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试卷 4 次下载
- 《回忆我的母亲》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试卷 7 次下载
- 《三峡》对比阅读 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试卷 9 次下载
- 《藤野先生》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试卷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答谢中书书》比照阅读
〔一〕〔2022·云南玉溪·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①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②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④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⑤。
〔节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干:连接。②企:祈求,盼望得到。③春罗:即绿萝。④信:确实,确实。⑤悟衷散赏:让内心有所启发感悟,使欣赏变得随便自由。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
〔2〕晓雾将歇 歇:_______
〔3〕夕日欲颓 颓:_______
〔4〕孤峰入汉 汉: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3.请从角度和内容两方面赏析》顶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写景特色。
4.简要概括两文在思想感情上的共同点。
【答案】1. 四季 消散 坠落 银河、天河
2.〔1〕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2〕归来的鸟,比翼竞飞。
3.运用仰观和俯察两种不同的视角,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4.例如:①热爱自然,娱情山水;②避世退隐,鄙弃名利;③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等。
【解析】
1.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四季常存。四时:四季;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
〔3〕句意:夕阳快要坠落。颓:坠落;
〔4〕句意:山峰直插银河。汉:银河、天河。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自〞〔从〕、》未复〞〔再没有〕、》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等词语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赏析。》顶峰入云〞的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是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山之高;》清流见底〞的意思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是从俯视的角度写出了水之清。对称句式,凝练清新。
4.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答谢中书书》一文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美〞字点明全文中心。》顶峰入云,清流见底〞,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沉鳞竞跃〞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更是盛赞了此处景致如仙界般美好,沉醉山水、娱情于山水的情感自然流泻。结合当时南北朝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各种矛盾冲突锋利,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箱和解脱。》欲界〞与》仙都〞写出了作者鄙弃名利,避世退隐的心志,也是作者在》欲界〞与》仙界〞之间的纠结,这样便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峰百重,清川万转〞表达出刚健和秀丽相结合的美,实足令人陶醉。》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描写了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这两个动景,它们的存在和活动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秋露为霜,春罗被径〞写出了山景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娱情山水的快意。结尾两句说》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清纯奇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内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尤其当终日为俗务杂念所缠绕时,一旦面对自然的山水,就更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由此流露出作者醉心山水,避世隐退的心志,但在现实面前又产生了出世与入世一时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
根据以上分析,两文在思想感情上有共同点:他们热爱自然,享受娱情山水的快乐;他们有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心志;他们也存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等。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乙:故彭县往东三十五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秋露变为霜,春萝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让内心有所启发感悟,使欣赏变得随便自由。
〔二〕〔2022·安徽·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②,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④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⑤。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限日:遮挡阳光。③幽岫:幽深的山穴。④重:向往。⑤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5.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
〔3〕素重幽居 素:_____________
〔4〕遂葺宇其上 遂:_____________
6.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7.古人常常从仰视角度描绘山之险峻,甲乙两文表达这一特点的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的作者借描写美景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5. 四时:四季 与:欣赏 素:向来 遂:于是
6.〔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7. 顶峰入云;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8.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和归隐山林的高洁情趣。
【解析】
5.此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四时俱备〞的意思是:四季都有。四时:四季。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意思是: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与:欣赏,领悟。
〔3〕》素重幽居〞的意思是:〔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素:向来。
〔4〕》遂葺宇其上〞的意思是:于是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遂:于是。
6.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标准。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2〕唳,叫;英英,声音和盛的样子;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韵,和谐悦耳的声音。
7.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仰视角度就是从低处往高处向上看,甲文中》顶峰入云〞的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这句写出了山的高,从下往上看山峰直插入云端。乙文中》森壁争霞,孤峰限日〞的意思是:很多峭壁与云霞争上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阳光。峭壁能够与天上的云霞争个上下,山峰能遮住阳光,说明了峭壁、山峰的高峻。
8.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根底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也就是那些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慨收束,即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乙文》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表现了作者对此地自然风光、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结尾的》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意思是》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难道是虚言吗〞,用反问的语气,明显流露出作者淡泊名利、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故甲乙两文的作者借描写美景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归隐山林的高洁情趣。
