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01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02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03
    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共2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化学,化学和人类的关系,小结,什么是化学?,仪器的洗涤,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平均值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总课时数














    本单元的内容多取材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现象其意图在于拉近化学与学生生的距离。同时考虑到作为科学探究的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探究的区别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关注的问题和角度。本单元各课题的安排在如何帮助学生由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和提升做一些新的探究。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




    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的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本质特征没有深刻认识。一些学生不易区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经常将两者混淆。通过两个简单的探究学生对化学学习会产生浓烈的兴趣。急切盼望自己动手实验。但是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安全、规范、顺利得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还缺乏整体的认识和必要的训练。但学生有着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化学。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4.能初步区分物质描述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物质。
    5.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连接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6.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7.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8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生活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激发他们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难点: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课件、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使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文字描述,到插图,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什么是化学和化学有什么用展开自主阅读,然后讨论,之后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绪言的教学。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导入
    同学们,我在新学期送给大家一件礼物,那就是化学。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它能给你健康、快乐、平安、睿智,你相信这些吗?现在我们一起聊聊化学,看它究竟是什么?
    你们已经学了数学、语文、物理、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想象一下你心中的化学用来解决哪些问题呢?你希望化学研究什么问题呢?
    二、什么是化学






    课件展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演示魅力实验:
    1. 向盛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2. 烧不坏的手帕
    3. 用碘鉴别指纹
    三、化学和人类的关系
    讲述:任何学科,从人类认识它到运用它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化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开始无意识地运用化学,到近代人们认识化学,再到现在人们充分地利用化学,在这个漫长的过程
    中化学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问:想一想,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
    陈述: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大大改善了生存条件。在认识了火的基础上,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然后逐渐制造出了铜器、铁器、纸、火药等,于是在以后很漫长的一段时期里,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所以火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认识化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引导:从认识火以后,在很长时间里,
    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直到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经过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样人类与化学的关系就又近了一步。经过研究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元素只有一百多种。那么,这一百多种元素是怎样构成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
    设问: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学们结合身边的现实想想,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件展示: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关注老师的话题
    四人小组讨论3分钟
    安排好组长、记录人,每人最少说一个,互相不要重复。
    学生按小组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阅读课本,







    参与教师的归纳讨论,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认真倾听







    阅读教材第3—4页

    思考,回答:



















    (1)人类发现和利用火。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的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思考,回答:
    在英语中只有26个英文字母,但是这些字母却能够组成许许多多的单词,同样这100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也可以构成许多种类的物质也就形成了丰富的世界。






    积极讨论,列举化学 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具体表现。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的演变过程
    三、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练习作业设计

    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请根据你对化学的了解,在课后写小短文《我与化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同时,提醒学生可在网上搜集有关化学的资料,进行网上自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学会归纳整理,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性质与变化的区分.

    教学
    方法

    手段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讲解、练习提高

    使






    利用教材的几组实验和生活相关的小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透过实验现象(色味态光热等),抓住变化的特征,从而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并初步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由于课程改革,化学与物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可能会同步进行,有必要在化学课程学习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一些化学课中用的物理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演示实验






















    讲解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小结讲解:
    第二课时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当堂检测(课件展示)
    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2、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3、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评价及鼓励




    四、 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谈谈你的收获或认识?



    倾听、思考、












    阅读课本




    【观察记录】实验1——4(教材第6页),并填写实验现象记录。






    【讨论交流】这四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之处?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是否生成新物质







    Ý补充设计Ý




    阅读教材第7页“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内容,自学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







    【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质,你能说说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思考,做题,回答










    小组讨论,回答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练习作业设计


    1、 课堂作业:教材第10页第2、4题
    2、 家庭作业:教材第11页第5题;预习课题2,用铅笔划出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具体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的报告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探讨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并初步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
    方法

    手段
     演示实验,共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使






    课本给出了两个探究活动,通过学习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其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第二探究活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情境导入(可制成动画,并配以说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说来你也许会感到惊讶,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炼丹术士幻想通过炼丹发明长生不老药;炼金术士幻想通过点石成金,使贱金属变成贵金属黄金。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虽然都是脱离实际的,但通过炼丹和炼金,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用于分离和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做出了贡献。
    2、课前热身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为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2)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
      (3)化学实验有哪些用途呢?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呢?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从本课的实验入手,探究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讨论一个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2)四边互动
    互动1
    教师先演示蜡烛燃烧实验,提示有关注意点。











    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讨论谁的更合理








    明确:
      本实验体现了学习化学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以及加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的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燃烧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发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第二课时

    互动2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互动3——
      通过上述2个实验的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当堂检测
    写出蜡烛燃烧过程的现象。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①从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②探究活动完成后,应认真写出报告。
      (2)方法归纳
      实验前必须事先设计好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综合各种现象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倾听
















    边听变看书











    学生动手做并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下表中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看谁做得快?)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分析
    点燃前
     
    颜色_________、状态________、形状_________、硬度_________、气味________,是否溶于水?沉浮?__________
     

    燃着时
     
    火焰分为________层,______层最明亮,________层最暗
    一根火柴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况?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1、说明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2、说明蜡烛含有哪些成分?
    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
    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是否重新燃烧?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各自说明理由





    阅读书本的实验内容后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册。 












    思考、交流、

























    思考归纳所学知识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
    1、点燃前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2、燃着时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3、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1、实验方案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三、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练习作业设计

    P16、 3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展示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2、初步学习和练习药品的取用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并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的训练。
      难点:操作的规范性训练。

    教学
    方法

    手段
    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为主线,与纠正相结合。辅以多媒体课件。
    使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自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情境导入
      出示化学实验室全景图片。介绍化学实验室的情况,指出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着你探究化学奥秘。

     2、课前热身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药品的取用原则、操作方法及注意点。训练学生的固体药品的取用技能
      (2)四边互动
       互动1——固体药品的取用
      互动2——固体药品是如何存放
    的?
    演示【实验1-3】
    把大理石装入试管中
    把碳酸纳粉末装入试管中



    互动3——液体药品的取用
      老师:演示液体的倾倒
     强调:
      1、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上,防止药液沾污桌面。
      2、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并要缓慢地倒,停止药液洒出。
      3、拿细口瓶倒液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防止盖错瓶盖和药液跟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示范液体的量取
    若仰视则读数将比实验值小,若俯视则读数将比实际值大。







    演示滴管的使用


     互动3——
    老师:演示【实验1-4】
    4、巩固练习
    1、实验室里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不能用手 ,不要把鼻孔 , 不要品尝 。
    2、实验时要注意节约药品,取用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说明里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即液体用 毫升,固体只须 。
    3、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4、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 。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可用 夹取,取药品时,应先将瓶塞取下, 放在实验桌上。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5、将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将容器 ,将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物放入 后,再把容器漫漫地竖起来,是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落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6、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里,取用液体药品时,应先将瓶塞取下, 放在实验桌上。将瓶上贴标签的一面 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将液体缓缓倒入试管中。
    7、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 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 ,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 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本课主要学习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方法归纳:从实验操作中不断探索,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6拓展延伸
      1、链接生活
      链接一:烧菜时油瓶的瓶盖应怎样放?
      链接二:观察家中的食盐、味精、醋等存放在什么容器中。
      2、实践探索
      实践活动:走进实验室,了解各种化学仪器的用途。



    倾听,观看,明确学习内容




    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和药品取用规则








    通过对大理石的取用的观察,总结块状固体的取用方法明确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粒放入容器中,再把容器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通过对碳酸钠粉末的取用的观察,总结粉末药品的取用方法。明确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Ý补充设计Ý



    讨论倾倒液体有哪些要点?
    练习液体的倾倒




    思考并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由两位同学到前面实际操练,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评价。
      学生:看书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取用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__.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把滴管放在________或__________.用过的滴管要立刻______________,注意滴瓶上的滴管不要___________.严禁用未____________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练习液体的滴加,可用水代替。
    Ý补充设计Ý

    观察实验现象



    回忆,做题,回答
















    你本节的收获与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 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
    二、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点
      2、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点
      3、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4、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练习作业设计

    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

    教学反思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对此进行了认真,严谨的示范,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帮在教学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学习酒类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初步学会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的操作。
    3、 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在做实验中认仪器、学规则、讲规范,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掌握“物质加热”的主要基本操作。
    难 点: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亲历体验法、探究实验法、读书指导法、归纳总结法。

    使






    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情境导入
      人们常用来加热的工具有哪些?
     
    2、课前热身
    实验时,用剩的药品应如何处理?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学习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通过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四边互动
      互动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明确:
      酒精灯的火焰的外焰部分最先碳化,说明外焰部分的温度最高,焰心部分的温度最低。加热时应该用外焰部分加热。
     
     互动2——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并用外焰加热。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实验讨论下列有关问题,并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明确: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
      ①试管中的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②试管外的水要擦干。
      ③用试管夹夹持,离试管口三分之一,手握试管夹的长柄。
      ④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人,要先预热,再对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⑤热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

    老师:演示21页【实验1-6】
       
    互动3——连接仪器装置?




    演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互动4——如何洗涤仪器?


     




     明确:
      ①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连洗几次。
      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③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
      老师:示范仪器洗涤方法。
    4、 课堂练习
    1)、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体积 ;夹持试管的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 处。加热时,先 ,然后用 。 试管口 。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了物质加热的方法和仪器洗涤的方法。
      (2)方法归纳: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并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回忆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交流











    学生:看书20页及图1-28,讨论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使用酒精灯时必须注意: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④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后,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⑤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学生:实验1-5用一根火柴放入火焰中,观察在火焰的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Ý补充设计Ý







     





    学生:按照课本21页图1-30的方法加热
     ①加热试管中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或自己?为什么?
      ②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③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刻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④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并记录。




    学生阅读课本22页的文字及图片学习仪器装置的连接

    Ý补充设计Ý



    观察,操作方法,思考原理






    学生:看书,然后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如何直接用水洗?
      ②如何用试管刷刷洗?
    ③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呢?










    学生:练习试管的洗涤 












    做题,回答











    交流收获与不足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及注意点
      四、连接仪器装置
    五、仪器的洗涤
      1、仪器的洗涤方法  
      2、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第23页1、2、3
    教学反思
    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同样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也较多,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外,最好事先培养5-6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让他们先掌握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助老师指导,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成功。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日
    课题
    绪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的研究内容2.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连接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初步学习体会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连接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难点: 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如何对单元知识进行科学的梳理。
    教学
    方法

    手段
     
    自主学习与讲练结合
    使






    对本单元知识梳理整合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单元知识提纲
    1、化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方法
    2、探究蜡烛的燃烧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3、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3、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4、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
    (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二、重难点例题赏析:
    见同步练习册中的导引解析中的例题分析
    三、习题演练
    同步练习册一单元阶段检测和综合测评
    四、课堂小结(你的收获或你的学习方法)















    回忆旧知

    小组学习

    回答知识


























    阅读倾听


    独立做题,小组合作检查,互查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绪言、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小结

    练习作业设计
    P24单元小结
    教学反思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觉得太简单而乏味,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多注意收集典型考题,引起学生共鸣。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总课时数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知识性学习单元。单元中化学概念较多,安排讨论的内容也较多。本章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空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物质入手,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小问题开始,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 “ 活动与探究 ” 外,还出现了 “ 调查与研究 ” 栏目。单元中三个课题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它也是迈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步。从本章开始,学生真正接触到比较具体的宏观化学物质,为下一章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了铺垫。




    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探究活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以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空气的组成2、初步认识几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应用概念对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物质与现象进行判断(1)纯净物、混合物、氧化物、氧化剂,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进行分类。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根据提供的信息,会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缓慢氧化、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会根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判断。(4)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知道氧气的性质,以及与一些物质反应的现象和能量变化,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
    1、通过调查研究和制作有关空气的手抄报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等;2、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3、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具体物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4、通过在制取氧气的活动探究中,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5、通过两种实验室制氧的方法,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条件,反应物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1空气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是混合物;
    (2)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空气组成的学习转变原有的对空气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气体的体积分数,体验科学家们探究空气奥秘的科学史实,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人们认识自然和认识物质的意义。
    (3)学习从化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空气的关系,懂得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注意保护。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说出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使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将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图表,文字,实验装置图等的。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图片】观察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图片(教材P25)

    二、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空气的组成










    【总结说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一些成分。







    活动二:粗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教师演示“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总结说明】教师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可结合教材),







    活动三: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师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四、课堂检测
    1.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 氧气 B.氮气 C. 二氧化碳 D.水蒸气
    2. 下列生活中的物质不是混合物的是 ( )
    A. 五粮液酒 B. 精制酱油 C. 鲜牛奶 D. 蒸馏水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
    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足量的红磷后,
    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 。
    (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
    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
    (3)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______,
    该气体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观看





    【讨论交流】
    1、      在这幅图片上除了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呢?(空气)
    2、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活动一:通过教材了解空气的成分
    【讨论交流】空气就在你的周围,为何看不见也摸不着呢?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阅读教材】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学生阅读教材P26)



    【讨论交流】他是如何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观看实验并初步完成下面的表格

    空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

    分析


    【讨论交流】(点拨:教师说明在这一反应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五氧化二磷的物质。并写出反应式)
    ⑴、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⑵、  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的1/5而不是全部呢?
    ⑶、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测定氧气含量少于1/5呢?(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就打开夹子;瓶太小等合理即可,但要根据本次实验来思考。)
    ⑷、  瓶内还有没有剩余的氧气呢?如何证明?说明了什么?(学生可用小木条验证,并分析得出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是氮气。)



    【总结反思】本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32页1、2、3
    教学反思
    教学时,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或让学生回忆小学自然课中关于空气的小实验引入,或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再加以指导。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1空气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从化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空气的关系,懂得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注意保护。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使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共同学习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先设问: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      保护空气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 m3~16 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我们的空气已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问题。





    [过渡]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打针对性地改善环境状况,是我们常常采取的一种措施。那么,你知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的内容吗?






