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425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425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425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4252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4252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14252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三化学人教版上册(秋季班)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 第15讲-燃烧和灭火 强化版,文件包含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第15讲-燃烧和灭火-老师-强化版docx、初三上册秋季班化学讲义第15讲-燃烧和灭火-学生-强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燃烧和灭火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特别注意】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3.有些物质虽然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如:铁丝在空气中只能达到红热状态,在纯氧中可以剧烈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要使燃烧不会发生或不再燃烧(即灭火),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能达到目的。(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根据灭火的原理,灭火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原理①);(2)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如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灭火(原理②);(3)用水使燃烧物冷却降温。如房屋火灾时,喷射大量的水灭火(原理③);(4)向火灾现场洒干冰(原理②③)。3.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1)基本原理:利用CO2密度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灭火时,灭火器喷射出的CO2覆盖在燃着的可燃物表面,阻止可燃物与空气接触,从而实现灭火。(2)几种灭火器及使用范围: ①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末黏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此类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灭火。该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握住灭火器的木柄,以免冻伤。)【特别注意】1.灭火原理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不同的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其灭火的方法不尽相同,如家用电器着火、森林火灾、档案室火灾等与普通火灾灭火方法不同。2.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易燃物和易爆物:(1)易燃物:是指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就能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面粉等。 易爆物:指的是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黑火药、硝酸铵等。(2)安全意识: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要注意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记忆口诀为:易燃爆物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撞击;分开放置避暴晒,标志名称要看清;常通风并灭烟火,消防设施要保证;常检查来不轻心,消除隐患为第一。(3)常见的几种安全标志: 2.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爆炸极限: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由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将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性质实验之前,务必检验气体纯度(常用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该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放开拇指,观察气体燃烧情况。如果气体安静燃烧或仅听到很小的声音,说明该气体是纯净的;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发生了爆炸,此气体不纯)。3.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特别注意】1.应一分为二的看待爆炸。爆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如厂房、矿井爆炸;但人们也在利用爆炸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例如:矿物开采、建筑施工(如拆迁时的定向爆破等)要用到爆破技术。2.爆炸不都是化学反应,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汽车轮胎爆炸。典例精讲【典例1】(2019•新疆)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根据已有的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烧柴禾时,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燃烧更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促进燃烧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典例2】(2019•贵港三模)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微粒的电性分析;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因为中子也不显电性,故A错误;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一定能燃烧,因为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故C错误;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D。【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典例3】(20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分析】A.根据镁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进行分析;D.根据燃烧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解: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A错误;B.玻璃棒不是可燃物,火柴是可燃物,所以火柴可以燃烧而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故B正确;C.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C正确;D.燃烧需要的条件:①可燃物(内因);②氧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典例4】(2019春•桐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将木材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坐电梯离开 C.救火时,应该打开所有门窗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分析】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C、贸然打开所有门窗,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不能乘坐电梯,故选项说法错误。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典例5】(2019•赣县区模拟)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镇发生火灾,共造成19人死亡,8人受伤,重大伤亡令人痛心。对于火场逃生和急救,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高层住宅着火时,应乘坐电梯尽快下楼 B.逃离过程中,应低头俯身,贴近地面行走 C.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烟气的吸入 D.电气设备失火,应先切断电源,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分析】A.根据高层住宅着火时的逃生方法分析。B.根据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判断;C.根据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来分析;【解答】解:A.高层住宅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应坐电梯,故错误。B.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故逃生时应低头俯身,贴近地面行走,故正确;C.火灾中产生的烟尘吸入人的呼吸道,会使人窒息死亡,湿毛可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故正确;D.电气设备失火,应先切断电源,以防触电,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灭火,故正确;故选:A。【点评】“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防爆的措施、逃生的方法等是解题的前提。【典例6】(2019•成都)乘坐公共交通具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A.食盐 B.烟花爆竹 C.汽油 D.罐装液化石油气【分析】易燃易爆物品、具有强腐蚀性物品、剧毒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解答】解:A、食盐乘坐公共交通具可随身携带;B、烟花爆竹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C、汽油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D、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典例7】(2019•台州)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分析】根据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故A正确;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减少摩擦力,有利于拔出,故B正确;C.用力压手柄时,不要把手靠近瓶口,特别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防把手冻伤,故C错误;D.根据灭火原理,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快速灭火的,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灭火器正确使用的试题,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典例8】(2019•白云区一模)为了减少雾霾、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 CxHy)的排放意义重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①利用氨气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xNH3+6NOx一定条件¯(2x+3)N2+ 6xH2O 。②随“空/燃比”增大,CO和 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充分燃烧 。【分析】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②根据燃油气燃烧更充分的条件回答。【解答】解: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有4x+6个氮原子、12x个氢原子、6x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4x+6个氮原子、所以还少12x个氢原子、6x个氧原子,所以后面是6x个H2O分子。故填:6xH2O。②随着空燃比增大,氧气量增大,燃油气逐渐充分燃烧,因此CO和CxHy的含量减少。故填: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逐渐充分燃烧。答案为:①6XH2O;②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充分燃烧。【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知道从题干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典例9】(2019•株洲模拟)如图标志中(1)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水的是(填字母) B .(2)①净水时加活性炭是利用其具有 吸附性 ;生活中,可通过 煮沸 的方法来将硬水软化,②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需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一层细砂)的作用是 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落下使集气瓶底骤热炸裂 .