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318162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课标要求: 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 2.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3.矛盾律的思维规范,排中律的思维规范,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范。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课标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1.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2.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3.自觉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形式逻辑三大规律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到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学生思考: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 谈谈你的理由。
“你们”是谁,三个“别人”意思一样吗
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2022·江苏南通·高二期中)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①甲、乙讨论一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②甲说:“你会做饭吗?”乙说:“我会呀!”甲继续问:“那你会做什么菜啊?”乙说:“我只会做饭!”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甲说:“去年3月13日。”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③④: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选项③中,甲既说不参与这件事,后面又说参与,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选项④中甲说自己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但却记得记忆消失的时间,因此其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这两个选项都违反了矛盾律基本要求,③④符合题意。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该选项中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是互相矛盾的论断,但是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违反了排中律。①与题意不符。②:该选项中甲刚开始问的是“做饭”,后面又说“做什么菜”,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2022·山东泰安·三模)甲:“我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乙:“我坚持认为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对上述观点评论正确的是( )①这两个观点是不相容的,可以支持其中一个观点,但不能都支持②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真,则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的矛盾律③它们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反之亦然④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假,则符合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排中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①③: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个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因此甲乙两人的观点是不相容的互相矛盾的关系,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不能两者都为真,①③正确。②④: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是矛盾律,而确定性要求的是同一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的是排中律,②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是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注意:A代替的是思想,它既可以指代概念,又可以指代判断
(2022·天津和平·一模)同一律虽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变,但是,却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每一思想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者转移论题。下列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A.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B.原想漫长的一个月军训生活不好过,可是安排太紧密了,不知不觉地过去了C.有人认为,我国50年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各种市场遍布城乡D.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A: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违反了矛盾律,故A不选。B:选项B没有违反逻辑规则,故B不选。C:选项C属于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故C入选。D: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说法自相矛盾,故D不选。故本题选C。
3、具体要求: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②反对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否则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案例:老师:“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孩子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要求。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一天,乙指责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行?”甲狡辩说:“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 )A.自相矛盾B.两不可C.转移论题D.偷换概念
D: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可见,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用“我”这一概念代替“中国人民”,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D符合题意。ABC:甲狡辩说:“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从中可以看出,甲的逻辑错误在于偷换概念,不涉及自相矛盾、两不可、转移论题等问题,A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2022·山东·聊城二中高三开学考试)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下列违反同一律的是( )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是物质,所以,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③某人说:“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④顾客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好,我等了很久了。”服务员回答:“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炸酱面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①:材料中“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物质”与“原子是物质”中的“物质”不是一个意思,偷换了“物质”的概念,所以违反同一律,故①符合题意。②:材料中“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在同一前提下,一个人的言行不能既表达一种肯定,又否定这种肯定。这句话先说没有过问,后面又说了解了一下情况,相当于是否定前面的话了,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故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中服务员把客人想吃的排骨面换成炸酱面,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021·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详解】①②③④:老大爷说的“硬坐”是强行往座位上坐,小伙子所说的“硬座”是一种座椅类型。 小伙子故意混淆“硬坐”和“硬座”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判断:这句话是否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刚成立时萧条荒凉、国弱民贫的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繁荣昌盛、国强民富的中国。这一说法(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D.错误,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AC: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70多年的发展”说明时间已不同了,本题符合同一律的要求,故A入选,C不选。BD:在同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7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涉及矛盾律的要求,故BD不选。故本题选A。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能不能同时为真?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
这位楚人“弗能应”的原因是:问话者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揭露了其论断中的逻辑矛盾。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美国政府首席传染病学家却在极力劝阻民众戴口罩,表示口罩“不能有效地防止冠状病毒传播”。一个月后,这位传染病学家又主张民众戴口罩,表示戴口罩“作为一种保持社交距离的补充手段”。这位学者的说法违反了逻辑思维( )A.确定性要求B.一致性要求C.明确性要求D.普适性要求
