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思品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及答案
展开【学习目标】
【框架体系】
【知识梳理】
议题一I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误区: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议题二I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 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 。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
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
议题三 I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 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排中律的通用公式: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 ,其中必有一真。
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义。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 。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判断纠错】
(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 ( )( )
(2)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同假或同真。 ( )( )
【议题探究】
1.分析下列说法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逻辑错误。
(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好。
(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2.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车不是我盗的。
乙:车是丁盗的。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被盗的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请问盗车的是谁?
(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假话,则盗车的又是谁?
【课堂评估】
1.某位父亲在看完儿子成绩报告单上的操行评语后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你说,你都跟谁打架了?”儿子说:“我没有跟别人打架啊!”父亲说:“你还嘴硬!这上面不是写着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这位父亲违反了 的要求。( )
A.差异律B.排中律C.同一律D.综合律
2.爱因斯坦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B.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3.2020年8月,某市开展严打暴恐犯罪专项行动。在一次审讯中,三个犯罪嫌疑人中有一人是主谋。警察问他们:谁是主谋?甲说:“不是我。”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据此回答1〜2题。
(1)假设这里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说了真话,谁是主谋( )
A.甲B.乙 C.丙 D.甲、丙
(2)上题的推理过程主要依据的是( )
A.矛盾律B.排中律 C.同一律 D.充足理由律
4.张三问李四:“你常看《新华文摘》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华文摘》?”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新华文摘》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华文摘》。”从形式逻辑规律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
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 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
5.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据此回答1~3题。
(1)乙的回答( )
A.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2)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的思维 B.科学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C.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分清是否为矛盾关系
(3)下列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有( )
①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②人的思维一旦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④不能混淆概念或转移论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7.“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说法(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8.下列说法中不违反矛盾律的有( )
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 《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
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如果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要求。( )
A.违反同一律B.违反矛盾律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10.甲说本案认定乙行为构成重伤罪是对的,又说本案认定乙行为未构成重伤罪也是对的。这一议论( )
A.违反了同一律B.违反了矛盾律C.不违反逻辑规律D.违反了排中律
11.在刑法中,“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确定非罪与罪的重要界限,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用“正当防卫”代替“防卫过当”以逃避责任。这违反了逻辑思维要求的( )
A.结合律B.同一律C.排中律D.理由律
12.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投了反对票?”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
A.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B.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参考答案
【判断纠错】
1√ 2 ×
【议题探究】
1.答案:(1)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基本正确”与“一点错误也没有”是自相矛盾的。
(2)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整个大楼漆黑一团”与 “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是相互矛盾的,出现了对自身的否定,因此是错误的。
(3)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题中把“有个人志愿”和“没有个人志愿”都进行了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4)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题中把“全面”与“片面”都进行了否定,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
解析:
2.答案:(1)甲是盗车的人。因为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所以这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由于甲说的话为假,所以甲是盗车的人。
(2)乙是罪犯。因为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其中的必有一假,所以乙、丁中必有一句假话,则甲、丙说的是真话。由此可知,丙说的话为真,则乙是盗车的人。
解析:
【课堂评估】
1.答案:C
解析:同一律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题中的父亲在看儿子的操行评 语时,明显混淆了“打架”与“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并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3.答案:(1)B; (2)B
解析:(1)甲、丙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三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所以这唯一的真话在甲、丙中,则乙的供词一定为假。乙说他不是主谋为假,则乙是主谋。
(2)该题主要考查对排中律的理解和应用。排中律规定,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结合题意可知,应选B项。
4.答案:C
解析:“常看《新华文摘》”与“不常看《新华文摘》”两个属于矛盾论断,根据矛盾律,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 真。由此可知,第一段对话中李四违反了矛盾律,第二段对话中其违反了排中律。故选C。
5.答案:(1)B; (2)D; (3)C
解析:(1)材料中的“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可能情况存在,对“A”和“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选B项。
(2)本题要结合材料分析,A、B、C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排除②。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和“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两个“年轻”是在不同的语境下的命题,所以并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故选D。
7.答案:C
解析: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材料中对“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和“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都加以否定,违反了排中律。可见C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③④未违反矛盾律,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排中律的相关知识。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C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律的相关知识。矛盾律的内容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它的 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这要求我们在 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 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故选B。
11.答案:B
解析: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有些人通 过混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以逃避责任,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问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并不违反排中律,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因此排除A、B、D项;C项正确,入选。
课标要求
核 心 素 养
1.描述与分类: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
2.解释与论证: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3.预测与选择:矛盾律的思维规范,排中律的思维规范,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范。
4.辨析与评价: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1.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2.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预习自测,核心知识点,知识整合,体系构建,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重点难点,知识梳理,自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把握适度原则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思品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把握适度原则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框架体系,知识梳理,议题探究,课堂评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