【分析】(1)根据化学图标的含义来分析;(2)根据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分析回答,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回答.(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的事项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产生高温的熔化物,如果直接落在集气瓶中会引起集气瓶的炸裂.【解答】解:(1)A.是禁止烟火标志;B.是节约用水标志;C.是有毒品标志;(2)①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被用于净水器中净水.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底部要预先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故答案为:(1)B (2)①吸附性;煮沸;②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落下使集气瓶底骤热炸裂.【点评】熟悉化学图标的含义、硬水的软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典例10】(2019•城步县模拟)如图是二氧化碳灭火器,它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应用范围是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空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本身可燃,缺一不可燃燃烧,控制其中一个或二个条件就可灭火.【解答】解: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知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故答案为:隔绝氧气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点评】本题以实物说明灭火原理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9•新疆)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根据已有的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烧柴禾时,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燃烧更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促进燃烧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2019•贵港三模)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微粒的电性分析;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因为中子也不显电性,故A错误;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一定能燃烧,因为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故C错误;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D。【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3.(2019春•桐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将木材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坐电梯离开 C.救火时,应该打开所有门窗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分析】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C、贸然打开所有门窗,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不能乘坐电梯,故选项说法错误。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2019春•新吴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A.煤粉 B.面粉 C.镁粉 D.大理石粉【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A、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B、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C、镁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D、大理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5.(2017•福建模拟)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以用废旧矿泉水瓶,也可以用玻璃瓶【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据此解答。【解答】解:A.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不是一定会发生燃爆,错误;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错误;C.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爆炸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2017•南沙区模拟)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据此解答.【解答】解:A、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降低,错误;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正确;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爆炸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7.(2019春•西湖区校级月考)下列替代品的使用中,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需要灭火时,用水替代干粉灭火器 B.检验空气中含二氧化碳时,用氢氧化钠替代石灰水 C.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用石灰石替代大理石 D.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氧气时,用KMnO4替代MnO2【分析】A.根据干粉灭火器的原理进行分析;B.根据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C.根据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进行分析;D根据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解:A.水导电,电器着火需要灭火时,不能用水替代干粉灭火器,故A错误;B.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故B错误;C.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C正确;D.高锰酸钾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没有催化作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比较广,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8.(2019•青羊区模拟)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关于燃烧、灭火和安全、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C.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分析】A.根据燃烧的定义进行分析;B.根据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C.根据灭火器的原理进行分析;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解:A.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故A错误;B.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进入前要要做灯火实验,故B正确;C.为了防止档案资料干净损坏,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故C错误;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空气进行室内,燃烧会更旺,故D错误。故选:B。【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9.(2019•台州)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分析】根据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故A正确;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减少摩擦力,有利于拔出,故B正确;C.用力压手柄时,不要把手靠近瓶口,特别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防把手冻伤,故C错误;D.根据灭火原理,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快速灭火的,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灭火器正确使用的试题,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19•越秀区校级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有毒气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电器失火可用水基型灭火器熄灭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防止损毁电器及触电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故说法错误。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C、电器着火若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泡末灭火器灭火,故说法错误。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故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二.填空题(共1小题)11.(2019•河北)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面粉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机械能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氧气不足 。【分析】(1)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来分析;(2)根据能量的转化方式来分析;(3)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填:机械能;(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燃烧和爆炸有关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三.解答题(共1小题)12.(2019•怀化模拟)2015年8月天津发生了重大爆炸,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害.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1)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后,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 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①② (填序号).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3)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2013年台州某金属堆场因为镁燃烧发生爆炸,消防指挥立即动员寻找砂土进行灭火,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的原因是 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 .从本次爆炸事件的处理方法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和爆炸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燃烧,故填: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密闭容器,不会产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不会燃烧,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可能产生爆炸;故填:①②;(3)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故镁粉燃烧发生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故填: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实验1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可燃性实验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灭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后氧气被完全消耗实验3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同一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煤球很难燃烧起来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温度比较高