【参考译文】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上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阳光;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邃的溪谷里蓄着一潭绿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于是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林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三〕〔2022·山东东营·八年级期末〕〔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①,尤为奇观。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注释:①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②夕舂:夕阳。
9.解释以下加点词语。
①夕日欲颓 颓: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③竟不忍去湖上 去:
④止午、未、申三时 止:
10.翻译以下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11.甲乙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答案】9.①坠落 ②参与〔欣赏领悟〕 ③离开 ④只有
10.①清早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②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有一番趣味。
11.都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与自得,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清高与骄傲。〔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9.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夕日欲颓〞的句意是:夕阳快要落山。颓:坠落。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句意是: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3〕》竟不忍去湖上〞的句意是: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去:离开。
〔4〕》止午、未、申三时〞的句意是:只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止:只,只有。
10.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晓〔早晨〕、歇〔消散〕、颓〔坠落〕、鳞〔借代,指鱼〕〞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尤〔尤其,特别〕、言〔用言语说〕、容〔容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1.考查比照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锋利,政局极度动乱,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作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描写美景,用写信方法与之共同欣赏自然美景,文章的最后语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说明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晚游六桥待月记》一文开篇用》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然后》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从》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喜爱之情;最后作者触景生情,用》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
据此,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与自得和对俗世的厌弃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乙〕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黄昏。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美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盛〞,有热烈意,极言来者之众,这里用意译〕,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只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四〕〔2022·上海嘉定·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各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送陈经秀才序〔节选〕
欧阳修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①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②鳖,可供膳羞。山两麓③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④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⑤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注释】①刺舟:撑船。②擉:刺。③麓:山脚。④岩崭颓怪:山峰险峻危峭。盘绝:曲折难行。⑤长夏:泛指夏季。
12.【甲】诗作者是_______,【乙】文作者陶弘景是_______〔朝代〕人,【丙】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________。
13.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四时俱备( )
〔2〕而可以登高顾望( )
1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2〕以下对【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所以不会感到身体劳累,即使屡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B.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屡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C.却不会感到身心的劳累,虽然屡次游览也不会觉得满足。
D.所以不会感到身心疲劳,虽然屡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15.以下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丙】文写的则是夏天景色。
B.【丙】文和【乙】文中水的特点是清澈,【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
C.【甲】诗和【丙】文观景角度是仰观俯察,【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
D.三篇诗文写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16.从描写的景物看,【甲】诗选择了________、乱花、浅草等早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表达游湖的喜悦之情;【丙】文不仅描写了可赏之美景,还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突出游玩之乐。
17.【乙】文末提到谢灵运,意蕴丰富,含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等情感。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可以用【丙】文中的句子》________〞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答案】12.白居易 南朝〔南北朝〕 六一居士
13.都 看,回头看〔环顾〕
14.〔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美好世界〕啊! 〔2〕B
15.D
16.早莺、新燕 浮泛 膳羞
17.钦慕〔追慕、追随〕 自豪〔自得、自诩〕惋惜〔遗憾〕〔谢灵运、自己、世人三个角度任选其二〕 欣然得山水之乐
【解析】
12.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 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送陈经秀才序》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季都存在,俱:都;
〔2〕句意为: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顾:看,回头看。
14.〔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到达词达意顺即可。句中重点词语:实,确实;是,这里;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美好世界〕啊!