    三、[小结]本课题我们重点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同时还知道了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另外,还了解了洁净的空气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四、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铜用于制导线
    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磷用于制造烟雾弹

    2、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逐渐被污染。在下列五种物质中,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类有
    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
    ①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③天然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⑤煤燃烧产生的烟
    A.①③ B.①②⑤ C. ③④ D.①③⑤
    五、收获与反思

    空气有什么用途?




    【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P28-29“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内容。




    【讨论交流】
    ⑴、  氧气为什么叫“养气”,通过有哪些用途呢?
    ⑵、  你能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它有什么用途?
    ⑶、  什么叫稀有气体?为什么又叫惰性气体?有哪些用途?











    【讨论交流】
    ⑴、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⑵、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⑶、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请学生看课本P31资料]
    [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请你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想象,教师要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予以肯定]
    回答可能有多种。
    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




































    你的收获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3、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标况密度为1.25g/l,熔点-209.9,沸点-195.8
    4、稀有气体: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冷却剂、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物:粉尘和有害气体
    2、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治理现有污染源,预防新污染源的产生
    增加绿化覆盖率,防治煤烟,机动车,扬尘以及工业污染。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32页4、5、6
    教学反思
    在讲保护空气时,引导学生分析课本30页的”大气污染”的漫画,图中中间部分表示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下部是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上部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也可以结合美术课,让学生自己画身边的环境,大家互相展示,使学习化学的热情高涨。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 《氧气》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 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l.在实验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师生讨论 、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

    使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展示一瓶氧气
    问: 该瓶中收集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气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 ?空气、氧气还是氮气?
    它就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氧气。

    如果我们想要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实验、判断。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解
    1、氧气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 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 通过观察,并结合实际,你能得出氧气有哪些性质?


    问:氧气是否易溶于水呢?






    讲解: 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l L水中只能溶解约
    30ml氧气,但这对水中动物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总结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1.293克/升略大
    3.不易溶于水。
    4.p=101 kPa T=一183℃ 淡蓝色液体
    p=101 kPa T=一218℃ 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 除了这些性质外,氧气还有其他性质吗?

    [实验一]让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 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与它在空气中的现象进行比较。



    问: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看到同样是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大家分析这是为什么呢?(可提示学生从氧气的含量考虑)
    总结: 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且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问: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炉火做饭时,为什么炉火越扇越旺盛?





    讲解: 氧气能支持燃烧的这种性质,可帮助我们来鉴别氧气。通常的做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可证明是氧气。



    展示硫粉
    介绍: 这是硫粉,俗名叫硫磺。它是古代炼丹家们炼丹时的必需之物。
    问: 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否—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二](用多媒体打出实验内容)
    1.用燃烧匙取—些硫,让学生观察硫的颜色、状态。
    2.让学生观察硫在空气中常温下有没有变化。
    3.在空气中给燃烧匙里的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让学生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 味
    4.把未点燃的硫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硫有什么变化。
    5.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6.比较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
    讲解: 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 (化学式为S02 ),二氧
    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些化工厂排放的气体中常含有二氧化硫,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下雨时会形成酸雨。燃放爆竹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为保护环境,我们应不燃放爆竹、烟火。



    讨论:实验的一般观察程序

    总结观察程序: 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
    讲述: 前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 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铁丝的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
    用多媒体打出实验内容

    1.让学生观察铁丝网的颜色、状态。
    2.在空气中点燃铁丝,看行不行。
    3.把铁丝的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铁丝伸人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注意: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


    问: 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水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高温熔化物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 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多媒体打出 :分析课本实验2—1、2—3和2—4,填写下表空白。
    实验编号
    反应物
    生成物
    表达式
    实验2—1



    实验2—3



    实验2—4




    问: 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看,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反应叫化合反应.具体地讲,就是……
    讲解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角度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类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注意: 强调概念中是“氧”而不是“氧气”,“氧”不等同于“氧气”。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会逐渐搞清楚。

    讲解: 氧化反应生成的物质是氧化物,如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氧化铝等都是氧化物。从这三个反应可见,氧气在氧化反应中能提供氧.我们说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氧化剂:在氧化反应里,能提供氧的物质。)

    介绍: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和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

    介绍 :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在这些反应中,我们只能看到反应的结果,并不能观察到它的过程。缓慢氧化具有非常有用的一面,缓慢氧化产生的热,有时可以加以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上的高温堆肥等;它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钢铁的锈蚀。

    三、 课堂练习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色_____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_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_________色液体或固化成__________色固体。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_________活泼的气体,具有___________,是一种常见的__________。
    3.化合反应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_______是化合反应。
    4.根据实验情况,填写下表
    与氧气反
    应的物质
    与氧气反
    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
    应的现象
    反应后生成物质的名称
    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磺




    红磷




    铁丝




    5.以下对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极易溶于水
    C.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6.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大 B.能支持燃烧 C.不易溶于水 D.无色无味
    7.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8.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是( )
    A.木炭B.红磷 C.铝箔 D.硫磺
    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为淡蓝色液体 B.汽油挥发 C.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D.铝箔燃烧
    1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白磷自燃
    1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沸点 C.硬度 D.可燃性
    四、 归纳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并知道它可以支持燃烧,性质比较活泼。


    思考得出结果:不知道













    回答:气态氧气是无色无味的,与水一样,氧气也有三态的变化……




    思考回答:氧气是不溶于水的,如果氧气易溶于水,地壳表面的水早把氧气溶解完了,我们也就没有了可供呼吸的氧气了。






    记忆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思考回答



    倾听记忆





    回答:用扇子扇炉火,有助于空气流通,这相当于供给了它充足的氧气,而氧气含量越高,可燃物就燃烧得越充分,所以炉火越扇越旺盛。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实验现象。











    积极思考讨论总结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回答: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氧气的含量有关,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纯氧中氧气
    含量比空气中高,所以木条和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实验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来观察、分析 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回答:反应前物质:铁、氧气 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


    思考,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的结果。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讨论并积极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可能的讨论结果
    ①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
    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③生成物都只有一种物质。
    ④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⑤生成物都是反应前没出现过的,是新物质。
    ⑥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倾听


    学习

    思考



    记忆








    回忆本节所学


    思考




    做题



    交流














    你的收获?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 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①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疏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小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表示:硫+氧气二氧化硫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表示:铁十氧气四氧化三铁
    二、化合反应
    三、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第36页1、2、3、4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实验较多,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本课题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可利用此点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此外,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3制取氧气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1、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初步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初步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
    教学
    方法

    手段


    采用引导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而学生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配以相关课件展示相应教学内容。

    使






    本课题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氧气的化学性质______,能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磷、硫、铁等发生反应。
    2、 叫做化合反应。 叫做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 ,它具有 。
    3、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下列物质燃烧的化学变化并写出主要的反应现象。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二、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如何制取氧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出示教学目标)







    三、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活动一: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2-5】教师演示实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







    活动二: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演示实验】

    【教师介绍】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比较简单。



    (课件展示)


    活动三: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师介绍】用过的二氧化锰可能重复多次使用。好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再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⑴、  这各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⑵、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活动四: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教师演示


    活动五 、分解反应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何不同?











    四、当堂反馈
    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       溶液或加热     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     反应。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3、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如下反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1)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2)若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能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量减少  D.没有氯化钾生成
     



    四、 总结反思



    回忆旧知,并完成练习



    学生回答











    学生明确教学内容。

    阅读课本P37




    .






    学生观察并完成P37的表格。.








    阅读课本P38


    学生观察并完成P38的讨论与分析


    思考,

    分组讨论、交流,

    分析

    ,归纳







    倾听, 并记忆

















    观看实验加深对催化剂的理解。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完成讨论内容,并交流。















    课件展示,


    学生思考,


    做题




    回答,

















    【总结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 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二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过氧化氢水+氧气。
    3、
    二、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
    表示:AB→A+B。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第41页1、2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了解的制取方法,明确氧气制取时的注意事项。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3制取氧气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2






    ( 三维 )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2)  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初步培养善于合作的品质。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 氧气制法的实验操作
    2、难点 :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
    方法

    手段
    本节课题是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并且要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对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而学生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配以相关课件展示相应教学内容。


    使






    本课题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1. 复习知识
    【提问】
    1、什么是催化剂、分解反应?
    2、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写出3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
    2. 课题引入
    【看图交流】
    1、在教材p45图2-17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3学习探究活动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点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药品,并将试管固定
    3、 给试管加热
    4、 收集气体
    5、 移开导管
    6、 停止加热

    思考并回答
    1、 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2、 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
    3、 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
    4、 加热前应先预热
    5、 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6、 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提问]
    1、 如何检验氧气
    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验满?




    [讲解]验证氧气的性质
    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4、当堂反馈(见课件)
    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       溶液或加热      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      反应。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
    2、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2)若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能产生氧气   B.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C.产生氧气的总量减少  D.没有氯化钾生成



    5、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及氧气的性质

    思考、回忆,


    回答问题




    观察装置图、思考


    交流回答




    倾听




    思考,


    小组讨论,




    交流,回答



    回忆旧知,回答问题






    口答并操作,观察现象
    1、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习题练习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检、装、夹、点、收、移、熄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把药品装入试管
    3. 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加热
    5.收集气体
    6.移开导管
    7.熄灭酒精灯
    制气先查气密性,气泡均匀气始成;
    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二、氧气的性质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练习作业设计
    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课本第三42页3、4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际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由于制取氧气的实验要求比较高,注意事项多,仍有必要在实验前向学生充分交代清楚某些操作规范,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有必要让学生事先练习,以免实验时慌张,导致较多的氧气在空气中逸散而损失。在由两个学生组成的实验小组中,可让一个学生用一个导管缓缓而连续地吹气以代替气体发生器,另一个学生做排水法收集气体的练习,要求达到能连续地收满2~3瓶气体。然后两人交换练习,直到都能较熟练地操作为止。对于铁架台、铁夹、铁圈等,学生也是第一次亲自操作,因此也应让他们做几次操作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 月 日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复习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组成2、初步认识几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应用概念对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物质与现象进行判断(1)纯净物、混合物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进行分类。(3)缓慢氧化、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会根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判断。(4)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知道氧气的性质,以及与一些物质反应的现象和能量变化,会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掌握研究具体物质的一般方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学会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体会化学的学习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氧气的性质、实验室制取,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对知识归纳方法的掌握
    教学
    方法

    手段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自主学习与讲练结合
    使






    对本单元知识梳理整合,构建网络知识图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单元知识提纲
    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3、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4、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5、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6、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7、探究S、Fe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Fe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8、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9、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10、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二、重难点例题赏析:
    见同步练习册中的导引解析中的例题分析
    三、习题演练
    同步练习册二单元阶段检测和综合测评
    四、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或不足?


    阅读课本

    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知识


    互查知识点





















































    阅读倾听







    独立做题,小组合作检查,互查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P43单元小结




    教学反思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觉得太简单而乏味,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多注意收集典型考题,引起学生共鸣。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总课时数
    9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初中化学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本单元化学概念很多,有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离子、相对稳定结构、分子、原子等;这一单元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本单元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分子、原子、离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好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并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内的等量关系并能运用。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4、理解相对稳定结构,了解离子的形成,知道离子和原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熟练推导常见离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初步认识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作用。5、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6、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熟练常见27种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7、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2、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门捷列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等情景素材的介绍,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通过“STM与原子操纵技术”、“张青莲院士的卓越贡献”的介绍,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分子和原子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目标:
    1、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知道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
    方法

    手段
    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使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设疑激思,启发诱导,提出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遇到
    “不解之谜”,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如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走过加油站时你从这里能嗅到什么气味?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拓展】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演示P49探究内容
    1、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5—6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颜色。

    2、从A烧杯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何变化?



