去句子中品析品析。
齐读。
史铁生很擅长用“反复”,请找出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用了反复的写法。
板块2:融情于事
出示: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从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他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学习融情于事的写法。
(1)讨论:这段话,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出作者的情感?有哪些事例?
(2)讨论:为什么要罗列事例?品味“挨”字的精妙。
(3)男女生配合朗读本段。
2.仿写。
我们试着用这样的写法,写写“等吃的时光不好挨……”。
板块3:融情于人
1.联系生活,学习融情与人。
母亲这一天,一直在忙什么?为什么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写到母亲对我的忽略?你们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吗?
2.联读《秋天的怀念》。
出示: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讨论:这段话与《那个星期天》有很多相似之处,你们能发现吗?
(五)、回顾全文,总结表达。
同学们,方法固然重要,真情实感才是核心,这节课,我们在作品赏析会中,赏析了史铁生作品的“文心”,学习了如何把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景、事、人中,如果我们继续赏析下去的话,还可以研究史铁生在这篇文章里的内心独白、语言节奏、对话描写等写作特点。
七、板书设计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那个星期天》板书 真情实感 融情于景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同学们,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直接抒情,感情浓烈而直白,有的侧面烘托,委婉而绵长。大家在习作中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让你的真情在文章中自然流露。
2022-2023年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时《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联读等方式,赏析作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与人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情感积累、自学感悟和⾃主学习的能⼒,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的浓郁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学法教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充分自学、自学研讨。学生自学后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这一参与过程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六、教学过程
(一)、读题目,提疑问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三)、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2)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3)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第2~5自然段)
出示:
(1)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2)这段时光不好挨。
(3)焦急又兴奋。
(4)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5)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6)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7)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8)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 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出示: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甩、 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出示:
(1)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2)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四)、初试身手,内化学习所得。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2.学生根据情境选择景物。师根据学生选择的景物引导交流: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不同的心境下,同样的景物,看到的感受却不一样。
3.片段练写,师相机指导。
4.赏析部分学生作品。
(五)、总结全篇,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为后面学习“交流平台”做准备。
2.总结全课:同学们,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直接抒情,感情浓烈而直白,有的侧面烘托,委婉而绵长。大家在习作中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让你的真情在文章中自然流露。
七、板书设计
内心独白
《那个星期天》板书 真情实感 融情于景
真实事例
七、教学反思
本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法教法,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