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同步练习题
展开1.图1表示甲、乙两种晶体的溶解度曲线。t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两烧杯中出现图2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烧杯中乙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5%
C.若改变温度,必须降温至t1℃以下才能将t2℃烧杯中甲的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
D.将t1℃时两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某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50mL量筒量取5.28mL的稀硫酸B.用托盘天平称取6.7g氧化铜粉末
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4.5D.所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9%
3.下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
B.可用t1℃时20%的甲溶液配制10%的甲溶液
C.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10g水,析出甲晶体的质量大
4.往200g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已知反应的先后顺序和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如图为加入铁粉的质量与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后溶液的颜色为蓝色
B.D点对应纵坐标为6.4
C.该200g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6.75%
D.取D、E两点间的剩余固体加入盐酸,均有气泡产生
5.工业上用Mg(NO3)2作为浓缩HNO3的吸水剂,向m1g溶质质量分数为65%的硝酸溶液中加入m2g溶质质量分数为72%的Mg(NO3)2溶液,蒸馏,分别得到97.5%硝酸溶液和60%硝酸镁溶液,若蒸馏过程中,硝酸、硝酸镁和水均无损耗,则投料质量比m1/m2为
A.0.3
B.0.4
C.0.5
D.0.6
6.温度不变,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实验一将烧杯甲中溶液转出50mL到乙烧怀中。实验二是把5g水和5g氯化钠分别加入在甲、乙烧杯中,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实验二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实验一后,甲和乙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实验二后,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实验二后,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7.下列洗涤或除油污的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B.修车工人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C.家中用热的浓碱水除去管道内油污
D.市场上用柠檬酸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8.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B.豆浆C.酸奶D.医用酒精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盐酸中溶质属于盐类B.加入蔗糖溶解后,水的导电性明显增强
C.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只有一种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C.形成溶液的溶质只能是固体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11.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
(2)饮用水中有时会通入臭氧代替液氯,通入臭氧的作用是_____,O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3)KNO3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20℃时取18gKNO3和18gNaCl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5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充分溶解,现象如图乙所示;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乙图中,a 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或“=”)。
Ⅱ要使丙图中的 NaCl溶液恰好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加入_____gNaCl固体。
Ⅲ除去固体 KNO3中混有的少量 NaCl,实验步骤:先加热水溶解,再_____,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4)除了水是常见的溶剂外,还有酒精、液氨等也可以作溶剂。下表是一些物质25℃时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100g溶剂)。根据下表回答:
请选用表中两种物质作反应物,写出它们在无水酒精中所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2.氯化钠是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应用很广泛。
Ⅰ.下面图甲和图乙分别是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甲中的x=_______。
(2)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由图乙的结构可知,氯原子容易得到钠失去的1个电子,从而形成最外层有_______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的氯离子,氯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为_______。
Ⅱ.下表是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1)30℃时,将10g氯化钠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到的氯化钠溶液属于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医用盐水(溶质为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9%,现有200mL该盐水(假定该溶液的密度为1g/mL),其中含NaCl的质量为_______g。
(3)学生化学实验活动之一: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需要的仪器有药匙、托盘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_______(从下列图中选择写出名称)。
Ⅲ.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制取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若w=v=1,那么x=y=z=_______(填数字)。
1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M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
(3)t1℃,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1%)。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5)如果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______法提纯A。
14.将 20g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为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_____g;从微观角度来看,稀释后的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______.