〔2〕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和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首先弄懂句子含义,再与各个选项进行比照。》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意思是,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屡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而:却;劳,疲劳;虽,即使;厌:厌倦;
应选B。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将每一个选项放入文本中进行比拟辨析。
A.》【甲】诗和【乙】文写的是春天景色〞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麟竞跃〞的内容可知,本文描写的是四季常景,并不是仅仅写》春天景色〞;
B.》【甲】诗中水的特点是寒冷〞表述有误,《钱塘湖春行》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文中并未表达水的寒冷;
C.》【乙】文观景角度是近观〞表述有误,根据乙文中》顶峰入云〞》两岸石壁〞》夕日欲颓〞的描写可知,乙文中景物描写也采用了远视;
应选D。
16.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内容可知,作者先写仰视所见禽鸟,早莺在歌,春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根据【丙】文中》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的内容可知,作者撑着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泛舟游览;在河中钓鲂鱼,刺龟鳖,作为佐餐的佳肴。又从》浮泛〞》膳羞〞两方面,突出了游玩之乐。
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乙】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内容可知,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钦慕已久的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世人无视山水之乐的惋惜。三位作者都陶醉在自然美景中,【丙】文中》欣然得山水之乐〞意为能够尽情地享受山水的乐趣,可用来形容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追求。
【参考译文】
丙:然而伊水的流水最为清澈见底,河水发出潺潺之声在山石问飞溅。撑着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可以泛舟游览;在河中钓鲂鱼,刺龟鳖,可作为佐餐的佳肴。两山的山脚都沉浸在水中,没有危崖峭壁和曲折难行的险境,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在漫长的夏日来游览,只有十八里路程,可以清晨出游黄昏归来。所以游览龙门的人能够尽情地享受山水的乐趣,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屡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
〔五〕〔2021·四川宜宾·八年级期末〕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①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③。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④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⑤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①辋〔wǎng〕:辋川。②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③雊〔gòu〕:雄性野鸡鸣叫。④天机清妙:指性情高远,超尘脱俗。⑤不急之务: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18.以下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五色交辉 辉:辉映 B.四时俱备 俱:具有
C.复与疏钟相间 复:又 D.非子天机清妙者 者:……的人
19.以下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甲文中作者以清峻的笔触,从俯仰等多个视角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B.甲文看似写景,实则以高超的艺术笔触,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C.乙文运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写法,渲染冬夜的幽深和春日的轻盈。
D.乙文中王维用现实中春天的美景来召唤裴迪,希望他能够前来,一起赏春。
20.翻译以下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答案】18.B
19.D
20.〔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来和我一起游玩吗?
【解析】
18.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辉:辉映;
B.句意:四季都存在。俱:都;
C.句意: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复:又;
D.句意:如果你不是性情高远的人的话。者:……的人;
应选B。
19.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乙文写春日中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翅膀掠空飞翔等生机勃勃的景象,以此来邀请裴迪一起欣赏美好景色。文中》斯之不远〞写出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可知这些春景是作者想象中的,并非现实中的春天。应选D。
20.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
〔1〕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斯:这,指代春日的景色;从:跟从,跟随。
【参考译文】
【乙】夜色中登上华子岗,见辋川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欣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雄性野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性情高远的人的话,难道我能用这无关紧要的事情邀请你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意趣。
〔六〕〔2021·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②冬春。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③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①径:经过。②略尽:在这里是》稍显凋零〞的意思。③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2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3.语段〔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表现山的特点的?请结合语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1. 消散 坠落
22.自从康乐〔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3.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水的喜爱和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4.语段〔一〕》顶峰入云〞一句直接描写山峰的高耸;语段〔二〕》两岸高山重障〞从正面突出山峰的险峻,而》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则从侧面突出山的峭拔,遮天蔽日。
【解析】
21.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 :坠落。
22.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本句中重点词有:复:再,又;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奇丽的景色。
23.此题考查文章情感主旨的把握。
〔一〕》顶峰入云,清流见底〞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以上景物描写,引出作者的观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而如今他欣赏如此美景,有与谢灵运比肩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4.此题考查文章的比拟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根底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一〕文写山,由》顶峰入云〞可见写山,直接描写,突出山的高耸巍峨。
〔二〕文写山,由》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可见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和巍峨高峻的特点,》两岸高山重障〞正面写山的高峻;》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侧面衬托山的高峻。
【参考译文】
〔二〕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极高的石壁有的高千丈左右,那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送不绝。
中考 04《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中考 04《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共1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课后复习题,共2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 岳阳楼记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 岳阳楼记课后练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加点词语,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