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材料1:“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材料2: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材料3: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经常性、制度性的户口调查和登记
创建人口登记、统计制度
(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3)根本目的:扩大兵源,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收赋税。
1.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材料: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等级性和不平等性,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征发赋役的依据。(2)实现了国家对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是调动巨大民力,一统天下的一种力量。户籍作为赋役征发的依据被历代王朝延续下来。
【思考】指出秦朝编制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户籍管理方式对以后王朝的影响?
3.汉朝:“编户齐民”(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材料: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编户齐民: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这一户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4.东汉: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历史纵横】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1.隋朝: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材料: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大索貌阅”的实行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拓展: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材料一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1: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三年一造:唐初规定:民始生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十六岁至二一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帐,三年造一次户籍。
3.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思考】宋代户籍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材料: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材料:宋代“不抑兼并”,客户数量增多,若无法律保护,则可能“啸聚山林”;客户往往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于是政府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思考】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北宋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
4.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材料:(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全国居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材料: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材料: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6.清朝:(1)概况: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思考】结合材料及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清代材料:“摊丁入亩”后,人头税废除,户口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户籍最终也永停编审。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合作探究】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特点: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③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功能:①征发民力;②控制人民;③征收赋税、徭役;④统计人丁。
原因: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②统治者的改革;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商品经济的发展;⑤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⑥财政危机;⑦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思考: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
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人丁为依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合;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资产(土地)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
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P98页 学习聚焦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材料: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 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 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 政 权 组 织,从 而 简 化 了 先 秦 时 期 轨 、伍 、里、连、乡等多级治理结构。
1.特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乡里制(下县的皇权)
(2)唐朝: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4)清朝: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材料1: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职官·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亦曰“父老”。 ——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
材料2: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明史·志·卷五十三》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历史变迁》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朝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和作用
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原因:(1)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维护社会治安,一举多得;(2)通过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作用:维护稳定、征发赋役、乡里制保甲制合一。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乡里制度】乡有三老,里设里正,亭有亭长。
【乡里制度、村坊制】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什伍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
【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
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材料1:隋唐在318年中,较大的自然灾害有515次。其中旱灾134次,水灾120次,风灾65次,地震55次,雹灾37次,蝗灾35次,霜雪灾27次,疫灾17次。平均每年受灾1.6次。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4)文化: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
材料: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材料: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周礼·司徒》 材料:“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1)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材料: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2)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
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通典·食货七》
3.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1)兴起: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2)表现: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②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材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钱公辅《义田记》
材料:清光绪八年,太子河、浑河泛滥,沈阳贫民流离失所,奉天总兵左宝贵汇集奉天社会志同道合之士,相继设立惜字局、义学馆、栖流所、施粥厂、育婴堂等五个部门,成为了奉天同善堂的雏型。清光绪二十一年,左宝贵在甲午战争中阵亡。次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将左宝贵生前创建的各种慈善机构统归一处,合称“奉天同善堂”。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思考】结合教材及所学,分析社会救济的特点?
(1)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侧重点不同,政府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汉代错金银鸠杖与画像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千叟宴图》清·汪承霈绘,国家博物馆藏
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慈善组织:明清兴起,善堂、善会
(1)尊敬、赡养老人①秦汉:鸠杖②明初: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2)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从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如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等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与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1.“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3.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4.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5.“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说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中国的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等级性和不平等性,官民共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图片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