B: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美国政府首席传染病学家却在极力劝阻民众戴口罩,一个月后,这位传染病学家又主张民众戴口罩,违反了逻辑思维一致性要求,B符合题意。A:确定性指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A不符合题意。C:明确性指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性错误,也要反对“两不可”的态度,C不符合题意。D:普适性指某一事物比较普遍的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违反矛盾律的有(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②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③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④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①③: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①中“不等速”与“等速”、③中“可以计算”与“无限”,都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①③入选。②:“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②排除。④: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④不符合题,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022·江苏·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详解】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是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因此可以推断出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D:由以上分析可知,D应选。ABC: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选。故本题选D。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班主任吴老师说:“小兰同学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小亮回答说:“她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回答的错误之处在于他( )①自相矛盾②违背了矛盾律③违背了排中律④违背了同一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①②:“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了。“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这个学生回答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排中律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材料不涉及排中律与同一律,③④排除。故本题选A。
(2022·辽宁鞍山·二模)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他们的血型分别是A、B、O、AB型四种中的一种。甲说:“要么丙不是A型,要么乙是B型”;乙说:“丁是O型”;丙说:“如果我是A型,丁就是O型”;丁说:“我不是O型”。经核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不真实。请判断是AB型血的是( )A.甲B.乙C.丙D.丁
ABCD: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思维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乙和丁两人的观点必有一假。根据已知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说法是假的,可以推断甲、丙观点为真。根据丙的观点,丙为A型血,丁是O型血,再根据甲的观点,乙为B型血,因此可推断AB型血的是甲。A正确,BCD错误。故本题选A。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2022·山东·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阶段练习)矛盾律要求思维具有一致性。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以下论断属于“自相矛盾”的有(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光既是波,又是粒子④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①:方的形状不是圆,小明要画的形状是圆,又不是圆,自相矛盾,①符合题意。②:躁是蝉的声音躁,静是树林的幽静,以蝉的叫声反衬出蝉不叫时树林的幽静,不是对同一对象做出的论断,因此没有自相矛盾,②不符合题意。③:波和粒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不是A和非A的关系,因此,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并不自相矛盾,③不符合题意。④:唐朝不是汉朝,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或者不始于汉,“始于汉”和“不始于汉”不能同时成立,因此,该选项自相矛盾,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中)“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当下最热的教育话题。家长甲说:“我不赞成‘双减’,因为孩子的学习时间变少了,课外的专门辅导也没了。可是,我也不赞成‘不双减’,毕竟政策的目的是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家长甲(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③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①④:矛盾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家长甲的观点没有违反矛盾律,①④不合题意。②③:排中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材料中家长甲说的“我不赞成‘双减’”和“我也不赞成‘不双减’”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故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022·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期中)下列说法中,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①小红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①:“刚刚来”和“不到两个学期”自相矛盾,应该表述为“小红刚刚来我们班”或者“小红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①错误。②:“将近” 与“20多岁”自相矛盾,只能表述为‘那个青年将近20岁” 或者“那个青年20多岁,②错误。③: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是不是文学精品有不同的判断,选项说法没有违反不矛盾律,③正确。④:根据排中律的要求,要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有个人志愿不应该”和“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违反了排中律,选项说法违反了排中律而不是不矛盾律,④正确。故本题选 B。
(2022·山东聊城·一模)合乎逻辑的思维必须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的思维,违反上述要求就会犯逻辑错误。情景:一教室门前,就学生迟到问题,师生对话。下面学生的回答,违反逻辑规则要求的是( )①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②老师:“你今天迟到了吗?”学生:“我既没有迟到,也没有早到。”③老师:“你经常迟到吗?”学生:“以往我都很守时,但今天迟到了。”④老师:“说说你今后应该怎样做?”学生:“我今后一定会按时到,偶尔会迟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①:老师问迟到的原因,学生回答有没有迟到。所以学生违反了同一律即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故①符合题意。④:学生的回答违反了矛盾律即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故④符合题意。②③:学生的这两个回答没有逻辑错误。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 )。①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②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矛盾③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①正确。②④: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矛盾,也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②④错误。③: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否则就是错误的,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思维混乱违反了矛盾律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了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D.所犯逻辑错误是“两不可”
【详解】A、B: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故A、B不符合题意。C: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故C符合题意。D:爱因斯坦的说法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未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两个非此即彼的相互矛盾的概念或判断不能同假(都否定),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不能骑墙居中) 公式: “A或者非A”。 (只能否定其一)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以下论断有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为什么?①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②今天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③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做到思维明确必须( )。①遵守矛盾律,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③对“A”和“非A”持“两不可”的态度 ④坚持“A”和“非A”可能同时成立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②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做到思维明确必须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对“A”和“非A”持“两不可”的态度,故②③入选。①:遵守矛盾律,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不是做到思维明确的要求,故①不选。 ④:坚持“A”和“非A”不可能同时成立,故④不选。故本题选B。
(2022·河北·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 )A.甲B.乙C.丙D.丁
