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质ppt课件
展开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以及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遂至( ) 未寝( )竹柏( ) 交横( )藻荇( )( )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古义:想到今义:想念,读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单扇的门今义:窗户,人家
(4)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 如吾两人者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
一( )二( )三( )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三层,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并说说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第四句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1、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翻译,其主要内容可用哪四个字概括?
4、作者自称“闲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
“闲”字的情感:“欣然起行” 欣喜之情“念无与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闲人”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闲人”
欣喜之情有点遗憾急切、激动、渴望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 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既自豪自己是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借“闲人”表达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旷达等微妙复杂的感情。
6、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7、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体会作者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旷达等复杂微妙的感情。
它表现苏轼怎样复杂的情感?
找中心句(关注首尾的议论抒情句)(好文章大多以抒情、议论结尾,但不必是中心句)3《雨的四季》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7《荷叶母亲》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3《植树的牧羊人》结尾:“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14《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17《动物笑谈》开头:“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妙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18《狼》结尾:“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22《蚊子和狮子》结尾:“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10《 老王》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16《 陋室铭》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7《 紫藤萝瀑布》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伟大的悲剧》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4《河中石兽》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钓鱼的启示》结尾:一个人如果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10《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济南的冬天》: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3《雨的四季》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主旨。7《荷叶母亲》结尾:结构上点题;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发人深思 直抒胸臆,赞美母爱13《植树的牧羊人》: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14《走一步,再走一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6《猫》:点题 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深化中心 发人深思2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耐人寻味22《蚊子和狮子》结尾: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耐人寻味18《狼》: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化中心9《阿长与<山海经>》: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6 《陋室铭》:结构上呼应前文,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中心,引人深思。17《紫藤萝瀑布》: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21《伟大的悲剧》结尾:照应文题、总结全文,揭示文章的主旨24《河中石兽》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6《回忆我的母亲》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9《三峡》结尾:照应开头,耐人寻味。10《记承天寺夜游》结尾:点明主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总结全文?耐人寻味?
这篇游记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旷达,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1、“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侧面描写)
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每个夜晚都有月光,每个地方都有竹子和柏树。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首先、描绘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其次、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描绘景物。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视、听、嗅、味、触多种感官角度;描写顺序,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仰视、俯视、平视不同的视角(观察角度)写;语言修辞:骈散结合、八大修辞……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之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用了仅84个字,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胸怀的旷达,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译文】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请谈谈你的感受。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人人的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 ……的人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4、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5、“寻张怀民”,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急切、激动,渴望与友人共赏明月的心情。
6、用文中的词语回答作者和张怀民的相同点是什么? “闲人”7、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图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作者简介,解题了解,四川眉山县三苏亭,苏轼画像,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整体理解,重点探究,比较拓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示范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第二课时,研习课文,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柏影,月光如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20222023年度人教版八上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pptx、20222023年度人教版八上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20222023年度人教版八上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doc、20222023年度人教版八上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朗诵情境视频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