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第3页
    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时、分、秒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并会简单的计算。
    2.理解、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题: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会用秒作单位表示时间。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还有10秒就要上课了,我们一起来倒计时等待铃声响起吧!10 ,9,8,······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秒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并会用秒作单位表示时间。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 )。秒是比分更( )的时间单位。
    (2)观察钟面,最长最细的针是( )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 )秒,走一圈是( )秒,此时分针正好走了( )小格,也就是( )分,所以1分=( )秒。
    (3)1秒钟有多长?请你举个例子。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一)白板出示







    自学时,比谁看书认真、效果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什么作单位?
    生回答: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
    追问:秒是比分怎样的单位?
    生回答: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
    过渡:认识了时间单位秒,那钟表上的秒针是怎样走的呢?仔细观察钟表想一想。
    (2)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那根针是什么针?
    生回答: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追问: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走一大格是几秒?走一圈是多少秒?此时分针正好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
    生回答: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此时分针正好走1小格,也就是1分。
    追问:所以60秒=( )分
    生回答:60秒=1分,1分=60秒。
    过渡:知道了秒针怎样走,那一秒钟到能做什么事情呢?
    (3)1秒钟有多长?谁能来举个例子
    生回答:1秒钟就是钟表滴答一下、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等等,表示用的时间特别短。
    小结:(1)1分=60秒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  )、(  )。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  )。
    2.秒针走一小格是(  )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
    3.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  )秒。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吃一个苹果大约用5(  )。   
    (2)课间休息时间是10(  )。
    (3)奶奶做饭用40(  )。
    (4)小明跑50米大约用了12()。
    5.辨一辨(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钟面上最长的针是分针。 (  )
    (2)3时30分时,分针指向6。 (  )
    (3)刷一次牙要2秒。 (  )
    (4)秒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5秒。(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学生可能填“分针”,师强调应填“分”。
    (2)学生可能填“时”,师强调应填“小时”,并讲解时与小时的区别:小时是时间段,时是时间点。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很长的时间用小时,时间点用时,很短的时间用秒作单位。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填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 )。
    (2)冬冬吃中午饭用了20( )。
    (3)小红每天早上6( )起床。
    判断:
    秒针从6走到12经过了6秒。(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一、填空
    1、钟面上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有( )小格,共有(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秒。
    3、( )时,分针与时针重合。
    4、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秒针正好走( ),是( )秒,所以1分=( )秒。
    5、秒针从12走到3,经过了( )秒。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红上午的在校时间大约有4( )
    小东跑50米用了11( )
    做一次深呼吸大约要7( )
    小刚做数学作业要20( )
    三、判断(***)
    1、红红今天用15秒写一篇日记。( )
    2、分针走1大格,秒针走10大格。( )
    3、读一篇200字文章大约要1小时。( )
    教后反思:





    课题: 时间单位的换算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换算。
    2. 发展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时间单位时分秒我们已经都学过了,那它们之间该怎样转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时间单位的换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换算。
    2.发展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1时是60分,2时就是( )个60分,也就是( )分,怎样计算?
    2.300分=( )时,为什么?
    3.时换分,分换秒的方法是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1时是60分,2时就是几个60分,也就是几分?
    生回答: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2×60=120分。
    追问:3时=( )分,4时呢?
    生回答: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60=180分
    4时就是4个60分,也就是4×60=240分
    追问:时变分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几时就是几个60,用乘法,乘进率60。
    (2)300分=( )时,为什么?
    生回答:60分=1时,300÷60=5,300分里面有5个60分,就是5时。
    追问:360分=( )时,420分呢?
    生回答:60分=1时,360÷60=6,360分里面有6个60分,也就是6时
    60分=1时,420÷60=7,420分里面有7个60分,也就是7时
    追问:分变时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有几个60分就是几时,用除法,除以进率60。
    小结:①大单位变小单位乘进率
    ②小单位变大单位除以进率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一、单位换算。
    60秒=(   )分 3分=( )秒
    4时=( )分 180分=( )时
    6分=( )秒 420秒=( )分
    1分40秒=( )秒 2时45分=(  )分
    120分=(  )时 3时=(  )分
    二、在○里填上“>”“<”或“=”。
    6分○60秒     160分○3时
    4分○200秒 3时○300分
    250分○5时 60秒○60分
    10分○600秒 120分○2时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学生可能填“100分”,师强调应填“60分”。(1时=60分)
    (2)学生可能填3分=(300 )秒师强调应填180秒”。(1分=60秒,3分里面有3个60秒,就是180秒)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①大单位变小单位乘进率
    ②小单位变大单位除以进率
    (二)拓展延伸
    口答
    5时=()分 240分=()时
    3分=()秒 640秒=()分
    2分30秒=()秒 100分=()时()分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一、单位换算
    1时=( )分 1分=( )秒
    60分=( )时 60秒=( )分
    5分=( )秒 3分=( )秒
    8时=( )分 7时=( )分
    120秒=( )分 360分=( )时
    240分=( )时 540秒=( )分
    2时40分=( )分 3时10分=( )分
    6分30秒=( )秒 4分25秒=( )秒
    二、比较大小。
    9分○90秒 24分○4时
    1分15秒○65秒 3时○200分
    140秒○2分 1时30分○90分
    教后反思:





    课题:计算经过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2.发展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上午8:10上课,11:45放学,上午我们一共学习了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计算经过时间”(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发展学生时间观念,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 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页例2,看图看文字,
    思考:
    (1)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小男孩的方法是什么?
    (2)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小女孩的方法是数钟表上的格子,从7:30到7:45,分针从6走到了9,走了3个大格。
    追问:那3个大格是几分钟?
    生回答:1大格是5分钟,3个大格就是15分钟。
    (2)小男孩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小男孩是用减法来做的。
    追问:怎样计算?
    生回答:因为都是7时多,所以可以直接用45分-30分=15分。
    (3)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1.直接数钟表上的格子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追问: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呢?
    生回答: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4) 知道经过时间、开始时刻怎样求结束时刻?知道经过时间、结束时刻怎样求 开始时刻?
    生回答: 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小结: 开始在前,结束在后,提前用减法,推后用加法。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我会写。(写出每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并算出经过时间)
    2.小明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他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关门,他又看了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我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3.小明晚上6:30开始写作业,预计30分钟能够完成,小明什么时间写完作业?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填10分钟,师强调应填50分。
    计算经过时间时,可以采用分段计算方法,再把分段计算的时间加起来。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开始在前,结束在后,提前用减法,推后用加法。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小明早上8:00上课,他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要想不迟到,他最晚什么时候从家出发?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小明到书店买书,他7:40进入书店,在书店呆了20分钟。小明是什么时候离开书店的?
    2.一列火车原定8:25到站,现在要晚点12分钟,火车什么时候能到站?
    3.火车9:20开,李华从家到火车站要35分钟,李华至少要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才能赶上火?
    4、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到学校,小明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学习目标:
    1. 能准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
    2.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在网上36元买了一本书,48元买了一支钢笔,你能快速计算出我花了多少钱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35+34小男孩是怎样口算的?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
    2.39+44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还可以怎样算?
    3.那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35+34小男孩是怎样口算的?
    生回答:小男孩只把第二个加数34拆分了,把34拆成30和4。
    追问:怎样算呢?
    生回答:,先算35+30=65,再算65+4=69
    (2)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
    生回答:小女孩是把两个加数都拆分了,把35拆成30和5,34拆成30和4。
    追问:那怎样口算呢?
    生回答:先算30+3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
    (3)35+34会口算了,39+44怎样口算的呢?
    生回答:把44拆成40和4,先算39+40=79,再算79+4=83
    追问:还可以怎样算呢?
    生回答:还可以把39拆成30和9,44拆成40和4。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4)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生回答:做口算加法时,把两个加数都拆分的方法比较简便,因为可以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小结: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将两个两位数分别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将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加。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直接写得数。
    26+23= 63+17= 46+19= 57+21=
    29+43= 36+17= 64+29= 67+16=
    2. 在○里填上“>”“<”或“=”。
    26+15○36      42+28○60      24+38○53
    75+15○57+15 31+76○73+16 48+27○56+27
    3.