燃烧和灭火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特别注意】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3.有些物质虽然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如:铁丝在空气中只能达到红热状态,在纯氧中可以剧烈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要使燃烧不会发生或不再燃烧(即灭火),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能达到目的。(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根据灭火的原理,灭火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原理①);(2)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如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灭火(原理②);(3)用水使燃烧物冷却降温。如房屋火灾时,喷射大量的水灭火(原理③);(4)向火灾现场洒干冰(原理②③)。3.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1)基本原理:利用CO2密度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灭火时,灭火器喷射出的CO2覆盖在燃着的可燃物表面,阻止可燃物与空气接触,从而实现灭火。(2)几种灭火器及使用范围: ①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末黏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此类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灭火。该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握住灭火器的木柄,以免冻伤。)【特别注意】1.灭火原理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不同的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其灭火的方法不尽相同,如家用电器着火、森林火灾、档案室火灾等与普通火灾灭火方法不同。2.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易燃物和易爆物:(1)易燃物:是指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就能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面粉等。 易爆物:指的是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黑火药、硝酸铵等。(2)安全意识: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要注意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记忆口诀为:易燃爆物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撞击;分开放置避暴晒,标志名称要看清;常通风并灭烟火,消防设施要保证;常检查来不轻心,消除隐患为第一。(3)常见的几种安全标志: 2.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爆炸极限: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由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将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性质实验之前,务必检验气体纯度(常用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该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放开拇指,观察气体燃烧情况。如果气体安静燃烧或仅听到很小的声音,说明该气体是纯净的;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发生了爆炸,此气体不纯)。3.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特别注意】1.应一分为二的看待爆炸。爆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如厂房、矿井爆炸;但人们也在利用爆炸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例如:矿物开采、建筑施工(如拆迁时的定向爆破等)要用到爆破技术。2.爆炸不都是化学反应,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汽车轮胎爆炸。典例精讲【典例1】(2019•新疆)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根据已有的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烧柴禾时,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燃烧更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促进燃烧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典例2】(2019•贵港三模)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微粒的电性分析;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因为中子也不显电性,故A错误;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一定能燃烧,因为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故C错误;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D。【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典例3】(20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分析】A.根据镁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进行分析;D.根据燃烧的实质进行分析。【解答】解: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A错误;B.玻璃棒不是可燃物,火柴是可燃物,所以火柴可以燃烧而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故B正确;C.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C正确;D.燃烧需要的条件:①可燃物(内因);②氧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典例4】(2019春•桐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将木材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坐电梯离开 C.救火时,应该打开所有门窗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分析】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C、贸然打开所有门窗,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不能乘坐电梯,故选项说法错误。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典例5】(2019•赣县区模拟)2017年11月18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镇发生火灾,共造成19人死亡,8人受伤,重大伤亡令人痛心。对于火场逃生和急救,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高层住宅着火时,应乘坐电梯尽快下楼 B.逃离过程中,应低头俯身,贴近地面行走 C.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烟气的吸入 D.电气设备失火,应先切断电源,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分析】A.根据高层住宅着火时的逃生方法分析。B.根据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判断;C.根据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来分析;【解答】解:A.高层住宅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应坐电梯,故错误。B.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故逃生时应低头俯身,贴近地面行走,故正确;C.火灾中产生的烟尘吸入人的呼吸道,会使人窒息死亡,湿毛可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故正确;D.电气设备失火,应先切断电源,以防触电,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灭火,故正确;故选:A。【点评】“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防爆的措施、逃生的方法等是解题的前提。【典例6】(2019•成都)乘坐公共交通具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A.食盐 B.烟花爆竹 C.汽油 D.罐装液化石油气【分析】易燃易爆物品、具有强腐蚀性物品、剧毒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解答】解:A、食盐乘坐公共交通具可随身携带;B、烟花爆竹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C、汽油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D、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典例7】(2019•台州)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分析】根据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故A正确;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减少摩擦力,有利于拔出,故B正确;C.用力压手柄时,不要把手靠近瓶口,特别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防把手冻伤,故C错误;D.根据灭火原理,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快速灭火的,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灭火器正确使用的试题,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典例8】(2019•白云区一模)为了减少雾霾、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 CxHy)的排放意义重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①利用氨气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对空气无污染的物质。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xNH3+6NOx一定条件¯(2x+3)N2+ 6xH2O 。②随“空/燃比”增大,CO和 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充分燃烧 。【分析】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②根据燃油气燃烧更充分的条件回答。【解答】解: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有4x+6个氮原子、12x个氢原子、6x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4x+6个氮原子、所以还少12x个氢原子、6x个氧原子,所以后面是6x个H2O分子。故填:6xH2O。②随着空燃比增大,氧气量增大,燃油气逐渐充分燃烧,因此CO和CxHy的含量减少。故填: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逐渐充分燃烧。答案为:①6XH2O;②氧气含量增大,燃油气充分燃烧。【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知道从题干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典例9】(2019•株洲模拟)如图标志中(1)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水的是(填字母) B .(2)①净水时加活性炭是利用其具有 吸附性 ;生活中,可通过 煮沸 的方法来将硬水软化,②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需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一层细砂)的作用是 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落下使集气瓶底骤热炸裂 .【分析】(1)根据化学图标的含义来分析;(2)根据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分析回答,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回答.(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的事项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产生高温的熔化物,如果直接落在集气瓶中会引起集气瓶的炸裂.【解答】解:(1)A.是禁止烟火标志;B.是节约用水标志;C.是有毒品标志;(2)①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被用于净水器中净水.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底部要预先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故答案为:(1)B (2)①吸附性;煮沸;②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落下使集气瓶底骤热炸裂.