15.水、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其溶质是 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馏③静置沉淀等多种,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 ___________(填序号)。
(3)打开汽水瓶盖,发现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有关。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 t1℃时,甲、乙、丙三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
②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写最简比)。
③ t3℃将乙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___________丙(填“>”、“<”或“=”)。
(5)84“消毒液”广泛应用于防治新型肺炎的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① 配制 6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2%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固体次氯酸钠___________g;水___________mL(水的密度为 1g/mL)。
② 若将上述配制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 2%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三、实验题
16.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的应用。
Ⅰ.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
(2)认真观察②,其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
A 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 B 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 C 调节平衡螺母
(4)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
C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 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II.如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所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当_____时,即停止加热。
(4)步骤D中称取10.0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2.0g,最终得到NaCl晶体6.4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是____。
17.二十班同学进行粗盐(杂质只含少量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请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⑤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______;错误改正后,粗盐提纯实验的合理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2)③中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3)从节约能源和提高产率的角度分析,计算将粗盐充分溶解所需水的最佳体积,还需要的数据是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4)实验二除上图中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______(填仪器名称)。
(5)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正确的操作是______。
A.向左盘加入适量的氯化钠
B.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C.将游码向左调节
(6)若最终配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15%,可能的原因有______。
A.所得的精盐不纯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配好的溶液向细口瓶中转移时洒出物质
Ca(NO3)2
CaCl2
Ba(NO3)2
BaBr2
CaBr2
NaOH
NaCl
溶解度/g
33.9
20.5
0.002
3.96
34.8
14.7
0.07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答案解析
1.B
【解析】
A、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烧杯中乙体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选项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15g,烧杯中甲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3%,选项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t2℃时,甲的溶解度为20g,若改变温度,必须降温至t1℃以下才能将t2℃烧杯中甲的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C正确;
D、将t1℃时两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因为甲烧杯中有物质析出,乙中没有析出固体,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选项D正确。故选B。
2.B
【解析】
A、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应使用10mL的量筒;且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也不能用10mL量筒量取5.28mL的稀硫酸,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可用托盘天平称取6.7g氧化铜粉末,故选项实验数据合理;
C、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不能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4.5,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D、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8%,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为为39%,故选项实验数据不合理。
故选B
3.C
【解析】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P点位于曲线甲的下方,故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此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16.7%,故用t1℃时20%的甲溶液不能配制10%的甲溶液,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故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故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10g水,析出甲晶体的质量=乙晶体的质量,错误。
4.A
【解析】
A、A点以前是铁与氯化铁反应,说明与氯化铁反应的铁为5.6g;A-B段是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B点后溶液中无氯化铜,故A不正确;
B、B点处与氯化铜反应铁的质量为
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氯化铜的质量为y
,x=6.4g,故此时生成铜为6.4g,也就是D点的坐标为6.4g,故B正确;
C、由D点的坐标为6.4g,则DE间的固体质量为5.6g,而BC间的质量也为5.6g,则说明B点后铁粉再未参加反应,氯化铜已恰好反应完全,,y=13.5g,由此可知反应的氯化铜的质量为13.5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
D、由于由于DE两点间存在铁粉,所以加盐酸后一定能产生气泡,故D正确。故选A。
5.D
【解析】
设被转移的水的质量为X。65%的硝酸含水量为35%,72%的硝酸酸镁溶液含水量为28%。97.5%的硝酸含水量为2.5%。60%的硝酸镁溶液含水量为40%。则硝酸中水:0.35m1-X= (m1-X)×0.025,则m1=3X,硝酸镁中水:0.28m2+X= (m2+X)×0.4,
解得m2=5X,故二者的比值为0.6。
6.A
【解析】
A、实验二乙烧杯中饱和溶液加入5g氯化钠,溶质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不论分成几份,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不变,故实验一后甲乙中溶质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故B正确;
C、实验二甲烧杯中饱和溶液加入5g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实验二后,甲烧杯溶质质量不变,乙烧杯加入的5g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也不变,故甲和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A。
7.A
【解析】
A、洗衣粉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是利用乳化作用,选项A正确。
B、修车工人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作用,选项B错误。
C、热的浓碱水除油污是利用了浓碱水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不是利用乳化作用,选项C错误;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柠檬酸反应,用柠檬酸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不是利用乳化作用,选项D错误。
故选:A。
8.D
【解析】
A. 蒸馏水,属于溶剂。 B. 豆浆,属于浊液。 C. 酸奶 ,属于浊液。 D. 医用酒精,属于溶液。
9.D
【解析】
A、盐酸的溶质是氯化氢,氯化氢是由H、Cl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盐类,不符合题意;
B、加入蔗糖溶解后,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蔗糖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水的导电性不会增强,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只有一种,如海水中含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溶质,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解析】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错误;
B、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条件:在同一温度同一溶质,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否则没有可比性,错误;
C、溶质可以为固态、液态或气态,错误;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正确。
故选:D
11. H2O 消毒 0 < 0.5g 降温结晶
【解析】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2)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细菌,故通入臭氧的作用是:消毒;
