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20380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第二章测评(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章 本章整合课件PPT 课件 1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二节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1.碳循环(1)碳库
(2)碳循环①概念:碳在 、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 及 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 ②过程。
人和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 ,并将氧气释放回大气中。当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残体等物质分解时,碳就会以 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气和海洋之间交换。
要点笔记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通过人和动植物、土壤等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原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 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 ,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温室气体还包括 、水汽等。
温室效应不等于全球变暖
判断正误并纠错(1)碳循环实质指二氧化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转换和迁移的过程。( )答案× 碳循环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2)全球变暖是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的结果。( )答案× 温室效应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时,大气的温室效应将加强,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加强,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巨大影响。1.海平面上升。2.气候变化 。 3.影响农业生产。4.影响人类 。
判断正误并纠错由于全球变暖,我国油菜种植范围将向北扩展。( )
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1.碳减排(1)概念: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2)核心:减少 、增加碳汇。 要点笔记碳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3)低碳发展。低碳发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 、低排放和 。 (4)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①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②政策指引。我国陆续出台了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场。
要点笔记碳市场即碳交易市场,指碳排放量低于排放配额的国家或地区,将其剩余的配额通过交易市场出售给排放量大于排放配额的国家或地区,起到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
③ 支持。采用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增加碳库的储量。
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
④ 。碳减排必须采取全球性行动。
判断正误并纠错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和新能源不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
探究一 碳排放与全球变暖
埃及时间2021年3月23日,“长赐号”货轮从红海进入苏伊士运河时意外触底搁浅,造成河道严重堵塞。3月29日,“长赐号”成功上浮。此次世纪大“塞船”使得等待通航的船只超过360艘。在“塞船”期间,俄罗斯提议开辟北极航线,以绕过狭窄拥挤的苏伊士运河。
结合材料探究:(1)分析俄罗斯提议开辟北极航线的可能原因。(综合思维)(2)若北极航线全线全年开通,对中欧货运将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 (1)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层变薄,夏季时,靠近陆地边缘的冰层甚至完全消失,使通航成为可能。俄罗斯拥有强大的破冰能力,即使在冰封期间,也可为各国船舶航行提供破冰作业。(2)缩短航程,降低运输费用,减少运营时间;可减轻中欧货运对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可减少海盗等的威胁。
碳排放与全球变暖(1)全球变暖的原理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所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射向宇宙空间散失的热量减少,导致大气温度上升,全球变暖。
(2)全球变暖的影响
方法技巧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思路①看趋势:全球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两百年内的气温升高。②辨影响:全球变暖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除危害之外,我们也必须看到,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可使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③抓特殊点:注意气候变化曲线的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
典例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
思路点拨本组题以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年积雪面积减少,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A项正确。第(2)题,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多,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向洼地汇集,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来没有大的变化,洪水暴涨可能性小,A项错误。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较少,退耕还湿面积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C项错误。第(3)题,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西伯利亚平地上的土壤水分减少,不再适合耕种。与林地(需水量大)相比,草地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C项正确,A项错误。平地上的耕地水分条件变差,无法转变为湿地,B项错误。气温升高,冻土融化,不利于寒漠的形成,D项错误。答案 (1)A (2)D (3)C
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近年来,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出现了诸多“天坑”。下图示意“天坑”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西伯利亚冻土地区“天坑”的成因可能是( )A.冻土融化,流水侵蚀B.开发资源,形成矿坑C.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气体逸出2.西伯利亚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破坏地下矿床B.加剧全球变暖C.地下水溢流损失D.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西伯利亚的冻土层融化,导致冻土内的气体被释放,从而形成“天坑”,D项正确。西伯利亚冻土地区气温较低,结冰期长,流水侵蚀作用较弱,A项错误。冻土层难以用来开发资源,B项错误。西伯利亚冻土地区人口少,抽取地下水较少,地面沉降问题少,C项错误。第2题,西伯利亚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对地下矿床的破坏不大,反而有利于地下矿床开采,A项错误。“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冻土内储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冻土地区的“天坑”增多,说明冻土融化,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逸出后进入空气中,会加剧全球变暖,B项正确。地下水位低,不易发生溢流,C项错误。西伯利亚冻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物量小,生物多样性基本不受影响,D项错误。
卫星监测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在2000—2017年全球绿地面积增长贡献中分居第一、二位。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25%的绿地增加面积,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下表为中、印两国新增绿地及谷物(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相关数据,下图示意森林绿地对自然环境的部分调节作用。
结合材料探究:(1)森林绿地增加对植被蒸腾、土壤直接蒸发等都具有调节作用。使用符号“+”或者“-”在图中A、B、C处填写出森林绿地增加的调节作用(符号“+”表示增加、增强或上升,符号“-”表示减小、减弱或下降)。(地理实践力)(2)概括印度新增绿地的结构特点,并从粮食生产角度分析其原因。(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森林大面积增加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请说明理由。(人地协调观)
提示 (1)在图中直接标出即可。(A、B处标“-”,C处标“+”)(2)特点:印度新增绿地以农田为主(农田占比高)。原因:印度人口多,粮食需求大,粮食单产低(产量不稳定),扩大耕地面积(播种面积)能够缓解粮食压力。(3)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同时,森林面积增加,吸收、遮挡了部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辐射减弱,减少了大气获得的热量。
典例2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加。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2)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 )A.环境承载力大B.煤炭储量丰富C.碳排放强度大D.工业比重较大
(3)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宣传力度,优化人口性别结构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人口大量外迁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思路点拨(1)经济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碳排放强度下降。(2)碳排放总量高说明经济发展所需的化石燃料多→工业比重大。(3)碳减排与人口素质及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
解析 第(1)题,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2015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矿物能源消耗量增加,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C项正确,B项错误。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不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A项错误。产业转移力度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不大,D项错误。第(2)题,材料“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说明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山东省为工业大省,因此碳排放总量高,D项正确。环境承载力大与碳排放总量关系不大,A项错误。煤炭储量丰富但开发利用量不一定最大,故碳排放总量不一定最高,B项错误。没有信息表明山东省
碳排放强度大,C项错误。第(3)题,优化人口性别结构与碳减排无关,鼓励人口大量外迁不切实际,A、C两项错误。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B项正确。推广清洁能源有利于减少碳的排放量,但用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不现实,D项错误。
答案 (1)C (2)D (3)B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示范城市。据此完成1~3题。1.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 )A.全球变暖B.酸雨危害C.城市内涝D.生物多样性减少
2.三亚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 )A.技术水平高B.政府大力支持C.气候宜人D.城镇化水平高3.三亚打造低碳城市需要( )A.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取代煤炭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教学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教材导读,知识体系,素养培优,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优秀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碳循环,温室效应,国际减排合作,碳排放中国在努力,碳中和,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获奖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三章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课件ppt、全球气候变暖宣传片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