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示范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初入文本,轴心时代,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文学常识,研读文本仔细品味,疑难字词,动词吃饭,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知识,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明确《论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每值新的飞跃产生之时,人们都会带着记忆重新回归到那轴心时代,并被它重燃激情。“轴心时代”奠定了人类最重要的这四个古文明的基础,人类社会此后的发展,都是在这个时代开创的格局中继续进行。——雅思贝尔斯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属于语录体,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 朱熹的《论语集注》,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其中,六艺又指礼、乐、射、御、书、数。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荀子》:“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 学习要反复实践。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
就有道而正焉 见贤思齐
4.“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 “就有道”“内自省” “进,吾往也”
5.“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的“义”“利”观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问: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一、“仁”的基本含义: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仁”的层次:1、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有子曰:其为人也孝 弟,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2、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准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3、仁爱要求体恤别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1)恕,消极防范的角度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忠,积极实施的角度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3)忠恕为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仁爱的最高、最广目标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仁”的其他含义: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重在实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四、“仁”很难做到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4.1《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ppt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为君子,走进论语,君子是怎样炼成的,君子为“学”,为何要学“诗”,课堂小结,君子应“仁”,总结感悟“君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孔子通晓六艺,《论语》,《论语》写作背景,食动词吃饭,求追求,居居住,安安逸,敏勤勉,而表并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