    (1)明明买了一个玩具飞机和一个机器人,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2)欢欢拿了50元钱,正好花完,她买了哪两件玩具?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学生可能计算错36+17=43,师强调正确答案53,应先算30+10=40,6+7=13,再算40+13=53.
    (2)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不带单位或不写答语,师强调要完整规范解答。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将两个两位数分别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将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加。
    (二)拓展延伸
    口答:
    21+25= 33+43= 56+23= 61+37=
    20+43= 39+10= 76+15= 72+12=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直接写得数。
    36+24= 64+16= 56+29= 67+22=
    37+45= 46+27= 54+18= 54+18=
    54+28= 76+23= 48+29= 14+73=
    74+16= 64+25= 33+25= 14+37=
    2. 在○里填上“>”“<”或“=”。
    34+15○36     36+37○60      26+37○53
    67+15○67+15 41+65○68+16 39+27○63+27
    3.




    25元 18元 32元 20元
    (1)明明买了一个小猴和一个小狗,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2)欢欢拿了50元钱,全部花完,她买了哪两件玩具?
    教后反思:




    课题: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经历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两位数加两位数会口算了,两位数减两位数该怎样口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65-54小男孩是怎样口算的?还可以怎样算?
    2.65-48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还可以怎样算?
    3. 哪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65-54小男孩是怎样口算的呢?
    生回答:小男孩是把54拆成50和4,先算65-50=15,再算15-4=11.
    追问:还可以怎样拆分?
    生回答:还可以把65拆成60和5,把54拆成50和4,先算60-50=10,再算5-4=1,最后算10+1=11.
    (2)65-48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
    生回答:小女孩是把48拆成40和8,先算65-40=25,再算25-8=17。
    (3) 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回答: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十位数减十位数,个位数减个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4)哪种方法更合适?为什么?
    生回答:把减数进行拆分的方法更合适,因为有时候被减数和减数都拆分时,会出现减不下的情况。
    追问: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回答:比如例题中的65-48我们把65拆成60和5,48拆成40和8。60-40能减下,但是5-8却不能减,因此我们在做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最好只把减数拆分,被减数不要拆分。
    追问:我们在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应该怎样口算呢?
    生回答:只把减数进行拆分就可以。
    小结: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口算。
    23+65= 56-24= 47+36= 35-26=
    27+18=     86-37= 82-46=     56-49=
    2.填表格。


    被减数
    32
    90

    58
    减数
    17
    48
    42




    28
    9





    3.




    (1)一个玩具飞机比一个机器人便宜多少元钱?
    (2)欢欢拿了50元,买了一个玩具车后还剩多少元钱?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86-59=37,师强调应是27,先将59分成50和9,先算86-50=36,再算36-9
    (2)求被减数学生可能用减法,师强调应用加法,被减数=减数+差。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二)拓展延伸
    口答:
    77-35= 56-42= 47-36= 65-15=
    95-23=     50-37= 86-17=     57-38=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计算。
    33+65= 54-22= 56+35= 45-26=
    32+18=     68-35= 87-49=     65-49=
    2.填表格。

    被减数
    34
    70

    47
    减数
    17
    48
    52




    28
    9
    3.

