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展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走进教材】
战国 时期 |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
秦朝 | 实行 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
汉朝 | ① 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②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
隋朝 | 命州县官“ ”,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
唐朝 |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
宋朝 |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
元朝 | 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
明朝 |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 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
清朝 | 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 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
1.基层组织
秦汉 |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 ,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 和维护治安 |
唐朝 | 以 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
明朝 | 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
2.社会治理
(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
秦汉 | 建立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
唐朝 | 建立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
北宋 | 王安石实施 |
明朝 | 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
清朝 | ①实行 ,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②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 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3.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 处于辅助地位。
4.表现
| 政府救济 | 民间救济 |
救济 方式 | (1)国家备荒 ①汉朝:建立 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2)优抚弱势群体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重。 ②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3)设立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 (1)宗族救助:宗族通过设立 、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
侧 重 点 |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
【素养点拨】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的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2.评价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皇权与绅权在社会治理中是合作关系,皇权不下县,因为皇权把基层治理全交给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绅士具有广泛的治理权,他们为社区提供公共品,包括修建道路、水利、学校等公共设施,救济鳏寡孤独,等等,巩固了封建统治,稳定了地方秩序,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发展。
(2)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真正的乡村地方自治。
(3)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王权的扩张,乡村社会治理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政权的干预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渐消退。
(4)鸦片战争以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利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之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
3.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1)内容: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说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
(2)思想基础
①诸子百家学说。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和顺应自然等见解。
②宗教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
(3)主要特点:政府主体,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不足之处
①具有宗教色彩。
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4.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渠道
(1)政府行为,即政府给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如《周礼》中讲的“荒政十二策”即政府在应付突如其来的灾害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2)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寺院举办的各种慈善事业,如唐代寺院设立的悲田院,专门关注那些老而无依者,饥饿施粥,有病给药,死则安葬。
(3)分散在各个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义庄、义田、义塾、贡士庄等,在“睦族敬宗”的旗号下,对族内成员在生养、学业、贫病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难时加以救济。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分类登记 丞相 大索貌阅 主户 诸色户计
里甲制 摊丁入亩
知识点二
1.三老 传递政令 百户 里甲制
2.(2)什伍组织 保甲制 王守仁 里甲制
乡里制
知识点三
3.民间组织
4.政府救济(1)①常平仓 (2)①鸠杖
民间救济(1)义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共13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学案,文件包含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生版docx、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