    3另取B烧杯中装入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
    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
    (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C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
    2、“酒香不怕巷子深”、水烧开后在壶口处能看见白雾,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投影】1、几种常见分子模型
    2、空气的自白(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三【知识梳理】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分子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原子构成的
    四、当堂检测
    1、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很小
    2、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
    A 刮风时尘土飞扬
    B 进入花园闻到花香 
    C 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D 50ml酒精和50ml 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3、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问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五、【反思小结】
    学完本节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你说出来






    第二课时
    【实物展示】






    【问题情景】投影
    观察P49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 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课件)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课堂检测】多媒体课件出示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2、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碘受热升华 B、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C、铁矿石磨成粉末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 气

    【反思小结】
    1、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你说出来。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边听、边看、边疑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阅读课本第48页最后一段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学生观察看到溶液无色,


    溶液变成红色。





    【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倾听




    思考,做题


















    交流






    请几名同学把亲手制作的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分子里的各个原子可以拆开)




    【小组讨论】1、教师也参与讨论 2、小组交流观点


    【模型演示】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一人演示一人解说)










    【分析】




    【小组讨论】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P51页码1、2、3、4
    教学反思
    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随意“拔苗”。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
    方法

    手段
    探究式,多媒体课件
    使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
    宏观物质图片
     
     
    [设问]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
    本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二、 讲授新课
    (一) 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讲解]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引导]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图片展示]
    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设问]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设问]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展示]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讲解]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播放]
        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设问]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组织交流]
     
     
    [讲解]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引导总结]
        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展示]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讲述]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观看图片,体会












    (二)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展示]
    一个氢氧原子实际质量的小数表示
    [类比讲解]
    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质量比小米大一点”。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设问]
        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介绍]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总结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展示]
    氢、碳、氧、钠、铝、铁原子的内部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表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测评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学生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



     
     
     
     
     
     
     
    畅想,交流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解释
    交流: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猜想,实例说明
     
     
     
     
     
     
     
     
     
    观察
    分析: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表4-1、4-2
    小组活动: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
     
    集体交流、评价: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观看,阅读
     


    阅读教材,查找一个氢、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观察,试着读数、记忆、比较大小。
     
     
     
     
     
    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与教材数据动手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12 g    B 12
    C 1.66×10-27 kg  
    D 1/12 g
     
    阅读课本P71资料
     
    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质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
     
    观察: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
     





    发现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中子(不带电)
    原子
    质子(带正电)
    (居于原
    子中央)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计算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不显电性

    练习作业设计
    1.57页1(5)、3、5、6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并与同学们交流。


    附:小论文 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教学反思
    这一课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结构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问题时,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难点: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课件
    使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教材第一部分介绍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九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粒子的内部构成与运动是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此建立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表象将完全借助于想象。这成为本课题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本课题微观抽象内容较多,难点集中的特点,本教学设计特别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
    1、  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握好微观教学的“度”,不任意拔高。
    2、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3、设计具体的活动与探究过程认识离子的形成。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情景创设]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知识学习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你对核外电子是怎么运动的是不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我们还得从原子的内部构成谈起。
    [提出问题]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动画演示]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展示并讲述]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饶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启发]
    那么电子依据什么分层运动,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到高中后我们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继续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探究。
    [讲述]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展示]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
    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评价]
    [讲述]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提出问题]
    1、不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
     
    2、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适时评价引导]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原子得失电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评价引导]
      
    [动画演示] 课件展示 

    Na+、Cl-、NaCl的形成。
     
     

     
     
     
     
     


    [提出问题]
    对于离子你有了哪些认识?
    [适时评价引导]
    [讲述]
    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谈话]
    通过以上学习,相信你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把你们特有的认识用图示表现出来吧!
    [组织分享] [课件演示]
     



    [引导]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眼光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食盐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营养物质,当你面对食盐晶体时你会从哪些角度去认识食盐?



    [动画展示]
     
     

     



     






    [课堂反馈]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
    3.画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示请回答:(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 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 (填“相同”或“不相同”)。

    总结反思: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回忆]
    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并交流
     
     

    [猜想并交流]
     
     
    [观察]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观察体会]
    初步建立核外电子排布的微观想象表象
     
     
     
    [分析]
    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观察与交流]
    横向、纵向观察,发现规律并交流:……,原子最外层最多排布8个电子(氦为2个)。
     
     
    [分区域观察]
    发现不同区域排列的元素类别,分类观察三类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







    [讨论交流]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结构相对稳定。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易得电子。
    [归纳总结]
     
    [应用分析]
    1、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是否稳定?
    2、通过什么方式可趋向相对稳定结构?
     
    3、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的同时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交流、归纳]
     
     
     
     
     
     
     
     
    [观察]
    离子的形成与氯化钠的形成。
     
     
    [回顾]
    学习过程
    [整理]
    离子的认识。
    [畅所欲言]
    离子的形成与概念、离子的种类与判定、离子与分子、原子的关系……
    [小组合作]
    绘制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网络。
    [展示作品]
    共同交流。

    [观看演示]
     
     
      
    [体会]
     
     
    [交流]
     
     [观察]
    Na + Cl2 → 2NaCl的实验图片与微观过程卡通图片。
     
    [交流]
    NaCl形成的微观过程与微观构成。


    练习


    练习






    交流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的距离:最近———————— →最远
    2、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
    结构
    元素性质
    得失电子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 
    不稳定
    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一般或多余4个,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不稳定
    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一般为8个
    (氦为2个)
    比较稳定 
    比较稳定 
    不得不失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8个(一个电子层为2个)
    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密切
    三、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形成方式:原子得失电子
    3、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4、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1)阳离子 :H+ Na+ Mg2+ Al3+ NH4+
    (2)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
    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5、、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6、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练习作业设计
    P57页1(5除外)、2
    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但知识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3 元素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改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投影 课件展示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6,这样的原子都是碳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6,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碳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

    课件展示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60图3-17
    P60资料,与地壳中的排位元素进行对比。
    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a、元素名称(中文) 。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
    从P62资料及表3-4,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课堂反馈(课件出示)
    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不同点是( )
    A.质子数 B. 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 分子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A.O B.Fe C.Si D.A1
    4.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
    A. 4H2 B 4H C. 2H2 D.H4
    5.在氧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四种物质中都含有________。
    6.N表示的意义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7.将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
    铜CU________;银AG___________;钙cA_________;氯c1__________。
    8.用“元素”“原子”填空:
    二氧化碳是由碳_______和氧______组成的,科学实验证明:在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个碳_______和2个氧__________。


    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练习


















    学生自由发言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元素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原子的总称。
    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表示:元素符号
    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练习作业设计

    P65页1、2、3、4、5、6
    教学反思
    在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从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同种类的原子,然后指出这些原子是相同的,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因而采用了读、议、讲、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组探究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使整个教学重难点化整为零,较切实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小结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并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内的等量关系并能运用。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4、理解相对稳定结构,了解离子的形成,知道离子和原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熟练推导常见离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初步认识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作用。5、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6、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熟练常见27种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7、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科中的表现形式。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的应用、元素符号的书写
    难点:掌握知识的归纳方式与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自主学习与讲练结合
    使






    利用课本中的几幅图表,对本单元知识梳理整合,构建单元网络知识图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单元知识提纲
    1、分子与原子
    1)、分子:
    ①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实例: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来保持。氧气的化学由氧分子来保持。
    ②特征:见书。
    ③实例: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④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等等。
    2)、原子
    ①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②特征:见书。
    2、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3、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6、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7、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8、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二、重难点例题赏析:
    见同步练习册中的导引解析中的例题分析
    三、习题演练
    同步练习册三单元阶段检测和综合测评
    四、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或不足?




    阅读课本,

    小组讨论

    归纳知识


    合作交流






































    阅读倾听

    独立做题,小组合作检查,互查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P66单元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跟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并讲透知识点,然后通过例题巩固和理解知识点,做到讲练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总课时数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中。还有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对水有一定的认识;对一些化学概念也已掌握,学习有关水的组成等难度并不太。难点在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学习。记忆元素化合价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事情,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根根化学式标化合价,及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要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多做练习,将讲练结合。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2.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3.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5.能判断单质、化合物、氧化物。6、记住常见元素和酸根的化合价,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推导元素的化合价。7、、熟练书写常用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化合价、化学式。8、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的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12 年 10 月 19 日
    课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难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教学
    方法

    手段
    调查研究、活动探究、自主阅读
    多媒体视频
    使






    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的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每部分内容又是从两方面入手。水资源的概况,一方面储水量丰富,一方面淡水资源科短缺,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表展开教学,让学生学生会分析图表,同时树立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水资源保护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同样以图、表代文字,相关内容学生很好理解。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提出问题,强调水资源的重要,引出新课: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水和我们的关系,你将如何形容?
    补充: 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
    设问:水如此重要,我们应如何对待给予我们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水资源呢?
    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
    二、投影展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人类拥有水资源情况)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
    3、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哪个省?最少的省是哪个省?
    9、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赞扬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给予肯定。
    师生互动,知识小结:
    1、概括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情况:总量大,淡水少,分布不均.
    2、给我们哪些启示?
    (1)关于海洋水你有哪些认识?



    (2)什么原因造成水资源缺乏和水体污染?

    (3)我们应如何去做?(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设问】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每一个用水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费,用多少水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2)生活节俭者: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滴漏的水龙头。
     (3)生活品质追求者:很担心环境污染,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觉得节水主要是节约公共场所用水。
     (4)自我封闭者:水费多少钱一吨,不知道,反正很便宜。
     (5)自我节制者: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约用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你大致属于哪一种人呢?
    【启示】节水从我做起
     让学生列出日常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有浪费水的地方?怎样改进?投影展示展示节水标志。
    【总结】采取哪些措施可以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回答问题)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
    (2)水体污染源有哪些?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
    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
    ④其他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四、结束语
    (1)课下完成教材63页的调查与研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2)调查了解你生活周围有哪些污染水的源头?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设想建议写下来。
    (3)播放碧水清清的图片配合自然和谐的音乐。

    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

    三、当堂检测
    1.下列那种水属于纯净物 ( )
    A.海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雨水
    2.2012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 下列有关水与粮食安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粮食增产需要充足的水资源灌溉  B.庄稼生长需要水溶解养分吸收
    C.大量使用化肥不会污染水资源  D.工业污水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灌溉
    3.下面四个标志中,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 )

    4.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浪费水的现象,例如水龙头滴水、跑水的问题.如果一个水龙头按每秒钟滴2滴水,平均每20滴水为1mL来计算,一昼夜将流失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L.
    5.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近几年,我市由于工业发展,造成水源污染十分严重。
    (1)针对此现象,你的防治水污染的合理化建议是 ;
    (2)你在家中节水的办法:                 


    回答:重要,不可或缺…

    倾听








    各抒己见:应爱护水资源…。



    自主学习教材59页----61页内容,找到问题答案










    总结。

    交流回答:①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②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③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讨论回答: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我们应该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结合实际讨论交流,说出自己见解。










    反省自己平时用水的态度,明确意识到自己平
    时的行为是否正确。


    结合实际谈自己生活中用水情况,并对浪费水的行为剖析改正。

    结合实际,讨论回答。




    自学教材内容,相互交流回答问题。







    课下完成。



    引起共鸣。

















    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总量大,淡水少,分布不均。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改变习惯等
    (2)防止水体污染
    ①污染源 :工业, 农业, 生活

    ②防治措施:应用新工艺 合理使用 污水处理
    处理后排放 农药化肥 后排放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73页 2、3、4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再加上艺术欣赏与表演,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中山市水的污染问题和歧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12年 10 月 21 日
    课题
    课题2 水的净化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水净化的几种方法、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难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的操作方法、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实验演示、视频播放、归纳总结、小组讨论
    使






    水是人类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的物质,而水却不是取来就可以用的。本课题以水的净化为中心,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先是介绍含不溶性杂质的水的净化方法,后是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多做练习,熟练掌握。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洪灾图片
    (提问)1.洪灾过后,有些灾区自来水还没来得及恢复供应,面对污浊的河水,这些水可否饮用?为什么?
    2.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


    3.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就纯净了吗?
    (讲解)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仅用静置、沉淀的方法,还不能将全部杂质去除,我们要选择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更好地将水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方法
    (实验)将所展示的3杯相同的浑浊的天然水中的其中2杯中加入明矾,并且进行搅拌,之后放置一会儿,观察现象
    一、沉淀
    (分析)这3杯水放置一会,上层水会更清澈,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沉淀。没有加入明矾的方法,我们称为静置沉淀,而加入明矾的称为吸附沉淀,明矾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吸附其周围小的沉淀颗粒然后逐渐变成大颗粒,当达到一定重量时,沉到容器底部,我们把明矾称为——絮凝剂。
    二、过滤
    【提问】1.那么沉降下来的这些不溶性的杂质我们要如何将它们分离出呢?
    2.大家从自己的感性认识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过滤?
    教师归纳:茶壶的漏斗、施工现场的漏沙、淘米、豆浆机里剩下的豆渣
    师:化学中过滤指: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过滤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本P35图3-17 过滤液体图示。并回答图中所包含的仪器和用品有哪些?
    教师演示过滤操作
    引导学生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三、吸附
    【提问】通过沉淀、过滤操作此时所得到的水是否为纯净物?
    师: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颜色、异味、一些可溶性的物质。
    【提问】颜色和异味我们要如何除去呢?大家回想下,我们家的冰箱里所放的除臭剂是什么?
    【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介绍)活性炭——吸附剂
    活性炭利用其自身疏松多孔结构,将有颜色和气味的分子储存其内。所以可以用于除臭和除颜色。这种方法称为——吸附
    【展示】自制简易净水器。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提问)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为什么?
    介绍硬水和软水
    【过渡】经过除颜色和异味的水,里面还会含有其它的一些可溶物, 比方说钙镁化合物,而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为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为软水。
    【提问】我们要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
    【演示】将硬水和软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
    肥皂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指导阅读) 教材P54内容
    (讲述)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可以使硬水变为软水?
    (讲述)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播放】“蒸馏水的制作”的教学短片。
    介绍蒸馏
    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用蒸馏的方法可以把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液态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使用硬水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
    总结交流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当堂检测
    1. 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
    2.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B.加入明矾,搅拌C.溶解食盐D.加肥皂水搅拌
    3. 下列物质适合用过滤方法分离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的混合物 B.将粗盐(含泥沙)提纯
    C.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D.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

