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基础练)(原卷板+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重点练)(原卷板+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重点练)(原卷板+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练)(原卷板+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练)(原卷板+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测试题
展开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虽有法律,但更多的是人治,法律对统治阶层不起作用,谈不上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答案】B
【解析】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项;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B项正确;分析题干,排除C、D项,这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
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根深蒂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与宗族利益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说明这一时期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答案选择D项。
5.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答案】D
【解析】汉宣帝治国主张利用霸道和王道,反对在官员任用上只重用儒生。题干中“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体现出“德教”与“周政”并列,所指相同,而“德教”指的是用道德教化,实行德政,该观点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最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故D项正确。
6. 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 天人感应
B. 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 三教合一
D.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需而一岁一样,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排除。
7.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正确。推广儒家礼仪、生活化均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AB不正确;据材料“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可知,朱熹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错误;故选D.
8.《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
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
9.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0.关于明清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朝以元朝法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B.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
C.《大清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逐渐成为乡约的替代品
【答案】B
【解析】《大明律》是以唐律为蓝本的,故A项错误;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的是《问刑条例》,C项错误;D项说法与实际不符,排除;清朝法典重视例,故B项正确。
1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介绍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开始的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可以看出朱元璋足够重视立法工作,强调法律治国,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治国思想应该是儒法并举;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贪污问题。
12.《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法自君出 B.轻罪重罚 C.法不阿贵 D.以礼入法
【答案】D
【解析】“儿子殴打父母”和“父母殴打儿子”处理结果大不相同,这是受贵贱有序的“礼”的影响,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特点,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法自君出、轻罪重罚以及法不阿贵,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4分)
解析:(1)“孟子的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进行概括。(2)《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其实就是回答“致良知”的社会影响,就是回答每个人都有良知的话,社会风气也会好转,社会矛盾也会缓和,社会也会很好治理和安定团结稳定之类的内容。
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6分)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2)由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由“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由“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
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优秀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练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练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练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基础练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重点练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重点练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