O3是单质,臭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
(3)Ⅰ20℃时取18gKNO3和18gNaCl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5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充分溶解,a中固体未全部溶解,b中固体全部溶解,故a中溶质质量小于b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相同,故乙图中,a 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Ⅱ、由甲图可知,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氯化钠,50g水中能溶解18.5g氯化钠,故要使丙图中的 NaCl溶液恰好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加入NaCl固体的质量为:18.5g-18g=0.5g;
Ⅲ、由图可知,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除去固体 KNO3中混有的少量 NaCl,实验步骤:先加热水溶解,再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4)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钡、氯化钠难溶于酒精,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水生成,故可取硝酸钙与溴化钡反应生成溴化钙和硝酸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2. 1 8 Cl- 不饱和 1.8 烧杯、量筒 2
【解析】
Ⅰ.(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11=2+8+x,x=1;
(2)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钠失去的1个电子,从而形成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氯离子;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氯离子表示为:Cl-;
Ⅱ.(1)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g,该温度下,将10g氯化钠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全部溶解,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
(2)含氯化钠的质量为:200mL×1g/mL×0.9%=1.8g;
(3)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及所需仪器有:计算、称量(托盘天平、药匙)、量取(量筒、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装瓶贴标签,故还需要量筒、烧杯;
Ⅲ.若w=v=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中含2个Cl,故氯化钠的系数为2,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的系数为2,生成物中含4个H,故水的系数为2,故x=y=z=2。
13.(1)BCA
(2)t2℃时,A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23.1%
(4)BCA
(5)降温结晶
【解析】
(1)
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2)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M点表示的意义是t2℃时,A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
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若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溶解15g,达到饱和状态,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3.1%;
(4)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CA,当温度升高到t2℃时,A、B两物质的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溶液仍然饱和,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仍大于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5)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如果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14. 176 H2O、H+、SO42-
【解析】
20g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溶质的质量为,溶剂的质量为。
设加入水的质量为 x,根据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可知,
x=176g,故需要水的质量为176g,微观角度来看,稀释后的H2SO4中含有的微粒有水分子(H2O)、氢离子(H+)、硫酸根离子(SO42),故稀释后的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H2O、H+、SO42-。
15. NaCl ② 压强 丙>乙>甲 3 : 10 < 7.2 52.8 300
【解析】
(1)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是氯化钠溶液,其溶质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2)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馏③静置沉淀等多种,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蒸馏,蒸馏可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故填:②。
(3)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减小,发现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4)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
②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g:100g=3:10;。
③t3℃时,将乙和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丙。。
(5)① 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次氯酸钠溶液,需要固体次氯酸钠质量为:60g×12%=7.2g;需要水的质量为60g-7.2g=52.8g,合52.8 mL(水的密度为 1g/mL)。
② 若将上述配制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次氯酸钠溶液,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7.2g=(60g+x)×2%,解得x=300g;故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300g。
16. ④②①⑤③ 药品和砝码颠倒了位置 小于 B B E C D A C B 搅拌匀热,防止溶液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 80%
【解析】
Ⅰ(1)配置溶液第一步先称好药品,然后放入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然后慢慢缓慢导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故正确的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2)错误之处为应将药品放在左托盘,将砝码放在右托盘,这样操作药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若不进行改正,则称取溶质的质量偏小,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
(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此时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多,应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故选B;
(4)A、俯视读数,会使实际液体体积偏小,而溶质质量不变,会使溶质量分数偏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烧杯用蒸馏水润洗为晾干,则烧杯中有残留的水分,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B项符合题意;
C、天平指针偏右,说明右边重,当称取药品是,会使实际药品质量偏大,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故C项不符合题意;
D、转移配好的溶液,有少量溶液溅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项不符合题意;
E、氯化钠撒在烧杯外,说明实际称取氯化钠质量偏小,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E符合题意;
答案:BE;
II(1)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有错误的是图C;
(2)粗盐提纯的第一步取适量的粗盐,在烧杯中溶解、过滤、蒸发,所以正确的顺序为:D A C B;
(3)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溶液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
(4)精盐的产率=。
17.(1) 未用玻璃棒引流 ②⑥①④⑤③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
(4)胶头滴管
(5)A
(6)AB
【解析】
(1)
据图分析,操作⑤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没有利用玻璃棒引流;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⑥①④⑤③;
(2)
操作③是蒸发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
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 ×15%=15g;若要计算溶解粗盐需要水的体积,还需要: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
(4)
配制时,除图中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胶头滴管;
(5)
称量氯化钠时如果发现指针偏向右侧,说明氯化钠质量偏小,正确的操作是添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选A;
(6)
A、氯化钠晶体不纯,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偏多,会导致测量水的体积增多,故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好的溶液向细口瓶中转移时洒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故错误;
故选AB。
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2 化学与材料研制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2 化学与材料研制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3 化学与农业生产练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全册3 化学与农业生产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