【详解】ABCD:首先,已经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根据四人供词——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可知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为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2021·上海奉贤·一模)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公民无需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也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不是虚假空间,公民必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 )A.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B.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详解】A:材料未体现小明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A不符合题意。B:“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对两种观点都不赞成,犯模棱两可的错误,其实质上违背了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B正确。C:小明对两种观点都不赞成犯模棱两可的错误;却未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其实质是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例如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2022·山东日照·二模)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以下论断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的有( )①这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②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③我不同意所有的人都要有宗教信仰,也不同意所有的人都不要有宗教信仰④不是所有的交通事故都可以避免,也不是所有的交通事故都不可以避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①:同一时间,对“这是一次例行的科学检测”,形成“成功”与“不成功”的论断,属于“两不可”逻辑错误,①符合题意。②:选项中提出“世上有鬼,不同意”,同时“世上无鬼,也不同意”,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②符合题意。③:选项中提出“所有人都要有宗教信仰,不同意”,同时“所有人都不要有宗教信仰,不同意”,这是对有关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相互矛盾的陈述都加以否定,这样所表达的思想含糊不清,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错误。在这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之外还存在其他选择,③不符合题意。④:同一时间,对“所有的交通事故”这一对象有“都可以避免”与“都不可以避免”的论断,不违反排中律,不是“两不可”逻辑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2022·山东·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逻辑学中,通常用公式来表示每一个基本规律的内容。以下选项中,公式的排列顺序与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基本规律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A.A是A,A不是非A,A或者非AB.A不是非A,A或者非A,A是AC.A或者非A,A是A,A不是非AD.A是A,A或者非A,A不是非A
A:同一律指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用公式“A是A”表示;矛盾律要求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都成立,用公式“A不是非A”表示;排中律要求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用公式“A或者非A”表示。A符合题意。BCD: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分别体现了科学思维必须具备的特征是( )。A.明确性、一致性、确定性B.一致性、确定性、明确性C.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D.不变性、明确性、确定性
ABCD: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同一律不适用于间接反驳过程中,这体现了科学思维必须具备的特征是确定性;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适用于间接反驳过程中,这体现了科学思维必须具备的特征是一致性;排中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这显然是一种不相容的选言关系,排中律不适用于间接反驳过程中,这体现了科学思维必须具备的特征是明确性;综上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如果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用“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用“非A”表示,那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用公式可分别表示为( )。A.“A是A”、“A不是非A”、“A或者非A”B.“A是A”、“A是非A”、“A不是非A”C.“A不是非A”、“A或者非A”、“A不是非A”D.“A是A”“A或者非A”、“A不是非A”
【详解】ABCD:同一律用公式可表示为:“A是A”“B是B”;矛盾律用公式可表示为:“A不是非A”;排中律用公式可表示为:“A或者非A”。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
(2022·河北·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二期中)某班在民主决策是否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两位同学的对话如下:小明:“你投了赞成票吗?”小亮:“没有。”小明:“你投了反对票吗?”小亮:“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犯了“两不可”的错误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详解】A:材料中: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A错误。 BCD: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对话得知:小亮既没有投赞成票,也没有投反对票,表明小亮投的是弃权票,这符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也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BC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D。
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观点:第二组观点:第三组观点:第四组观点:
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
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
同学们的观点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2021·新疆喀什·高三期中)“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句话(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要求
D :题中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中:前面说“他不年轻了”,是针对自身而言;而后面又说“他是最年轻的”,是针对部级干部而言。因此,题中说法不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李老师说:“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议论( )A.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B.违反了矛盾律的逻辑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D.没有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D:“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这句话可以分析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即“有的学生不是勤奋的”,同时也意味着“有的学生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这句话可以分析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不是勤奋的,即“有的学生是勤奋的”, 同时也意味着“有的学生不是勤奋的”。材料中李老师的观点表达的是有的学生勤奋与有的学生不勤奋的同一关系,并不是矛盾关系,也没有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没有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D符合题意。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3)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总议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2)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 )。①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逻辑学权威规定的 ②是人们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客观事物的规律 ④是人们科学思维必须要遵循的思维自身的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②④: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是人们科学思维必须要遵循的思维自身的规律,故②④入选。①:这些基本规律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逻辑学权威规定的,故①错误。 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思维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故③不选。故本题选D。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文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说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好茶”,自相矛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背景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不能游移不定,P10探究与分享,偷换概念,探究与分享P11,不能自相矛盾,不能骑墙居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