    25元 18元 32元 20元
    (1)小猴比小狗便宜多少元?
    (2)欢欢拿了50元,买了一个玩具车后还剩多少元钱?
    教后反思:




    课题: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2.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并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4页例3,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小女孩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2.列竖式时要把( )数位对齐,从( )位算起。
    3. 380+550你是怎样笔算的?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而是9?
    4. 550-380你是怎样笔算的?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做一做。)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
    生回答:先算38+55=93,再算380+550=930
    追问:为什么这样算?
    生回答:因为380是38个十,550是55个十,38个十加55个十就是93个十,也就是930.
    过渡:口算方法会了,该怎样列竖式呢?
    (2)列竖式时要把什么数位对齐?从什么位算起?
    生回答: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 380+550你是怎样笔算的?
    生回答:先算个位0+0=0;再算十位8+5=13,在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1;最后算百位3+5+1=9,结果是930。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而是9?
    生回答:因为十位向百位进1了,所以百位加上进位1就是9.
    追问:我们以后再做做加法笔算时,遇到哪一位上相加满十了,该怎么办?
    生回答: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进1 就一定要加1.
    过渡:加法会算了,减法该怎样算呢?
    (4)550-380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
    生回答:先算55-38=17,再算550-380=170。
    追问:为什么这样算?
    生回答:因为550是55个十,380是38个十,55个十减38个十就是17个十,也就是170。
    过渡:口算方法会了,该怎样列竖式呢?

    (4)550-380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答:先算个位0-0=0;再算十位5-8不够减,向百位借1变成15-8=7;最后算百位,百位5借走1变成4,4-3=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不是5减3?
    生回答:因为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了1,所以百位就变成了4。
    追问:我们以后再做减法笔算时,遇到哪一位上不够减时,该怎么办?
    生回答:不够减时,就从前一位退1,退1就要减1.
    小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2.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进1要加1;
    哪一位上不够减时就要从前一位退1,退1就要减1.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笔算下面各题。
    410+250=    970-480=    
    340+370=    360+240=
    280-160= 630+290=
    450-260= 800-150=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650-280学生可能写470,师强调应该是370,笔算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从个位减起,重点评议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借1顶10,加上十位原来的5是17-8=9,百位借出去一个还剩5,所以是5-2=3.)
    (2)140+560学生可能写600,师强调应是700,从个位加起,重点评议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百位上一定要加进位1.1+5+1=7)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2.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进1要加1;
    哪一位上不够减时就要从前一位退1,退1就要减1.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判断对错。
    1 6 0 7 3 0
    + 3 4 0 - 2 6 0
    4 0 0 5 7 0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列竖式计算。
    510+270=    950-480=   
    370-190= 720+290=
    380+260= 750-280=
    教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三位数加法的估算方法,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不需要一一计算,只要算出大约是多少就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三位数加法的估算方法,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5页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小朋友说的话。思考:
    1. 第1个小男孩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第2个小女孩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2. 哪种估算方法更合理?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第1个小男孩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第1个小男孩是把223估成200,234也估成200.因为200+200=4所以223+234一定大于400,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大于441.
    追问:第2个小女孩是怎样估算的?
    生回答:小女孩是把223估成220.234估成230.因为220+230=450,所以223+234一定大于450,也就大于了441.
    (2)哪种估算方法更合理?为什么?
    生回答:第2种估算方法更合理,因为第1种方法不能判断到底能不能坐下。
    小结:先求一共再比较,最后回答够不够。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北京到沈阳,飞机票700元,动车票218元。从北京到沈阳,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2.一本故事书一共有237页,小明已经看了143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
    3..冷饮店上午卖出219根雪糕,下午卖出392根雪糕。今天大约卖出多少根雪糕?
    4.上海科技馆影院有441个座位,中国科技馆影院有632个座位。中国科技馆的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多少个座位?
    5.风扇:245元 ,压力锅:187元。妈妈有400元,买着两件商品够吗?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不会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师讲解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数更合理,在选择几百几十数时,要考虑两个加数的统一性,这样更方便做题。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用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采用合适的估算方法。可以先把每个三位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把每个三位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
    (二)拓展延伸
    口答:估算下面各题
    714-157 249+198 373+208
    911-288 385+275 824-118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按要求把下面的数填在相应的圈中。
    193  205  311  294 404  218  398  287
    2. 养鸡场养殖公鸡108只、小鸡185只和母鸡290只,公鸡和母鸡一共大约多少只?








