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二章测评(一)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章测评(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二节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三章 本章整合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章 本章整合课件PPT,共24页。
第三章本章整合地 理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 ZHONG TONG BU XUE AN YOU HAU SHE JI2023内容索引知识网络自我构建专题归纳思维深化学科素养实践拓展知识网络自我构建答案 ①海平面 ②碳库 ③政策 ④国际 ⑤人为 ⑥大气 ⑦自然遗迹 ⑧自然本底 ⑨多样性 ⑩大气环境 绿色专题归纳思维深化专题 环境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是指维持国家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在正常水平且不受国家内部或外部的干扰和破坏,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包含国家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要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下面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例,说明如何分析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1.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1)环境污染的成因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同时兼顾自然原因。(2)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污染形成的原因出发,结合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般要从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污染物数量、环境管理等角度分析。 2.生态破坏问题的分析思路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破坏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但更多的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 典题演练典例(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图1 图2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思路导引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 ,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 。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 (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 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总体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 ,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扩大减弱最大增多此消彼长增加 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 ,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 ,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因此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气候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反对: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由材料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使植被覆盖率提高,若过度绿化,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增加 增加 题目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会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学科素养实践拓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目标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2)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2.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1)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2)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①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确保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②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3)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第三章本章整合地 理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 ZHONG TONG BU XUE AN YOU HAU SHE JI2023内容索引知识网络自我构建专题归纳思维深化学科素养实践拓展知识网络自我构建答案 ①海平面 ②碳库 ③政策 ④国际 ⑤人为 ⑥大气 ⑦自然遗迹 ⑧自然本底 ⑨多样性 ⑩大气环境 绿色专题归纳思维深化专题 环境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是指维持国家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在正常水平且不受国家内部或外部的干扰和破坏,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包含国家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所确定的目标,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要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下面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例,说明如何分析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1.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1)环境污染的成因一般情况下,环境污染多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因此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同时兼顾自然原因。(2)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要对症下药,从污染形成的原因出发,结合区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般要从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污染物数量、环境管理等角度分析。 2.生态破坏问题的分析思路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破坏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但更多的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 典题演练典例(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图1 图2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思路导引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 ,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 。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 (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 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总体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 ,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扩大减弱最大增多此消彼长增加 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 ,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 ,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因此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的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气候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反对: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由材料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使植被覆盖率提高,若过度绿化,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增加 增加 题目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会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学科素养实践拓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目标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2)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2.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1)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2)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①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确保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②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3)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