    观看图片
    回答:不能,因为水中有杂质、细菌,饮用后会生病。

    回答:可以把水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用家里的棉布或纱布来过滤水。(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思考、回答:不纯净,细菌、病毒,还有一些物质可能溶解在水中。
    聆听。





    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加明矾的两杯水比没有加入的更加清澈。



    倾听,理解。




    答:过滤

    联系生活举例





    生答: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 铁架台(带铁圈)
    观看操作并动手制作过滤器
    归纳。



    答:不是

    答:活性炭:






    让学生自己回家自制这样的简易净水器。

    口答
    欣赏观看。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生答:不是
    结合家中烧水时由水垢说明







    知道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讨论
    观察、描述:产生泡沫较多的
    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并有浑
    浊生成的是硬水。
    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答:煮沸

    倾听,了解硬水软化的几种方法:煮沸,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蒸馏。

    观看教学短片




    认真听教师讲解


    回答:对身体健康不利,虽然蒸馏水是卫生安全的,但缺少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少微量元素。







    归纳净化水的方法。

    倾听、思考。






    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三 水的净化
    1、沉淀 絮凝剂:明矾
    2、过滤 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1、定义
    2、区别
    3、吸附

    吸附
    4、蒸馏
    3、硬水的危害
    4、硬水的软化
    一、水的净化方法 二、硬水和软水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74-76
    课本P78 1、2、3、4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课题中的活动与探究,准备过滤实验的代用品,课上进行实际操作,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12 年10 月 23 日
    课题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能判断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难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教学
    方法

    手段
    自主阅读、演示实验、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使






    课本在介绍水的组成的认识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生成和水的电解实验及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课本上这样安排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总结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内容2: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

    【追问】 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
    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3: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化汞→汞+氧气
    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
    氢气和氧气。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探讨教材中的“讨论”栏。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
    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练习:CO2 N2 P2O5 KClO3 Fe
    KMnO4 H2O2 指出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布置任务:结合教材P47的内容,将上边练习中的化合物简单分类。
    提问:你能说出氧化物的基本要素吗?

    回忆所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给物质简单反类
    化合物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混合物
    物质








    内容7:反思评价
    反思①实验方法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②氢能源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能否用此法大量生产氢气?你设想可以怎样用水制得氢气?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今后在这一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为人类作出大的贡献③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④我们对今天出现的几种化学新概念理解透彻了吗?
    上述四个反思问题不需要同学们立即作答,课下思考,感悟出新体会。
    【课堂测评】
    1.水是 ( )
    ①单质 ②化合物 ③纯净物 ④混合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 )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 )
    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9.鉴别H2、O2、N2、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 )
    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嗅其气味
    C.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欣赏图片


    回答:水

    回答: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
    发表见解:生物体内都存在水

    积极发表见解。

    说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了解水的用途。




    根据所给化学式大胆猜测


    讨论、交流、发言。得出结论:
    可以将水分解,通过证明产物来判断

    回忆旧知识,明确氧气的检验方法。
    通过自学了解氢气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学生观察:气泡快慢、正负极气体体积、检验氢气、氧气的现象。


    根据现象总结,并写出文字表达式。属分解反应。

    分析、讨论、发言。
    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学生整理探究过程




    回答:混合物
    纯净物


    思考、回答
    理解概念
    完成练习

    学生自学,将氧化物和其它化合物分开。
    属于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和教师一起总结物质分类












    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发表看法 ,也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思考

    练习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实验
    (1)现象:两极产生气泡(正氧,负氢)V正:V负=1:2通电

    (2)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 单质和化合物
    1.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77-79
    课本P82 1、2、3、4、5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内容分两部分展开,一是水的组成,二是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这一点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易掌握。对于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可借助水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然后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其的理解。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12 年 10 月 26 日
    课题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交流讨论,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难点:化合价的理解
    教学
    方法

    手段
    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讲解、自主练习
    使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属于规则性质,没有多少道理可讲,要求学生记住会用。第二阶段介绍了化合价,这是重点和难点,化合价的概念不要求学生掌握,只需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然后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应注意的事项。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Ý补充设计Ý





















    一、化学式的定义和涵义
    【展示图片】
    如果用 表示“H”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你认为这个图片表示什么?你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图片里的意思了吗?
    【提出疑问】H2O只能表示一个水分子?
    【顺水推舟】很好,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H2O就是水。更可贵的是,是同学们自己的见解,不过,你们的见解到底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教材:P81相关内容。
    【提问】你有何收获?





    【鼓励】同学们,你们认为A同学的回答好不好?
    【设问】谢谢A同学。我们注意到A同学刚才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化学式。老师不知道“化学式”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最好举例说明。
    【追问】①你认为什么物质可写出化学式?②纯净物的化学式是只有一个吗?为什么?




    【归纳】在知道化学式H2O的定义后归纳化学式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微观、宏观、量
    三个角度归纳。
    【投影】

    化学式的涵义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

    待续…
    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试着说说化学式CO2的意义吗?
    【提问】这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你们,好,下面这个问题看看谁能回答正确。
    【投影】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二、化合价
    【过渡】既然化学式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同学们想不想很轻松地正确地写出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呢?那好,让我们先来做一下准备:请同学们先观察下面的表格并讨论完成表格中的内容,然后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
    物质的名称
    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
    化学式
    1、氯化氢
    H:Cl=
    HCl
    2、氯化钙
    Ca2+:Cl-=
    CaCl2
    3、硫化铜
    Cu:S=
    CuS
    4、碳酸钙
    Ca2+:CO32-=
    CaCO3
    给予恰当的鼓励。
    【提出疑问】为什么形成化合物时要按照一定个数比进行呢?
    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以氯化钙为例),引出化合价。
    【指导自学】阅读教材P82内容,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归纳关于化合价的主要内容。




    【归纳】用投影展示,内容如下:
    +2
    1.化合价的标法
    如:镁的化合价 Mg 镁离子的表示Mg2+ 2.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教材83页4条规律)
    4.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应用: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由化学式判断某元素化合价(配合习题)
    【引导】学习P82页原子团的内容。
    给学生展示记忆化合价的顺口溜。
    你们呢,能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
    三、化学式的读和写
    1.指导学生阅读82页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2.已知化合价写化学式教材(教材84页例题)一起来归纳书写化学式的几个步骤:写、标、 交、查。
    3引导学生完成已知化学式求某元素化合价的练习并归纳方法
    【比一比】给学生下发预先准备好的“化学式书写、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竞赛题
    【回顾小结】你能说出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吗?
    【当堂检测】
    1.2CO2表示( )
    A. 2个二氧化碳分子
    B. 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 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
    A. 502N B. 05N2 C. N205 D. N502
    3.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 )
    A. Mg0 B.A10 C.Ca(0H)2 D.Na2CO3
    4.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1)2个钙原子_______
    (2)4个氢原子_________
    (3)4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4)氢元素___________
    (5)氧气_______________
    (6)氯化钾________________
    (7)五氧化二磷________
    (8)2个氮分子___________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图片可以表示一个水分子。

    用符号表示:H2O



    齐答:H2O还能表示水!!


    阅读教材。
    谈收获:学生A:H2O是一个化学式,它的含义有下列四个: 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一个水分子”③表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④表示“1个水分子由1 个氧原子和2个氢分子构成”
    齐答:好—— (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B: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就叫化学式。例如:用O2表示氧气、用HgO表示氧化汞等等
    回答:有固定组成的物质即纯净物可写出化学式。


    一种物质化学式只有一个,因为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归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将表格填完整











    学生c说出二氧化碳化学式的意义

    通过思考,顺利完成。



    齐答:想




    仔细观察,热烈讨论,个别发言:
    学生D:我们发现,原子个数比在不同的化合物里是不一样的。
    学生E:我们发现2、4中离子个数比=离子所带电荷数之比的倒数
    思考,分析、回答。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与教师一起归纳。


    理解、记忆。
    整理、体会。
    以一化合物为例说明。

    完成练习。
    理解,记忆常见原子团。
    与教师一起分析顺口溜、记忆。


    阅读,体会。
    尝试一下:已知S元素有+4、+6两种价态,请写出S元素的两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学生归纳

    竞赛

    回顾,归纳总结

    课下完成。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定义 宏观:表示这种物质,可知组成物质的元素
    意义:微观: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可知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
    化学式 量 :①各原子个数比②待续…③待续…
    书写
    求算
    书写:
    读法:
    ①表示原子间化合时的数目
    ②化合价有正负
    化合价 ③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④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练习作业设计

    【布置作业】想办法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编写一些有利于我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口诀、快板,下节课我们拿出来比一比,我们会将好的在全班推广。
    课本P88 1、2、(1)(2)(3)(4)、3、4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分散难点,逐个突破.在讲解理解的同进,可以向学生说明只要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不需一味追求为什么,反而会使自己陷入重重困难,对于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与化合价的互求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书写,计算能力.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12 年 10 月 29 日
    课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2课时)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间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
    方法

    手段
    讲解练习相结合、自主练习、小组合作

    多媒体课件
    使






    教材介绍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课标对此要求不高,故不扩大与加深。在学习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查看药品、食品等标签或说明书,了解有关物质的成分或纯度,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复习提问】
    1.三氧化二铁的化学式为Fe2O3,据此你能知道关于Fe2O3的哪些信息?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1)2H (2)H2O (3)2CO2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
    原子的质量很小,故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仍然很小,又如何表示呢?
    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教材84-85页知道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模仿练习]
    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请A、B、C三同学演板。
    ⑴氢氧化钙[Ca(OH)2] ⑵CuSO4·5H2O ⑶5P2O5【总结】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从化学式MnO2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设问] MnO2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2:元素间质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练习]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请D、E、F三同学演板。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硝酸铵(NH4NO3)
    [设问]知道元素间的质量比的表示方法,我们还能知道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3:并强调什么叫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表示出来?注意解题格式。
    [模仿练习]投影: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试计算:⑴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⑵氧化铁中铁、氧两元素的质量比;⑶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⑷如有1000t氧化铁,则可生产多少吨铁?请G、H两位同学演板。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G、H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
    [指导观察]:展示几种药品的标签,请I、J、K等同学描述组成药品成分和纯度,纠正上述三同学描述中的错误信息。
    [投影展示]:展示部分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
    [拓展应用]:投影:
    配料表:食用盐、碘酸钾
    食用方法: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碘盐
    储存方法:密封贮藏防潮湿
    产品标准号:GB5461
    碘元素(符号为I)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所以食盐中常含有一种补充碘元素的盐。如图4-5所示为湖北省盐业公司专营的“云鹤牌”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已知碘在碘酸钾中的化合价为+5,由此可猜想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 ,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
    ⑵假设某1000g碘盐中含20mg碘。
    ①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② g碘酸钾中含有20mg碘。
    ③已知成人每天约需0.15g碘,假设这些碘主要是从碘盐中摄取的,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 g。
    【整理归纳】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



    阅读教材
    [自学交流]1、 说出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2、怎样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完成练习。

    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

    [讨论得出]1、组成的元素 2、原子间的个数比;3、原子的总个数;


    自主学习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明白什么是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去求。


    按照解题格式完成练习





    结合自身答题情况,整理规范的答题方法。

    观察标签,回答问题。最终学会认识标签,并理解标签上各个量的含义。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完成练习。





    自己完成归纳总结。




    课下完成练习和实践活动。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4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和
    2、计算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89 5、6、7、8
    同步练习册P81-8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进行计算,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欲。教学过程中都是呈现简单的练习题。学生通过简单的运算了解化学物质组成的特点,知道了物质组成中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学生学习热情高,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小结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能力:复习水分子的运动、三态变化、天然循环,认识水的特性,理解状态变化这一类物理变化的本质。通过对水的电解与合成实验的复习,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复习实验室和工业上净化水的方法,通过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学习分类的方法。掌握分离液体中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理解蒸发和蒸馏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化合价,化学式的意义,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水的人工净化,电解水的实验。
    难点:理解应用化合价,化学式的意义,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水的人工净化,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
    方法

    手段
    自主学习与练习相结合
    使






    由基本知识点到问题探究层层深入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教师归纳总结 (课件):
    一、水的电解:
    1、正极:气体更多: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负极;气体更少:氢气,可以燃烧。
    通电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 → 氧气 + 氢气
    4、装置图见书本:
    5、实验结论: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
    2、纯净物:可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1)单质:
    ①定义:见书本
    ②特征: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③实例:氧气(O2)氮气(N2)
    铁(Fe)
    (2)化合物:
    ①定义:见书本
    ②特征:一是纯净物,二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
    ③实例:水(H2O) 二氧化碳
    (CO2)氯酸钾:(KClO3)
    (3)氧化物:
    ①定义:见书本
    ②特征:一是纯净物,二是化合物,三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③实例:水(H2O) 二氧化碳
    (CO2) 二氧化硫(SO2)
    三、水的净化:
    水净化的方法:
    过滤:
    定义:用于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或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的分离。
    注意事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上
    烧杯要靠在玻璃棒上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
    方法:分别注入肥皂水,搅拌
    现象:泡沫多。结论:是软水
    泡沫少或没有。结论:是硬水
    硬水软化的方法:
    生活上:煮沸。工业上:蒸溜
    四:节约用水的方法:
    五、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六、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七、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
    (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七、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八、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九、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二、重难点例题赏析:
    见同步练习册中的导引解析中的例题分析
    三、习题演练
    同步练习册四单元阶段检测和综合测评
    四、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或不足?


