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文ppt课件
展开1.同一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矛盾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2.正确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难点)3.排中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
政治认同:认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自觉学习科学思维知识。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到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学生思考: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公式及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是A”。(A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A: 这鸡蛋真难吃。B: 你这话有啥意义?你不是美食家,鸡蛋能吃就行。A: 这鸡蛋真难吃。B: 鸡蛋又不是世界顶级食材,你要求那么高干嘛?A: 这鸡蛋真难吃。B: 你是鸭蛋的粉丝。(强行冠上标签)A: 这鸡蛋真难吃。B: 你到底有没有良心?鸡蛋那么努力,结果你还要说它的坏话!A: 这鸡蛋真难吃。B: 你这是在嫉妒人家鸡蛋,它的年薪是你的千万倍。A: 这鸡蛋真难吃。B: 永远都不要跟黑鸡蛋的人讲道理,因为这些人都是没有逻辑的。A: 这鸡蛋真难吃。B: 你可以继续不喜欢鸡蛋,但请允许它存在。A: 这鸡蛋真难吃。B: 有谁在乎鸡蛋好不好吃?你这样黑鸡蛋是能得到什么好处吗?A: 这鸡蛋真难吃。B: 如果你没吃过世界上所有种类的鸡蛋,那你就没资格评价鸡蛋!A: 这鸡蛋真难吃。B: 难吃就难吃,为什么还要到处说鸡蛋难吃?你是生怕全世界都不知道你讨厌吃鸡蛋?A: 这鸡蛋真难吃。B: 日本人还吃鱼卵呢。(莫名其妙扯到其他国家)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5.同一律的条件性: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发展变化
例1: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例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例3: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该单位的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练一练:下列例子违背同一律的何种逻辑谬误?
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
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
转移论题:安全生产→绿化问题、计划生育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不能同时为真。
存在逻辑矛盾。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 (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
“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
3.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矛盾律必须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起作用: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提示:主持人的话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或者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张三问李四:“周末看电影,去不?”李四答:谁说我不去?”张三又问李四:“你去的话,买票吧。”李四回答:“我要是去早买票了。”张三问:“这么说,你是不去了?” 李四答:“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说,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叫鲍西娅,许多王孙公子为之倒,但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抱西娅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 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一句话:1.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在金匣中”2.银匣子上刻了 “肖像在不在银匣子中”3.铅匣子上刻了 “肖像不在金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请根据排中律判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
根据排中律判断,金盒和铅盒上的两句话相互矛盾,这两句话中必有一句是真的;根据题意,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所以银盒上,的话必是假话;根据银盒上的话是假话这一结论判定:肖像必在银盒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示例评析——乙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5.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甲问:“你投了赞成票吗?”乙答:“没有。”甲问:“投了反对票?”乙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乙的回答(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犯了“两可”的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必须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的思维,违反上述要求就会犯逻辑错误。情景:一教室门前,就学生迟到问题,师生对话。下面学生的回答,违反逻辑规则要求的是( )①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②老师:“你今天迟到了吗?”学生:“我既没有迟到,也没有早到。”③老师:“你经常迟到吗?”学生:“以往我都很守时,但今天迟到了。”④老师:“说说你今后应该怎样做?”学生:“我今后一定会按时到,偶尔会迟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下列说法违反排中律的是( ) A.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B.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 C.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 D.对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加以反对,例如工作经验就不应该反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查,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则罪犯又是谁?
(1)甲是罪犯。(1分)因为乙、丁的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的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3分)(2)乙是罪犯。(1分)因为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丁中必有一人说了假话,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则乙是罪犯。(3分)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a>,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矛盾律与排中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背景图ppt课件</a>,共1页。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演示ppt课件</a>,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一律,必要性,探究与分享,本课内容,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