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9 那个星期天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导学案设计
课题
那个星期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理解其中的情感。
3.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课文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重点
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重点语句PPT。(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用时:4分钟)
1.谈话指导:星期天,你会在家里做什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吗?
2.文中的“我”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思考、交流。
2.齐读课题,质疑:主人公是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醒有关“星期天”的记忆。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16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开展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小组开展互学生字活动:
(1)认读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
媚、砖、蚁、叨:按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形近字区分记忆:“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
揉、搓:做动作识记。与“手”有关。
叨: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惶: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3.开火车读词语,读通每一个句子。
1.认读生字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识记。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展开交流,并尝试着概括全文内容。
1.小组合作读课文。然后与同学交流,找一找反映“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当时是什么心情。
2.默读课文,交流思考所得。
引导学生尝试用“六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内容。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3.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媚”的右部的“”有一竖;“揉”的右上部有一撇;“搓”的右部注意横的间距和长短。
2.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逐一练写。
4.互评,看一看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1.指导学生写字前,先观察生字,做到心中有字,笔下生字。
2.书写生字要正确,还要注意美观,讲究比例,掌握规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展开思考。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25分钟)
1.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想表明什么?
2.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梳理出“我”的心情变化轨迹。
(1)“我”做了哪些事?
(2)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词句。
点拨: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看到了“我”的情感变化: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描写方法的能衬托出“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
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
(1)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2)环境描写衬托的是“我”的心情。环境的对比是“我”前后心情的对比。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5.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于“我”的描写,说说“母亲”的表现,分析人物形象。
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如,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感受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1.默读第1自然段,讨论问题,汇报学习收获。
2.细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
(3)“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4)“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5)“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
3.再次读文,找出文中对“我”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情变化。
(1)语言描写: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等,表现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2)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
4.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5.读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想一想:母亲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1.在朗读时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默读、浏览等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
3.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参与度,不能变成一言堂,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状态。
4.关于对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思考:课文表面写“我”的抱怨,实质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尝试写几句这样的环境描写。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读、体会描写母亲的句段。
2.读句子并分析,尝试写一写。
3.进行交流。
学生尝试环境描写时,教师可给出主题提示,如,今天公布成绩;我考了全班第一;描写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等。
四、布置作业,搜集分享(用时:2分钟)
1.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2.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1.尝试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根据教师的推荐积极阅读。
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后,可以组织一个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学案设计,共2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 那个星期天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 那个星期天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9 那个星期天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9 那个星期天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质疑引趣,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观察指导,练写生字,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