    巩固笔记本中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阅读书本






    阅读书本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学习、







    归纳知识




























    阅读倾听
    独立做题,小组合作检查,互查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P90单元小结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顾学过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了知识网络,跟一起回顾知识点,并讲透知识点,然后通过例题巩固和理解知识点,做到讲练相结合,同时对历年中考题型和联系当今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总课时数














    本单元三个课题:第一课题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是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理论准备,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基础。课题二是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教材强调了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个原则;详述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其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重点和难点。课题三主要是通过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说明通过计算可以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本单元总的特点是:通过多种化学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再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于化学反应中,配平化学方程式,并初步涉及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科学发方法。




    1、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结合刚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完全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本不是什么难于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事实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却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没有过关,所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预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可能分解难度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正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做简单的应用。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理解元素不变
    3、能说出某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代表的涵义。
    4、能正确书写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5、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以及规范的格式。
    1、通过实验设计与活动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2、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能悟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3、通过解题格式的示范,对数学、物理教学中数字量纲与化学教学中的表达方式之间差异的比较,建立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格式。
    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2、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3、通过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和增加,知道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
    方法

    手段


    问题引领
    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法
    微观动画模拟的直观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罗蒙诺索夫的实验图片
    [讲述]有这样一个故事,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无变化?
    【假设与猜想】
    (引导)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 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可能
    发生哪几种变化?


    [提出要求]
    在设计方案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实验该怎么做,一定要用到什么仪器?
    3、实验中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
    4、此实验是为了证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因此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设计方案】
    参与交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方案,适时提出修改意见。
    【指导实验】
    为探究前面的假设中哪一种正确,要求学生利用所设计的方案加以验证,北面一半学生做白磷燃烧反应的实验,南面一半学生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交流与小结】
    1.主持学生的交流发言,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结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3.提醒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中的注意点。
    【拓展与提高】
    (提问)任何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演示实验)P92实验5-1和实验5-2




    引导分析改进方案。问:①为何天平不平衡,看上去不守恒?由此可知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装置上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②若要对此装置进行改进,你应当如何设计?

    (小结)质量守恒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反应。

    探究质量守恒的实质
    (提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
    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

    (播放动画)水电解的微观动画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思考



    (提问)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会变化吗?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投影)
    1.解释现象(课本98页第3题)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①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8克A与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克C和11克D,则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②在化学反应A+2B=3C+D中,6gA和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若反应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
    交流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回顾科学探究的步骤,畅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感受。
    观看图片

    聆听








    思考





    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并总结。可能以下几种情况:
    1.反应前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2.反应前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3.反应前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交流与讨论]
    讨论交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生1:实验

    生2:天平
    生3:需称量2次,反应前称量1次,反应后称量1次。
    生4:实验装置必须密闭,不能让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的交换。
    各小组交流本组的实验设计思路,在交流方案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每4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收集实验数据,适时记录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观看,认识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守恒定律内容中的关键字,“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观察天平平衡情况。

    思考:这两个实验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讨论,踊跃解答不守恒的原因及改进装置的方法








    讨论、思考













    观看
    自主发言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




    练习







    踊跃发言,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发表自己的亲身感受。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应用
    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守恒原因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98页4
    填写同步练习册P106至P108导引解析中相关空白处
    教学反思
    在本课题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实验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2






    ( 三维 )
    知识技能:
    了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知道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模拟分子和原子,表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微观的模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法,并初步形成定量思维。奠定学生从微观到宏观过程理解化学方程式所蕴涵的含义。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读法,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质”的含义和“量”的含义。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微观涵义的理解


    教学
    方法

    手段
     
    自主阅读,
    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多媒体课件
    动画演示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复习提问
    1 化学式CO2中获得哪些信息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微观解释【动画展示】木炭燃烧的微观过程
    教师小结:
    化学变化中的“变”与“不变”
    二`导入新课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它的含义,引入化学方程式。

    要求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以下的粒子,从而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强调分子或原子都有质量,用各自的相对质量表示。



    三`新授知识
    出示“C+O2=点燃 CO2”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读法
    2`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教师小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及含义并板书
    反馈练习1:

    点燃

    H2+Cl2===2HCl

    反馈练习2:


    2HgO===2Hg+O2↑

    课堂反馈: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通电


    2H2O= ===2H2 ↑ + O2↑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检测
    课本P98页1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观看动画并交流,各自动手书写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并依据微观图解得出木炭燃烧时,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1个二氧化碳分子。

    动手写文字表达式等
    讨论它表示的含义










    带着问题自己学习p96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内容。












    学生讨论左边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质”的含义,“量”
    的含义“微观粒子”的含义。




    讨论并阐述反馈练习2的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知识的运用和自我检查。




    完成教科书P97的讨论。






    你的收获与不足



    做习题,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
    C + O2 =点 燃 CO2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②表示各反应物及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的关系;
    ③表示反应中各种微观粒子之间个数比的关系;
    ④还可表示反应的基本类型;等等

    练习作业设计

    作业:同步练习册109-111
    教学反思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前奏,也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只有认识到化学方程式的丰富内涵,才有认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的动力,才能为所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系列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合适的复习导入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习的化学方程式的宏观的含义与微观含义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化学变化的微观图解,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从而由微观的图解正确的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内涵,体会化学方程式的 “简约美”,在课堂安排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用图解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可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可让组间不同,组内活动内容相同的方式,提高课堂容量,让中等生有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思考和练习的机会。上好这节课,既可复习化学式的含义,加深对化学式含义的理解,同时运用化学式的含义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谓水到渠成。另外,也可补充一些学生还未见过的化学反应加以练习,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②能真正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
    ③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①在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常用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②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
    ②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
    方法

    手段
     
    启示引导
    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合作学习
    习题练习
    使






     
    针对教材编写特点,依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本课题教学拟在合理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的基础上注重采用练习法来展开教学,使学生通过适度的技能训练来达到巩固新知、培养技能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采用示例学习的学习策略,通过教师展示和学生模仿范例练习,使之亲身体验知识和把握规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引言】我们已经了解多种用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那么能否先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再将其改写为用化学式表示的式子呢?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③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提问】以上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是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
    【指导阅读】指导阅读教材第96-97页内容,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遵守的原则。
    【过渡】要让化学方程式体现出化学反应必然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必须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来认识一种比较简单、常用的最小公倍数法。
    【展示范例】展示和讲解范例,教授最小公倍数法,并运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上述练习2的化学方程式。
    【指导练习】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范例,尝试配平练习3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配平化学方程式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一环,但并不不是全部。下面我们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全过程来了.
    【过渡】配平化学方程式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一环,但并不不是全部。下面我们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全过程来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展示范例】展示和讲解范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模仿范例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②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4P+2O2====2P2O5
    ③注——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
    4P+O22P2O5
    ④查——检查有无配平和错漏。
    【指导练习】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范例,尝试配平练习3的化学方程式。

    【指导练习】布置学生完成课堂练习(课本第99页习题4):
    下列化学方程式在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说明原因。
    ①氧化汞加热分解
    HgO===Hg + O2↑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SO2

    【小结】归纳小结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得失。

    【当堂检测】
    ①水通直流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镁带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分组完成以上习题,组内讨论,提交,组际交流,互评。







    思考并作出回答。

    思考并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





    模仿教师展示的范例,尝试完成练习3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通过范例,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模仿范例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
    ②镁在空气中燃烧生产氧化镁






    完成课堂练习,并归纳总结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思考:在本节学习中我学到了什么?我主要学习和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练习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具体步骤
    1.写
    2.配
    3.注
    4.查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01页3
    教学反思
    在本课题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再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2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2.通过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4.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和观察法;
    2.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所获得的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化学方程式的简约之美;
    2.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
    方法

    手段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归纳总结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复习提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呢?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化学反应?
    刚才我们用有声的语言表述了这些化学反应,那么如何用无声的语言及文字符号把它们表述出来呢?请同学以碳与氧气的反应为例,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与此同时,交给另一名同学一个锦囊,,里面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碳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引导探究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提问】黑板上的两种形式都能够表述碳与氧气的反应,如果不给你任何提示,你能通过观察得知它们描述的是哪一个反应吗?它们给你提供了哪些信息?
    【小结】第二种形式也能同文字表达式一样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用化学式代替了物质名称,象这样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快捷方式——化学方程式。
    【提问】若让你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中选择其一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你会选择哪一种?
    【追问】为什么?
    点燃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从化学方程式2H2+O2 == 2H2O 
    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从宏观、微观及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小结】
    质: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微: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量: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练习)叙述碳与氧气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提问】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有什么区别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一样的。可以一读物质、二读微粒、三读质量(强调+、=的意义)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可以给我们提供最多的信息,而且便于在国际上交流,书写又方便,那么,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点燃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提问】(1) P+O2 P2O5
    这个式子是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
    (2)能否将P2O5改写成PO2,为什么?
    【小结】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追问】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指导阅读】课本第96页—第98页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要使上面第一个式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怎么办?

    很好,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配平。书写方程式最关键的就是配平。书中第98页以磷的燃烧为例介绍了书写方程式的具体步骤,请同学们阅读相应内容,并试着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
    【提问】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2、书写步骤:
    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以氯酸钾制氧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为例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④检查
    【投影】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氧化汞受热分解2.镁在氧气中燃烧
    3.用过氧化氢制氧气4.硫在氧气中燃烧
    【投影】配平下列方程式
    (1)Al+02→A1203
    点燃
    (2)Fe+O2 → Fe304
    点燃
    (3)CO+02───→C02
    【提问】用最小公倍数法选谁作为配平的起点能更快的配平方程式呢?
    【介绍】最小公倍数配平方法的步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投影】配平下列方程式
    KMn04──→K2Mn04+Mn02+02

    Cu2(OH)2C03 ──→CuO+C02+H20
    点燃
    CH4+02 ───→ C02+H20
    点燃
    C2H2+02 ───→C02+H20
    点燃
    Fe203+CO───→Fe+C02
    点燃
    FeS2+02───→Fe02+S02
    【提问】你在完成上面方程式时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总结与交流: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当堂检测:P101.2
    口答


    口述知道的反应



    一生:板演文字表达式

    另一生:拆开锦囊将纸条上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简单,便于书写,能清楚地表述反应,是国际化的语言……

    观察

    分组交流讨论

    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





    口述
    讨论

    以“氢气燃烧”为例读出该方程式。









    讨论回答: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不行,违背了实际






    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各个原子的总数相等。
    阅读

    模仿书写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方程式




    归纳书写步骤


    学习如何使用“△”、“↑”、“↓”等符号


    书写方程式



    配平



    讨论后归纳:选数字较大的、相差多的…









    练习配平




    分析归纳

    归纳












    交流

    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定义

    意义

    化学方程式
    读法
    书写
    书写原则
    书写步骤
    课题2化学方程式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113-115
    教学反思
    在本课题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再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出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认识到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2)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的解题格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练习、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利用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格式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锻炼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实验、生产实践的重大作用,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解题过程中相互帮助,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及格式的规范化。
    教学难点:解题格式的规范化。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法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由天气转冷快送暖气,提问热电厂用什么燃料供暖?并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从量的角度说出它表示的涵义。



    表示对同学们的发言非常满意,举例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关系可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互动1

    阅读例题1,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阅读例题1,并思考几个问题(课件):
    1.涉及到了哪个反应?
    2.已知的物质和未知的物质各是什么?
    3.已知的物质属于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未知的物质属于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4.解题步骤分哪几步?