    3.
    (1)买一台榨汁机和一部电话,大约要用多少钱?
    (2)买一台电子秤、一个微波炉,900元够吗?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 测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题:毫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并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当我们要测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并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1--2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想一想:
    1.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观察直尺,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2.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请举例说明。

    3、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一)白板出示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
    生回答:用毫米来表示,字母是mm。
    追问:认识了毫米,那1厘米里面到底是有多少毫米呢?请你数一数。
    生回答:观察直尺发现,每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1厘米里有10个小格,即10个1毫米,也就是1厘米=10毫米。
    (2)知道了1毫米是多少,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用1毫米来表示呢?谁能举个例子。
    生回答:身份证的厚度、1枚硬币的厚度等等。
    (3)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生回答:自动笔的铅芯、降水量等等,像这样特别小和特别薄的物体,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过渡:我们今天认识的毫米是用来表示一些比较短的物体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的物体。
    小结:1厘米=10毫米。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蚂蚁身长6( ) 螺丝钉宽约5( )
    1枚2分的硬币厚约1( ) 一个尺子的厚约1( )
    2.单位换算
    2厘米=( )毫米 9厘米=( )毫米 30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450毫米=( )厘米
    3.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
    8毫米○8厘米   1米○100厘米
    5毫米○5厘米 5厘米○50毫米
    ( )毫米
    4.量一量
    ( )毫米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5厘米<50毫米,师强调:1厘米=10毫米应填“=”。
    学生可能写“橡皮长4分米”,教师强调:“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学生可能写“30厘米=3毫米”,教师强调:“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要添0,应该填300”。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厘米=10毫米。
    (二)拓展延伸
    1米-7厘米=( )厘米 20毫米+30毫米=( )厘米
    50厘米+50厘米=( )分米=( )米 34分米-2米=( )分米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用字母表示是( )。
    2.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1枚5角的硬币厚约1( ) 一个尺子的厚约1( )
    4.3厘米=( )毫米 8厘米=( )毫米
    50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90毫米=( )厘米 650毫米=( )厘米
    5.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
    7毫米○7厘米   1米○100厘米
    8毫米○8厘米 4厘米○40毫米
    教学反思:






    课题:分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并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早上我用手量了一下课桌,长6拃。你知道6拃是多少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分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并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页例2、例3, 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看例2思考:
    1.1分米有多长?请你用手比出来。
    2. 1米=( )分米,为什么?
    看例3思考:
    1. 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个10毫米
    2.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1分米有多长?请你用手比出来。
    生回答:1分米大约就是1拃。
    追问:那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呢?
    生回答:1分米里有10个1厘米,所以1分米=10厘米
    过渡: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1米到底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2)1米=( )分米,为什么?
    生回答:1米是10分米,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也就是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几个10毫米?
    生回答:2厘米是2个10毫米,所以是20毫米。
    (4)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生回答:80里面有8个10厘米,所以是80厘米。
    小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水杯高约1( ) 牙刷长约16( )
    茶几的高大约是50(  )
    伸展两臂,两手之间的长度大约是12(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7分米=( )厘米  5米=(  )分米  
    60毫米=(  )厘米 20分米= ( )米
    3.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
    8毫米○8厘米   1米○9分米
    5分米○6厘米 5厘米○50毫米
    2分米○40毫米 100毫米○2分米
    4.算一算。
    1米-5分米=(  )分米 3分米-3厘米=(  )厘米
    15厘米+25厘米=(  )分米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写8毫米=8厘米,师强调:应该填“<”。8厘米=80毫米。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
    (二)拓展延伸
    9分米=( )厘米   3米=(  )分米  80毫米=(  )厘米
    70厘米=( )分米  10分米=(  )米  6米=(  )厘米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分米=( )厘米  8米=(  )分米 
    80毫米=(  )厘米 40厘米=( )分米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
    9毫米○9厘米   1米○7分米
    4分米○5厘米 3厘米○30毫米
    5分米○5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3.算一算。
    1米-7分米=(  )分米 3厘米-2毫米=(  )毫米
    35毫米+25毫米=(  )毫米=(  )厘米 7厘米-26毫米=(  )毫米
    4、解决问题(***)
    用一根长为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根做凳子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
    教学反思:




