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练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3598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练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3598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练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3598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练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359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练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3598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考点精练
展开11.短文两篇——群文阅读
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两篇文言短文,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
【考点解读】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
01.××段或××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法点拨】
01.抓住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02.把握感情基调: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
03.关注议论、抒情句: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
0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景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
轼①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
【注】①轼:苏轼。②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③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④犀:犀角。
0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 坠落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②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0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晓,早晨。歇,消散。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03.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山川之美”的“川”是会意字,这里取其造字本义“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B.语段(一)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C.语段(一)描写的晨、昏之景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山间朝、暮之景完全不同。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误,“川”是象形字;
B.正确;
C.有误,“完全不同”表述有误,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早晨雾气散去的景象;
D.有误,“足下”是敬辞,这里是对朋友李端叔的尊称。
故选:B。
04.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
语段(一):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整齐中有变化;为了形式上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语段(二):多用散句,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不事雕琢,自然成文,涉笔成趣。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语段(一)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都是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整齐中有变化;为了形式上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只有“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是四字句。语段(二)中“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是散句,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不事雕琢,自然成文,涉笔成趣。
【参考译文】
【乙】苏轼顿首再拜。(我)听说足下的名字很久了,又常常在朋友那里读到您作的诗文,虽然见的还不算多,也足以想象您的为人了。树上有木瘤,石头上有晕斑,犀角有洞腔,以此来取悦于人,这都是事物的病态表征。被贬以来,无事可做,我默默地深自反省,回首我这三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病态啊。先生知道的都是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恐怕是只听到我名声没有考察我的实情,只采取了花朵没有摘取果实?还是想要从我的这些“病态”中有所收获?这件事不当面讲不能尽言其详。
(二)【古文阅读】
高粱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⑤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⑥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作者袁宗道,选自《晚明二十家小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注释】①高粱桥:临近极乐寺,为北京西郊名胜。②绀(gàn):天青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⑥情障:这里指心愿。
0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亘数十里 几
②极乐寺去桥可三里 距离
③路径亦佳 好
④大可七八围许 上下或左右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
①绵延好几十里远。数:几;
②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去:距离;
③道路的风景也很好。佳:好;
④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许,表约数,上下或左右。
0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解答】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暇日”时间状语,其后要停顿;“曾与黄思立诸公”与“游此”是主谓关系,其间需停顿。故句子划为: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0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聚集成林,以几处水田间隔着。(意思相近即可)
【解答】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同时还要兼顾句子的通顺。
句中重点词语有:攒簇:聚集;间:间隔。句意为: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聚集成林,以几处水田间隔着。(意思相近即可)
04.作者在高粱桥看水,看堤,看 佛庐 ,看 道院 ,将风景写得具体生动、摇曳多姿。请联系第3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佛庐、道院、远树、水田、西山(任意两个即可);为下文中郎的赞叹做铺垫,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高粱桥周围景致的喜爱,引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细读第3节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解答。
佛庐、道院、远树、水田、西山(任意两个即可);为下文中郎的赞叹做铺垫,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高粱桥周围景致的喜爱,引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参考译文】
高粱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河水就像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章,完成各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01.解释加下划线词。
①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 都
③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向西北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②句意为:四季都有。俱,都。
③句意为: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句意为: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西北,向西北。
0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解答】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颓:坠落;沉鳞:沉潜在水中的鱼儿;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重点词语:竹木:竹子和树木。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03.回答问题。
①《答谢中书书》 奇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奇状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解答】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第一空应为奇。根据乙文中的“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第二空应为奇状。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手法及作用的掌握。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手法及作用。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雾、夕阳是静态,鸟的鸣叫,鱼的跳跃是动态,这样由静态到动态;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的意思是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这里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参考译文】
【乙】(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