    采用问答的形式说出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并得出本题的题型。
    总结书写格式并明确需注意的事项
    步骤:
    1、设未知量(指明设的是所求的物质的质量,未知数不带单位;)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是本题涉及的,并注意配平、条件及↑或↓)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指明已知的物质和未知的物质才是相关的物质,本题中高锰酸钾和氧气是相关物质。先写出高锰酸钾和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再在下方写出各自的质量且已知的质量要带单位;有关高锰酸钾的量要写在高锰酸钾的正下方,有关氧气的量要写在氧气的正下方,位置要对应。)
    4、列出比例式,求解
    (指明已知物质的质量要写单位,计算要准确,求出的未知数要带单位。)
    5、简答
    过渡:实际解题时按屏幕上的格式做就可以了。下面请同学们做评价表上的课堂练习,试试能否做对。
    互动2 课堂练习,展示错例,交流


    指导,然后简单分析练习中涉及的反应、已知物和未知物,并指出氧气是生成物,氯酸钾是反应物,,得出本题的题型。
    二、由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




    三、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四、收获反思,表达观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吗?
    五、当堂检测
    1、比比看:
    仿照例题1的形式,每小组编一道有关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题并解答。
    2、请你算一算:
    31克的磷完全燃烧可产生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有关的相对原子质量:P—31;O--16)

    回答,写化学方程式同时从量的角度说出它表示的涵义






    仔细聆听




    带着问题阅读例题1。


    回答。




    一、由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
    步骤: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答
    仔细听讲解。

























    课堂练习





    再课件显示一些做法,让学生纠错,课件--归纳常犯的错误,显示正确的做法,让学生给自己打分并写出失分的原因然后再改正。
    打分,失分的原因,改正。








    学生交流,表达观点。

    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
    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答
    二、已知生成物质量求反应物质量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03页1、2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涵义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达到使学生能从定量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化学变化的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化学变化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科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展示学生的各种方法由学生自己来讲解自己的不同的方法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方法给予自己的评价。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从锻炼过程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2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难点: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复习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
    (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二)讲练
    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共140g,所以A和B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由于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占其中3份,B占其中4份。所以消耗B的质量为140÷7×4=80g。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分析:此题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Y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题时,首先要确定4Y的值,即3×32+4Y=2×102 4Y=2×102-3×32=108 Y=27
    例3 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答:(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x 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分析: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仔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例4、将含3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片刻,冷却,称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为3.04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固体残余物中含有什么物质?质量各为多少?
    解:根据题意,加热片刻生成氧气4克-3.04克=0.96克
    设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KCl的质量为Y
    MnO2
    2KClO3 ==== 2KCl + 3O2↑
    245 149 96
    X y 0.96克
    X=2.45克 Y=1.49克
    ∴反应后固体残余物中
    剩余KClO3
    3克-2.45克=0.55克
    生成KCl 1.49克
    有MnO2 1克
    答:略
    【小结】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反思交流谈谈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回忆思考书写步骤



    明确书写要求
















    讨论归纳


    分析解题依据









    讨论归纳


    分析解题依据









    讨论归纳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上书写计算过程


    讨论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写要准确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乙不对
    启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丙不对
    启示:要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观看解题过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对
    启示:解设比答要完整






















    分析解题依据



    思路:反应中固体物质质量减轻了,原来3克+1克=4克,加热片刻后剩余固体3.04克,固体质量为什么会减轻?减轻了多少?此减轻的是什么物质的质量?












    谈感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完成作业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二、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
    6、解比例式(一般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7、简明地写出答语。
    三、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求算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四、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要配平;
    算准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正比,解设比答要完整。
    练习作业设计

    作业:课后习题2、3
    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项重要的计算方法,它所涉及的化学内容也较为丰富,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数学的列比例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答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较为全面的技能。因此,在初次接触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我就再复习方程式的写法后举了电解水的例子,说出它的意义,找出质量比,举出实际反应质量、生成质量,求出其他质量。对学生来说也是顺理成章能够接受的。通过看例题,共同总结解题步骤。最后给几道练习,由老师带着一起做到独立完成,逐步放手让学生完成题目,这样的设计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五单元复习小结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书写原则、步骤、配平方法、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断能力;
    (2)、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学会用化学特色去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及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感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3)、通过定量计算,对学生进行辨证的思想教育;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归纳→总结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原因各是什么?







    2、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表示的意义,书写原则,及相关简单计算?.














    (二)、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详见练习题(同步练习册)




    (三)、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P104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同步练习册相关的阶段测评
    (四)、小结
    你的收获与不足
    回忆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


    回忆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2)、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3)、书写原则: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步骤:1)、“写”。 2)、“配‘。 3)、“注”。
    (5)、应用:1)、表示化学反应。2)、有关计算:(设、方、关、比、算、答)为规范解题格式




    练习







    小组交流讨论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单元知识要点归纳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2)、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
    2、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2)、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3)、书写原则: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书写步骤:1)、“写”。 2)、“配‘。 3)、“注”。
    (5)、应 用:1)、表示化学反应。
    2)、有关计算:(设、方、关、比、算、答)为规范解题格式。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阶段测评
    教学反思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总课时数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的深入、细致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重新激发起学生对神秘的化学知识的兴趣及热情。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碱盐等重要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也注重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 通过前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由现象知性质,由性质知用途”的思维,但对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还不知道,所以要使学生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
    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有一定基础,所以已有了初步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技能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动性了解各种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大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 3、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用途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和收集方法并懂得其中的道理会动手制二氧化碳。 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会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1、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用途的比较学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化学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3、通过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迁移的能力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学习对比的方法学会从分子组成的差异理解物质性质的差异。 5、通过对碳、一氧化碳和氢气从组成、可燃性、还原性的对比以及实验装置的衍变讨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验装置的设计能力。
    1、通过对生活中常用物质的分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欲望。 2、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型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碳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其简单介绍,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课件、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直入主题】碳元素在自然界里形成物质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什么?
    【追问】由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大家讨论。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同种元素可能组成不同的单质。
    【设问】碳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单质?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我们先来看一段发生在玻璃店里的小品。
    【组织表演】请提前准备的学生上台表
    【提问】通过此小品你知道了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玻璃刀上的金刚石。
    【设问】金刚石其他的性质是怎样的?它有何用途?自主学习教材104页。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活动探究】布置学生将铅笔削好并刮下一些粉末,告诉学生铅笔芯是由石墨和黏土制成。指导学生观察粉末,用手捻搓。并思考由此得到石墨的哪些性质和用途。
    【实物投影】6B、HB、6H铅笔的笔迹。补充铅笔上的“H” “B”代表的意义。
    【演示实验】铅笔芯导电实验。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相应用途填写板书表格。
    【视频】石墨性质和用途录像。(神六火箭的通风管、电刷、、石墨坩埚……)
    【投影】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设问】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
    【投影】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讲解】金刚石的碳原子在空间构成连续、坚固的骨架结构,所以坚硬。石墨的碳原子呈平面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小,所以很软,能导电,有滑感。
    【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过渡】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们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是含杂质的碳单质。
    【展示实物】
    【提问】“碳”和“炭”有何区别?
    【演示实验】实验6-1。(留出对比液体)
    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2、结合实际和教材内容分析为什么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色素的能力呢?
    3、这种性质叫什么?属什么变化?
    【展示】防毒面具(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
    【实验】收集炭黑。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火焰的上方
    【解释】这就是炭黑,可用于制造油墨、油漆、鞋油、颜料以及橡胶轮胎的填料。大家回去后也可做这个实验。焦炭的主要用途是冶炼金属,是工业上冶炼生铁的一种原料,我们在后面的单元里将会学到它。

    【讲述】科学家发现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发现较早并在研究中取得最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大家看书,C60的分子结构和什么相似?

    【提问】猜测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性质是否稳定?为什么?C60中60表示什么? C60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目前,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C60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在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的应用。C60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谁能说说这方面的信息吗?

    【播放视频】介绍C60短片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单质不断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也将不断扩大。通过对几种碳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总结三者的关系(见板书)
    【升华迁移】
    学了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感受和反思吗?
    (可进行必要引导)
    【当堂检测】课本P112 1、2、3

    倾听,明确学习方向。


    回答:单质

    思考讨论,说出见解:可以
    举例:氧元素就能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单质。磷元素可以组成白磷和红磷。


    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老板和顾客,走到讲台前表演。其他学生观看。
    回答:金刚石非常坚硬,所以可以用来裁割玻璃。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归纳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用途


    活动探究,体会观察,得出结论。


    观看。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总结石墨物理性质和对应用途。
    观看。

    一起对比表格。

    思考。

    观看。
    理解。



    在教师引导下的到结论。



    观察几种物质。

    分析比较,会区分二者。

    描述现象:液体颜色变浅。
    阅读、讨论回答:疏松多孔的结构。
    吸附性,属物理变化。
    认识防毒面具。

    观察到碟子上有黑色物质生成。

    了解。





    回答:和足球相似。




    思考回答:很稳定,由其结构决定。一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是单质



    个别学生说出知道的信息。


    观看。
    分析讨论。
    总结得出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讨论,发言。
    1、化学一是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例如铅笔芯、防毒面具等。2、化学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化学新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3、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




    独自练习,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金刚石 石墨 C60
    外观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晶体 深灰色鳞片状固体
    光泽 加工琢磨后有夺目光彩 略有金属光泽
    硬度 最硬 较软
    导电性 无 良好 极好
    原子排列 坚固的骨架结构 平面层状结构 足球结构
    用途 钻头、刻刀、装饰品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等 材料科学、超导等

    得到启示:


    用途
    结构
    性质
    反映
    决定
    反映
    决定
    二、含杂质的碳单质
    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具有吸附性)( 冶金)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131的1、3、4、5、6、7、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2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其不同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事实使学生明白碳的化学性质的活泼和稳定都是相对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探讨探究,体会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碳与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课件,任务驱动,小组探究,视频演示实验,小组交流讨论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引言)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书画家,他们留下的传世之作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洗礼,成为我国文化中的瑰宝。
    【投影展示】二幅古代字画图片
    【设问】为什么古代的作品历经几百上千年依然笔峰清晰,漓江烟雨图保存到现在色泽鲜艳而不褪色呢?你们知道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是用什么来书写或绘制字画的?墨汁又是用什么制成的?
    活动二、讨论与交流
    【提问】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古代字画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纸或布都已开始腐烂破损,但墨色依然不变,这说明碳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猜猜看。
    [询问]都同意他的观点吗?




    【阐述】其实,这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不够准确。怎样严密正确地将碳的化学性质叙述呢?
    师:这位同学分析正确,我们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时,一定要注意将条件和结论有机地联系起来,辩证地看待问题,才不至于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关于碳单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还有哪些应用吗?大家讨论。
    【提出问题】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呢?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结构中的哪部分关系最为密切?
    【屏幕投影】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提问】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你有哪些发现?
    【追问】在化学反应中,它要成为稳定结构,有几种途径?较最外层电子比4多或少的原子,碳原子容易达到稳定结构吗?得出什么结论?


    【追问】这也体现了上节课我们所讲的结构和性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投影】二、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高温下的活泼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适时点拨】如果氧气的量不充足,碳燃烧就不充分,这时生成一氧化碳(有毒),同时放出热量。
    【补充】上述两个反应,在以煤为燃料的煤炉里也经常发生。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当空气充足、炉火很旺时,煤燃烧充分,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当空气不充足时,煤燃烧不充分,生成较多量的一氧化碳。从上述内容的学习,你能得到哪些重要的发现或启示。
    【投影】]1、碳跟氧气的反应——碳的可燃性。
    【可燃性应用】碳具有可燃性,利用这点性质它有什么用途?
    活动三:活动与探究

    【投影】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教材P107实验6-2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该反应的实质。)
    活动四:讨论与交流
    【提问】由实验装置、现象,说说得到什么结论?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提问:为什么实验完毕后要先撤出导气管?为什么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可补充做灼烧铜丝的实验。)
    【分析反应实质】
    提问:观察这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总结】像氧化铜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氧化铜因失去氧被还原。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我们就说木炭具有还原性。
    【投影】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还原性的应用】利用碳的还原性,说明碳具有哪项重要应用?【补充】这是冶炼金属的一种方法。例如,焦炭可以在高温下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补充二氧化碳和碳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五:总结反思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活动六:当堂检测
    课本P112 4、5、6、

    倾听,感悟。



    观看字画


    回答:(异口同声)墨汁!
    用炭黑来制成的。


    猜想、讨论:学生A:我想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应该是很稳定的。(大部分同学点头同意)
    学生
    B:(立即反驳)不对,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怎么说它的化学性质稳定呢?我觉得应该是活泼的。

    学生C:我们说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稳定还是活泼应该是有条件的。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点燃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发言:铁路枕木和街上木制电线杆表面都被烧焦碳化增加了使用的年限。
    回答:(齐声)最外层电子数。
    回答: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

    回答:可以得到4个电子或失去4个电子使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两种可能对于碳原子来讲都难于实现,所以,碳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
    回答:结构决定性质。



    叙述现象,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分析、回答。
    倾听、理解。


    思考回答:在工业上,可以用它来冶炼金属。

    书写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总结。

    课下完成。

    点燃
    书写化学方程式
    2C+O2=====2CO























    思考、讨论、回答:
    1、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2、在不同条件下,其燃烧的产物也不相同。
    3、炉火要通风防煤气中毒。



    讨论回答:作燃料。



    观察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回答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一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




    独立练习、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碳的化学性质
    稳定性:常温下性质稳定
    点燃

    C+O2== CO2(O2充足)
    点燃

    可燃性
    高温
    2C+O2== 2CO(O2不充足)
    2CuO+C === 2Cu+CO2
    高温
    还原性
    C+CO2 === 2CO
    (还原剂)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12、 7

    同步练习册P132的8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装置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分析比较→总结深化→迁移运用→探究新知→建构新知。在教师引导下潜移默化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复习引入新课
    (过渡)我们曾学过多种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多的总结出来。【在副板书位置逐一记录】
    1. 蜡烛燃烧 2. 木炭燃烧
    3. 木炭还原氧化铜4. 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5.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6. 人或动物的呼吸…
    这么多种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都满足实验室制法的条件呢?下面,我们一同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活动与探究
    活动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引导分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条件有哪些?




