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36张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6166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 的,哪些是讲修身做人的。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 警句等语言材料。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与“亚圣”孟子合称 。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听朗诵: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自读: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修养做人。
八佾 乐 省 譬如 未成一篑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这一则主要讲的是什么?
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说话办事。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饱”不应片面的理解为与饥饿相对的“饱”,而应是奢华、奢侈之意;安:安逸、舒适。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闻阙疑,慎行其余。”学无止境,做到了尚俭、敏事、慎言,还应该学习,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这才可以算得上是喜欢做学问的人了。
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解读:你从这第二则读出了什么呢?
“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
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他认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野:粗野、鄙俗。
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解读: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解读: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有哲学的情操,上古的诗,就包括了现在所讲的整个文艺在内,所以孔子说,你们年轻人,何不学诗?并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仔细分类。
文中有哪些成语和警句?请找出,全班分享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文质彬彬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4.1《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4.1《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ppt课件,共60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文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孔子通晓六艺,《论语》,《论语》写作背景,食动词吃饭,求追求,居居住,安安逸,敏勤勉,而表并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教课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孔子简介,时代背景,了解《论语》,合乎礼,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