【点评】熟悉化学图标的含义、硬水的软化、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典例10】(2019•城步县模拟)如图是二氧化碳灭火器,它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应用范围是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空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本身可燃,缺一不可燃燃烧,控制其中一个或二个条件就可灭火.【解答】解: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知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故答案为:隔绝氧气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火灾.【点评】本题以实物说明灭火原理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19•新疆)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根据已有的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烧柴禾时,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燃烧更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促进燃烧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2019•贵港三模)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微粒的电性分析;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解答】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因为中子也不显电性,故A错误;B、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一定能燃烧,因为燃烧还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故C错误;D、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一切化学反应,故纸张燃烧后灰烬质量减少了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D。【点评】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3.(2019春•桐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将木材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坐电梯离开 C.救火时,应该打开所有门窗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分析】A、根据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气体受热密度变小,进行分析判断。C、贸然打开所有门窗,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不能乘坐电梯,故选项说法错误。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2019春•新吴区期中)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A.煤粉 B.面粉 C.镁粉 D.大理石粉【分析】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发生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A、煤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B、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C、镁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D、大理石粉末不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条件,掌握可燃性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发生爆炸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5.(2017•福建模拟)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D.实验用的容器可以用废旧矿泉水瓶,也可以用玻璃瓶【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据此解答。【解答】解:A.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都可能发生爆炸,不是一定会发生燃爆,错误;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错误;C.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爆炸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2017•南沙区模拟)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分析】根据已有的爆炸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据此解答.【解答】解:A、发生爆炸时有大量的热量聚集,故温度升高,由于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蜡烛会熄灭,正确;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降低,错误;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正确;D、实验要发生爆炸,故不能使用玻璃瓶,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与爆炸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7.(2019春•西湖区校级月考)下列替代品的使用中,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需要灭火时,用水替代干粉灭火器 B.检验空气中含二氧化碳时,用氢氧化钠替代石灰水 C.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用石灰石替代大理石 D.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氧气时,用KMnO4替代MnO2【分析】A.根据干粉灭火器的原理进行分析;B.根据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C.根据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进行分析;D根据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解:A.水导电,电器着火需要灭火时,不能用水替代干粉灭火器,故A错误;B.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故B错误;C.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C正确;D.高锰酸钾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没有催化作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比较广,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8.(2019•青羊区模拟)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关于燃烧、灭火和安全、逃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C.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分析】A.根据燃烧的定义进行分析;B.根据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C.根据灭火器的原理进行分析;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解:A.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故A错误;B.久未开启的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进入前要要做灯火实验,故B正确;C.为了防止档案资料干净损坏,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故C错误;D.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空气进行室内,燃烧会更旺,故D错误。故选:B。【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9.(2019•台州)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分析】根据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故A正确;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减少摩擦力,有利于拔出,故B正确;C.用力压手柄时,不要把手靠近瓶口,特别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防把手冻伤,故C错误;D.根据灭火原理,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快速灭火的,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灭火器正确使用的试题,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19•越秀区校级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有毒气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电器失火可用水基型灭火器熄灭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防止损毁电器及触电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故说法错误。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C、电器着火若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泡末灭火器灭火,故说法错误。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故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二.填空题(共1小题)11.(2019•河北)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面粉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机械能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氧气不足 。【分析】(1)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来分析;(2)根据能量的转化方式来分析;(3)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填:机械能;(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燃烧和爆炸有关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三.解答题(共1小题)12.(2019•怀化模拟)2015年8月天津发生了重大爆炸,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害.如图是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1)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后,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 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①② (填序号).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3)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2013年台州某金属堆场因为镁燃烧发生爆炸,消防指挥立即动员寻找砂土进行灭火,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的原因是 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 .从本次爆炸事件的处理方法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和爆炸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燃烧,故填: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密闭容器,不会产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不会燃烧,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可能产生爆炸;故填:①②;(3)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故镁粉燃烧发生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故填:镁在高温下遇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产生爆炸;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实验1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可燃性实验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灭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后氧气被完全消耗实验3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同一酒精灯上加热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煤球很难燃烧起来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温度比较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