    【引导分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分析评价上述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首先排除1.2.6.,不具备操作性。3.4.需要高温条件,操作麻烦且产生气体速度较慢,相对而言5较好,与它类似的反应还有许多,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相应的酸反应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再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分别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重点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由此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的理想原料。
    反 应 原 料
    实 验 现 象
    反应
    剧烈程度
    结 论
    石灰石 + 稀盐酸


    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为:
    碳酸钙粉末 + 稀盐酸


    碳酸钠粉末 + 稀盐酸


    石灰石 + 稀硫酸


    碳酸钙粉末 + 稀硫酸


    碳酸钠粉末 + 稀硫酸


    【板书】一 、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 (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主要成份HCl)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引导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分析】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总结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总结】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发生装置。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投影】二、装置:发生装置—选择依据(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
    收集装置——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引导对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反应原理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引导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何不同?
    【总结】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选择类似于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投影】常用仪器(图片在后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画出草图,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其他小组同学分析评价
    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活动3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讨论】如果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如何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


    【体验实践】请大家用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制取、收集、验证二氧化碳
    比较归纳
    根据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一般思路:1、原理2、装置3、制取(检验、验满、步骤、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





    分析归纳
    1. 操作简单、安全
    2. 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气体;
    3. 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
    4. 成本低廉
    ……
    分析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



    对比分析现象归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料



    记住反应方程式,类比此反应写碳酸钙、碳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回忆制取氧气的原料和装置

    回答、归纳









    对比完成书第110页的表格

    比较分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回忆旧知

    交流讨论








    倾听

    倾听




    观看



    学生讨论后提出设计方案,连接装置,展示成果。
    分析装置成败的原因。与其他小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回忆旧知识,讨论方法。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成功。
    小结、汇报自己的收获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二、装置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将燃烧着的小木条置于集气瓶口
    三、制取气体 鉴别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步骤:
    注意事项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135的1、2、3、4、P136的7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型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及设计方案;确认如何选择择仪器装置和收集方法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演绎、迁移的能力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及对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衍变讨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验装置的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动手设计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执爱化学,喜欢化学的情感。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制取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
    难点: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衍变讨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验装置的设计能力。

    教学
    方法

    手段
     
    小组合作探究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着重从装置的选择与设计方面探讨了实验室制取气体,今天我们接着讨论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对学生的设计给予充分的肯定】

    事实上实验室制备气体除了要考虑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还要考虑反应原理的选择(药品,条件);速度、价格等问题。
     
    【演示试验】:
     
    用嘴吹浓盐酸和稀盐酸
     
     
    展示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的现象并讲解反应方程式。
     
    展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讲解
    【练习】(学生用资料问题6、7)
     
    【总结】
    请同学们预习课题3得二氧化碳性质,下节课实验。
    【积极展示自己课后和同学们的交流结果】





    【观察,思考,与教师一起得出一些结论】 
     
     
     
      

     
     
     
     
    【积极思考】
     
      
    【总结】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一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
    1 发生装置的选择 2收集装置的选择 3气体的检验
    二 其他因素的考虑
    1.浓盐酸易挥发,使制得的气体不纯,这样的气体混合物不能使石灰水浑浊
    2.产物覆盖在反应物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CaCO3+H2SO4=CaSO4+H2O+CO2↑
    3.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Na2CO3+2HCl(稀)=2NaCl+H2O+CO2↑
    4.条件不易得到CaCO3CaO+CO2↑
    5.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
    6.价格,资源,环保问题
    7.产生的气体要纯净,易收集。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136的8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能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问题与情景】
    【实验6-4】如右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告知学生是一种常见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现象

    该气体的性质

    你的猜想

    你的实验

    通过分析排除是其他气体的可能性,确定是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证明
    【讨论与交流】你还可以用什么事实或设计什么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总结】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总结书写板书
    【引入与过渡】二氧化碳除了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外,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问题与情景】
    猜想如果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6-5】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从该实验说明中你获取了什么结论?
    【联想与应用】请你再例举出一些生活事实,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填写P114第3个表格
    【补充】指导学生自学P115干冰的相关内容.
    【问题与情景】
    在【实验6-5】中塑料瓶变瘪有没有其它原因?请说出你的理由?
    【设问】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补充实验
    1、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
    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
    【讨论交流】请各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一组(如类似课本P114页【实验6-6】若学生未想到,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自己的方案,引出课本的方案)并演示(实验6-6)
    【得出结论】从上述实验中可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提出疑问】碳酸是否稳定呢?
    【活动与探究】补充实验2:将补充实验1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小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问题与讨论】
    【提问】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的知识想一想
    二氧化碳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总结】1、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这是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联想与应用】 展示: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问题: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出现白膜?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如何除去?
    2、光合作用(展示反应表达式)
    3、和碳在高温下反应
    4、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与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
    【练习与巩固】
    1、课本P123页相关练习
    2、家庭小实验:课本P122页
    3、请根据你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入下表。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观察实验现象



    由此得出气体的相应性质
    (密度比空气的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说出自己的猜想,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讨论交流:①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天平向倒入二氧化碳的纸筒一端倾斜②同体积气球充入二氧化碳比充入空气下沉得快③装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上等


    总结并填写P112第一个表格。




    猜想。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举例(汽水等)。

    总结,并填写表格。
    自学了解干冰的性质、用途。
    思考回答:有可能是与水发生反应。



    观察实验(塑料瓶中的液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方案


    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书写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书写化学方程式。
    H2CO3== CO2↑+ H2O









    思考、讨论、回答




    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5条)
    谈收获、启示。

    课上完成1
    课下完成 2、3.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①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和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碳酸不稳定H2CO3== CO2↑+ H2O
    高温
    ③和石灰水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
    ④和碳反应:C+ CO2 === 2CO
    ⑤光合作用:CO2+H2O→O2+有机物(主要成分是淀粉)
    (条件是光照和叶绿体)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23的2、3、4、5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2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知道二氧化碳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知道一氧化碳有损人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全面的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复习与巩固:
    【提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怎样的?它有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二、分析讨论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1、【观察与思考】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课本P116页图6—17,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二氧化碳的用途。
    【归纳与小结】 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 ②化工产品的原料; ③干冰作冷剂; ④光合作用; ⑤气体肥料;⑥做汽水…
    2、【设问】二氧化碳用途如此广泛是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他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自学课本115-116内容并完成116页“讨论”。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呼吸。浓度过高会影响身体健康。
    3、【观察与思考】
    请观察课本P117页图6—17,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温室效应”?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哪些?
    ②地球为什么喊“救命”?
    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强?
    4、全面评价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
    【问题与情景】
    我们知道,碳的氧化物有两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它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相同呢?为什么?究竟哪种说法是对的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证明。
    【活动与探究】
    【实验6--7】一氧化碳的燃烧
    现 象

    结 论

    小结: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补充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它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问题与情景】
    ①在煤炉的上方,我们常常看到蓝色火焰出现,请问这是什么气体燃烧的结果?你能写出煤炉中产生该气体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吗?由此性质可知一氧化碳有什么用途?
    2C + O2 2CO
    C + O2CO2;2C + CO22CO
    ②在冬天用煤(或木炭)取暧或用燃气洗澡时,若室内不通风,容易造一氧化碳中毒。那么为什么一氧化碳能使人中毒呢?阅读教材117-118页相关内容。
    【讨论与交流】
    课本P118页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问题与情景】
    一氧化碳还有什么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它除了有可燃性之外还有还原性。
    【投影展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提问】如果还原剂改用一氧化碳装置应如何改变为什么?
    【播放录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现 象

    结 论

    小结: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uO + CO△
    Cu + CO2
    问题:①在上述反应中,什么物质是还原剂,什么物质是氧化剂?
    ②举例说明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的用途。
    四、反思与小结
    【投影】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为什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②一氧化碳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对比。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

    五、当堂检测

    1、 课后习题P123的5、6、

    六、小结反思
    你的收获与不足?



    回答问题,写出化学方程式

    分析讨论。
    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
    自学;
    完成讨论(作灯火试验)。




    自学教材117页内容
    回答教师给出的讨论问题。



    综合评价(分析功时重点分析碳在自然界的循环中二氧化碳所起作用。)








    回答:①相同的②不同的。并说出理由


    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书写化学方程式
    2CO + O22CO2



    小结:一氧化碳气体燃烧
    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回答:可作燃料。




    交流:一氧化碳的毒性





    交流讨论





    观看投影
    结合一氧化碳状态、性质设计、改装装置。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书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并回答问题
    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以表格形式对比二者的性质。
    回答:分子结构不同,决定它们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似(但一氧化碳有毒性,反应条件、现象不一样)
    交流回答。





    独立完成、
    交流
    评价


    总结、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用途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对环境的影响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毒性
    ②可燃性2C + O2 2CO
    ③还原性 CuO + CO△
    Cu + CO2
    3、用途:作燃料、作还原剂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23页的7、8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互联网搜索,进一步认识C 、CO 、CO2 、H2CO3 、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
    (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C、CO 、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方法

    手段
     (一)、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二)、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三)、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活动一] 猜一猜(展示小黑板)
    (1) 似雪没雪花,叫冰没冰渣,无冰可制冷,细菌难安家。(干冰)
    (2) 左侧半圆,右侧整圆,“半圆”取暖,“整圆”助燃,来去无影,有毒能燃。(一氧化碳)
    [教师引导] 本章除了学习了这两种物质之外还学了哪些物质?请说出你所知道的碳单质和含碳的化合物,按要求填写在以下括号中




    [活动二] 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写得快写得好。
    这些物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C CO2 , 你能模仿吗?试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请用箭头表示出来,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三]大胆猜测,科学探究。
    [教师提问] 课本 P120 5展示一瓶无色液体(汽水),振荡后观察现象: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物质?用什么方法检验?(让学生上讲台操作),观察现象,共同分析。
    [活动四] 思考讨论:现有一个装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该层白膜是什么物质?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把这个试剂瓶洗干净?(同学上讲台操作,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答)。
    (百度搜索: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常附着一层白色硬膜,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教师讲解]  因此,我们做完实验后,不能将盛石灰水的试剂瓶敞口放置;否则,石灰水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活动五] 学习指导 现有甲乙两瓶气体,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请用你所学的知识来区别它们(最少用三种方法)。
    方法一: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集气瓶口、、、、、、
    方法二:分别向甲乙两个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方法三:称重、、、、、、
    方法四: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
    方法五:分别通入新鲜的动物血中、、、、、、方法六:溶解性、、、、、、
    方法七:通入石蕊溶液中
    [活动六] 学生小结
    [活动七]练一练:(看时间而定,作为课堂或课后练习)
    1、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物质
    有利的一面(用途)
    不利的一面
    示例: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使金属氧化锈蚀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2、将以下左列和右列有关项目用短线连接起来。
    石墨 冰箱去味剂、防毒面具
    炭黑 导电
    金刚石 超导材料
    C60 制油墨
    活性炭 切割坚硬金属
    3、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将混合气体通过紫色石蕊试液
    4. 如果要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将混合气体通过紫色石蕊试液
    十二、【教师小结】请同学们谈一谈,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石灰水变浑浊时形成的白色固体( )碳单质( ) 正四价碳氧化物( ) 含碳的酸( )红色的金属( ) 正二价碳氧化物( )


    CaCO3

    C CO2 H2CO3


    Cu CO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分析]  白色物质是CaCO3,因为石灰水与空气接触,吸收其中的CO2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CaCO3↓+H2O,又因为CaCO3难溶,所以用只水无法洗干净,应该先用稀盐酸或者醋酸来泡,再用清水来洗,原理是:CaCO3+2HCl=CaCl2+H2O+CO2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独立完成做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谈谈个人感受或者收获)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一、碳及其化合物的关系网络图
    CaCO3

    C CO2 H2CO3

    Cu CO
    二、方程式归类:
    1、体现单质碳可燃性的 ______ 还原性的_______;
    2、体现CO可燃性的_____ 还原性的_____;
    3、体现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_________ ;
    4、实验室制取CO2的_______________。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140的10、11、12及综合测评
    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一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整节课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
    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将互联网与化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一个层次。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可溶性碱等的反应)。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4)、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等)。(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用途的比较,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以及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学习比较归纳的方法。
    (3)、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以及养成如何看待事物的客观态度。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
    3、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
    1、二氧化碳与可溶性碱的反应,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联系
    3、研讨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比较归纳、讨论交流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一、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互动一:明确教学目标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看课件,明确知识层次,做到教学有针对性。
    互动二:单元知识整合
    展示本单元的知识整合,要求学生对照课件订正自己的预习学案,对没填全的内容或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改正。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熟知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教师适当讲解、强调。
    知识整合:
    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碳的氧化物



















    3、二氧化碳的制法

















    4、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互动三:疑点辨析
    例举本单元学生学生模糊不清、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错误的内容,让学生辨析、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1、碳单质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证明石墨和金刚石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3、吸附性是化学性质吗?
    4、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吗?
    5、二氧化碳的利与弊。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或稀硫酸?
    7、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致人死亡,其原因是否相同?
    8、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9、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吗?
    互动四:能力提升

    见同步练习

    二、课堂小结:
    1、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2、学习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布置作业:
    阶段测评

    倾听思考














    完成表格的填写,交流,讨论






    结构
    主要物理性质
    用途
    金刚石
     
    坚硬
    钻头、刻刀
    琢磨后光彩夺目
    装饰品

    石墨
     
    质软、有滑腻感
    铅笔芯、润滑剂
    导电性能好
    电极
    C60


    材料科学、超导体
    化学性质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可燃性。
    C + O2 点燃 CO2 (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不充分燃烧)
    c、还原性:
    C+ 2CuO 高温 2Cu + CO2↑ 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
    比空气密度略小
    比空气密度大
    溶解性
    难溶于水
    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2CO +O2点燃 2CO2
    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还原性
    CO+CuO 加热Cu+CO2
    不具有还原性
    毒性
    有毒
    无毒
    与水反应
    不反应
    H2O+CO2=H2CO3
    与可溶性碱反应
    不反应
    Ca(OH)2 + CO2=CaCO3 ↓+H2O
    2NaOH + CO2=Na2CO3+H2O
    用途
    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光合作用、气体肥料、化工原料等。














    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 CaO + CO2↑







    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验证
    在集气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验满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满。





    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辨析、交流,






    回忆思考,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练习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
    单元(章)课 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利用
    总课时数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解释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2、调查火灾事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
    【播放】有关燃烧的录像

    【提问】看过之后令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筛选与本课相关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将其修正为以下2个探究题目:
    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活动1物质燃烧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参与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提供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下面请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刚才的猜想进行验证。

    【引言】同学们的设计很好, 通过对比实验全面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实验结论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小组
    猜想与假设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条件比较
    是否与氧气
    接触
    提供温度是否相同
    物质是否相同
    1至4组
    物质是否可燃
    1





    2





    5至9组
    可能与温度有关
    1





    2





    10至13组
    可能与氧气有关
    1





    2





    【提问】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
    【小结】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书上的表7-1)
    【提问】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举例说明。
    (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
    【提问】(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谈谈你的推测理由?
    【演示实验】
    【引言】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 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演示:向水中通入氧气】

    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过渡] 人们通常把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这是因为①冷水能降低白磷表面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②冷水把白磷与空气隔绝。
    可见,减少燃烧的条件,能防止白磷着火。
    【设问】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
    活动2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点燃一支蜡烛,使它熄灭。
    【提供的用品】烧杯、水、剪刀、沙土、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等(可另选用品)
    组织学生归纳使蜡烛熄灭的方法分析灭火的原理
    【小结】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通常可以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对应加以考虑。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 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需注意的是:(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巩固练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4)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



    【指导阅读】教材(P127)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课后拓展与实践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2、参照P129页活动与探究自制简易灭火器





    观看录像
    各小组通过讨论后提出问题如:
    ①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② 什么是燃烧?
    ③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④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

    与教师共同讨论所提出问题,得到本节课的2个探究题目。


    分组讨论
    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与假设: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记录现象,填写探究报告


















    汇报、讨论并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看书了解着火点

    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较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预测现象分析理由
    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并解释
    小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思考




    演示使蜡烛熄灭

    讨论交流




    得出原理






    口答







    观看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阅读交流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设计方案


    制作
    练习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同时
    具备
    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即可
    缺一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35的1、2、6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第2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难点:爆炸条件的理解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设置情境复习知识
    【播放】一段火灾与灭火的录像。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火灾现场使用了那些灭火方法?
    〔录像〕克拉玛依火灾与灭火事件现场等
    【提问】请同学谈一谈上述录像中火灾现场使用了那些灭火方法?
    【追问】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你能谈谈对燃烧的认识吗?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图片:利用燃烧的图片
    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为什么有些燃烧不会爆炸,有些燃烧却会爆炸呢?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探究
    一、爆炸条件
    【演示】教材P128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小结】爆炸的条件:有限空间
    急速燃烧
    积聚大量的热量
    指导阅读教材P128的内容
    【追问】1.有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

    【小结】1.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等地方要标有严禁烟火的警告。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提问】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

    自学归纳
    【引言】可燃物的在一定空间的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指导阅读】P129资料
    【投影】展示图标


    总结提高
    【提问】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巩固练习】
    1.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管理要求的是 (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乙醇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里吸烟

    D.生产乙醇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2.下列①一④的变化中,属于燃烧的是 ① ;属于爆炸的是 ④ ;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② ;属于因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然的是 ③ 。(填序号)
    ①面粉厂的车间内遇明火 ②酒的酿造 ③夏季把白磷露置于空气中 ④照相时用镁光灯。
    【交流】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的防火防爆方案

    【反思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观看录像并思考问题

    交流发言






    分析讨论

    猜想爆炸的条件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


    归纳爆炸的条件










    讨论交流
    阅读P128内容并思考问题





    讨论进行猜想与假设
    1.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与物质的接触面积有关
    3.与可燃物的性质

    对照燃烧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口答

    口答





    口答






    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
    有限空间
    一、爆炸的条件 急速燃烧
    积聚大量热
    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
    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练习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型
    新课
    第几课时
    1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2、知道石油、煤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2、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增强节约使用能源的观念;通过燃料的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复习引入】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讨论】
    1、家庭做饭,洗澡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
    2、汽车,飞机,轮船,火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分别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
    要求同学们自学教材中有关化石燃料的资料,
    【提问】回答化石燃料的种类、形成过程、特点、是否为可再生能源。
    1、煤和石油
    【活动探究】完成教材P132的活动与探究,同时填写板书中的表格。

    【课件连接】视频:《煤的成因、存在与开采》
    《石油的形成》
    2、天然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34页天燃气的相关内容解决如下问题:
    ⑴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⑵沼气指什么?简单说说如何制沼气?
    ⑶如何通过实验证甲烷中含有氢氧元素?
    评价学生设计方案。
    【实验演示】:实验7--4
    【讨论并得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
    【课件连接】视频:①《我国天然气资源及开发》②介绍我国一些农村建沼气池,利用沼气产生的能量进行日常生活的情况。
    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沼气的好处,在自家建沼气池。
    【过渡】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很早,不用着急,对吗?
    【讲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结合教材135页所给数据完成135页“讨论”
    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样的对策?
    【过渡】当人们正在担心化石能源将被耗尽时,科学家们发现了“救星”,看教材它是什么?
    【讨论】我们现在是否可高枕无忧,等着大量使用可燃冰?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提问】同学们思考: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他们的什么呢?
    【设问】是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得到热量呢?
    【演示实验】实验7—5

    【提问】通过此实验你得到关于能量的什么结论?
    【设问】那么有没有反应是吸热的呢?教材中提到的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就属于放热反应。也是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反应中典型的吸热反应。
    【总结】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体现出来就是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吸热、有的热量变化不明显。
    【讨论】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是如何利用化学反应
    产生的热量的?举例说明。(结合教材137页图片和相关文字)
    【过渡】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是来自与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化石燃料又是有限的。因此燃料充分被燃烧,就等于节约了能源。况且,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物质污染空气。
    【提问】讨论如何使燃烧充分?
    【总结】使燃料充分燃烧应考虑:①要有足够的氧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完成141页的讨论题。
    三、当堂检测
    P147的2、9
    四、总结本节课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1、146页的调查与研究。2、相关习题


    回答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自学教材中相关内容



    在教师带领下完成好活动探究。

    观看视频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说出自己的设计实验方案

    观察实验现象。


    观看视频





    回答:不对

    结合教材内容计算并在图上表示
    讨论并发表见解。

    回答:可燃冰
    结合教材中关于可燃冰的介绍,说出现在不能使用可燃冰的原因。

    回答:利用它们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教材中表格。
    此反应放热;除了燃烧还可以通过此类化学反应获得热量…
    理解记忆

    与教师一起总结。


    讨论




    回答

    倾听,理解。




    讨论,发言。












    讨论交流。

    交流总结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石燃料
    1.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2.煤和石油
     

    石油
    形成
     
     
    形态特征
     
     
    组成元素
     
     
    物质类别
     
     
    加工及应用
    干馏
     
    冶金工业原料
    分馏
     
     
     
    化工原料
     
     
     
    重要的燃料
     
     
     
     
     
     
    3.天然气( CH4 )――是已知最简单的有机物。
    (1)CH4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CH4的化学性质:可燃性(3)CH4的用途:作燃料
    (4)CH4中组成元素的检验:①方法:②结论:
    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和放热现象。
    2.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P137
    练习作业设计

    课本P147页的6、7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 燃料和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型

    第几课时
    第2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加深对酸雨危害的认识;
    充分利用教材的现有资源(图片、资料、讨论),认识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以及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及新能源的优点。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课件展示】 展示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画,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讲述】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好世界里。可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突然发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天不再是那么湛蓝,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煤和石油产品的燃烧会污染空气,今天我们就探究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探究项目1: 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建议大家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1、煤的成分是什么?
    2、书写煤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煤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3、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⑴粉尘 ⑵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一氧化碳有毒
    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补充这两种气体本身有毒的相关资料以投影形式展示)
    【提问】回忆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那么煤的大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和水反应呢?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呢?
    【演示实验】将一支装有二氧化硫的塑料瓶中加入少量水,然后迅速盖上瓶盖,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演示实验】打开塑料瓶的瓶盖,向其中滴入一滴石蕊试剂,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活动探究】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分别将植物叶子,镁条,大理石放入上述液体中,观察现象。
    【提问】分析如果天上下的雨与这种溶液的酸性一样,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
    【总结】同学们的探究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一致,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酸雨造成的危害已相当惊人!大量的金属制品被腐蚀,建筑物受到酸雨的侵袭。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保存了千百年的户外文物如碑林,石刻等已经受到了酸雨的腐蚀,有些已经面目全非。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再也见不到这些文物古迹了。
    【图片展示】 展示被金属腐蚀的金属制品,建筑物以及被腐蚀得面目全非的古代石制文物,被酸雨腐蚀的植物。
    【教师演示】展示长时间浸泡在二氧化硫溶液中的树叶
    【总结】煤的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探究项目2:汽车用燃料对空气的影响
    【展示图片】(城市交通、尾气排放)
    【讨论】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考虑石油中所含元素,分析尾气中的污染物有哪些?·
    【分析探究】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目前各国在燃料的使用和汽车的制造技术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提示:可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
    【指导阅读】教材P141页内容
    【总结】1、汽车用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如何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小结】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的污染。(教材142页的3点)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过渡语】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已经严重威胁着地球,大自然已经给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地球的清洁卫士,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这种局势的蔓延呢?
    【提问】你知道的清洁燃料和新能源有哪些?



    【指导阅读】教材P142~144,讨论交流后完成下列表格

    乙醇
    氢气
    化学式


    原料


    燃烧方程式


    优点


    待解决的问题


    【组织讨论】课本第144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化学.技术.社会P144页“”
    【过渡】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
    【提问】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 用的吗?
    [展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当堂检测】P147的1
    观看




    发表见解:
    1、煤的燃烧会污染空气。2、工厂所产生的废气3、汽车尾气。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探讨并回答⑴主要含有碳元素,少量氮,硫等⑵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探讨回答:1:粉尘2、二氧化碳(温室气体)3、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回答:能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猜测可能也会反应生成某酸。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回答


    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说明生成了一种酸性物质。
    按步骤完成140页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积极发表见解,举例说明。


    倾听







    观看


    观察。

    和教师一起总结。



    观看

    讨论并回答


    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阅读教材内容
    结合教材141页的内容与教师一起总结。
    整理归纳


    学生回答:使用清洁能源。


    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清洁燃料及新能源。


    阅读教材内容












    讨论填表


    [分组讨论]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煤、煤气、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酒精等各有什么优缺点?你认为使用哪种燃料较好?



    阅读P144页“车用乙醇汽油”





    交流讨论: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观察图片



    发言谈收获


    回顾旧知,完成练习,交流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加入的物质
    现象
    结论或解释
    植物叶子


    果皮

    镁条或锌粒

    大理石

    碳元素 CO 有毒气体

    1煤的燃烧 CO2温室效应
    硫元素 SO2
    氮元素 NO2 酸雨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新燃料和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
    点燃
    点燃
    2乙醇(C2H5OH)和氢气(H2)
    C2H5OH+3O2 ===2CO2+3H2O 2H2+O2===2H2O
    练习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P159的8、9、10、11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 三维 )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3、学会防火灭火原理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用问题引领,通过师生、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
    方法

    手段
     

    使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Ý补充设计Ý
    学生行为
    组织教学
    (知识梳理)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 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爆炸:

    【点拨】燃烧一定要氧气参
    【点拨】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自然界中着火点最低的物质是白磷

    【注意】不能采取降低物质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几种常用灭火器

    【点拨】爆炸(化学上)其实质是氧化反应
    【明确】化石燃料形成的周期非常长。
    【点拨】化石燃料都是不再生的能源。
    【点拨】收集甲烷可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拓展】区分H2、CO、CH4:三种气体都具可燃性,可利用其燃烧产物来鉴别。 【注意】不能通过它们燃烧的火焰颜色来区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甲烷的化学式: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乙醇 
    化学性质:   
    乙醇汽油:
    优点
    (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生产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
    (2) 吸热反应:
    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点拨】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是有限的,即具有不可再生性;且人们使用化石燃料的速度远远快于其产生速度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某居民家每年冬天取暖用煤500kg,煤中含硫约1%。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会造成大气污染,该居民家每年冬天取暖会向大气中排放约_______ kg二氧化硫。目前,人们对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已使其面临枯竭。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 、_______ 。  【点拨】煤中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硫和氮元素等。 【拓展】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气体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点拨】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碳充分燃烧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老师好












    典题精练


    把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起来,突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联系

    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探究应用
















    方法总结 1、根据可燃物燃烧的生成物及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等不变可确定物质的组成 2、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有多种方法和装置不管使用什么装置一般采用的都是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总结出燃烧缺一不可的三大条件。在探究时还需考虑全面健康及环境造成影响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如何做到充分燃烧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清除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燃料 燃烧 灭火


    伴随放热 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开放利用新能源
    其他燃料 (酸雨、温室效应) (太阳能、风 能、核能等)

    练习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练习设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练习设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