    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并会用千米表示两地间的距离。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培养观察、想象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沁阳到焦作有54千米,你知道54千米有多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千米”(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并会用千米表示两地间的距离。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培养观察、想象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27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看例4思考: 1千米有多长?( )个100米才是1千米。
    看例5思考:
    1千米=1000米,3千米是( )个1000米。
    5000米里面有( )个1000米。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1千米有多长?( )个100米才是1千米
    生回答:1千米=1000米,10个100米才是1000米。
    (2)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3千米等于多少米,该怎样换算呢?
    生回答:3千米是3个1千米,所以就是1000+1000+1000=3000.
    (3)那5000米等于多少千米,你是怎样换算的?
    生回答:5000米是5个1000米,所以5000米就等于5千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千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会他们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乘进率(添“0”)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除进率(去“0”)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黄河长5600( ) 长江长6300( )
    沁阳到焦作的路程约45( )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 )
    汽车每小时行驶100( ) 飞机每小时飞行900( )
    2. 计算。
    300厘米=( )米 4千米=( )米
    700米+ 300米=(    )千米 3千米-1千米=( )米
    5000米+2千米=( )千米
    3、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出行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填米,师强调:应该是“千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千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会他们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
    乘进率(添“0”)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除进率(去“0”)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二)拓展延伸
    操场一圈长400米,李明跑了5圈,他一共跑了几千米?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沁阳到洛阳的路程约80( ) 长江长6300( )
    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 ) 黄河长5600( )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 ) 飞机每小时飞行900( )
    2. 计算。
    4000米+ 6千米=( )千米
    600米+ 400米=(    )千米
    8千米-7千米=( )米
    5000米—2千米=( )千米
    1千米—400米=( )米
    3. 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需要游( )次。
    4.操场一圈长400米,李明跑了5圈,他一共跑了几千米?(***)
    教学反思:




    课题:吨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2.会用吨作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见过大象吗?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2.会用吨作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1、32页的例7、例8,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看例7思考:
    1吨有多重?( )个100千克是1吨。

    看例8思考:
    1吨=1000千克,4吨是( )个1000千克
    3000千克里面有( )个1000千克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1吨有多重?几个100千克是1吨?
    生回答:1吨是1000千克,10个100千克就是1吨。
    (2)知道了1吨=1000千克,那4吨是几个1000千克?
    生回答:4吨是4个1000千克,也就是4000千克
    追问:3000千克里面有几个1000千克?
    生回答:3000千克是3个1000千克,所以是3吨
    过渡:我们今天学习的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字母表示是t.
    小结:1吨=1000千克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填空。
    5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1600千克– 600千克=( )吨 1吨 – 400千克=( )千克
    2吨+300千克=( )千克
    2. 比一比。
    5吨○4096千克 7吨○7000千克
    8000千克○8千克 4吨○5001千克
    9000千克○9吨 3000千克○3000克
    3.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学生可能填1600千克– 600千克=( 1000 )吨 师强调: 1000千克是1吨,6000千克里面有6个1000千克,就是6个1吨,是6吨。
    (2)学生可能填5吨=500千克 师强调: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吨=1000千克
    (二)拓展延伸
    8000千克○8吨 6000千克○6000克
    1吨○1100千克 6吨○6000千克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填空。
    6吨=( )千克 1000千克=( )吨
    1400千克—400千克=( )吨
    1吨 — 500千克=( )千克
    2500千克—2吨=( )千克
    2. 比一比。
    6吨○6032千克 8吨○8000千克 9000千克○9千克 3吨○3001千克
    8000千克○8吨 6000千克○6000克 1吨○1100千克 6吨○6000千克
    4千克○2999克 1吨○9999克
    3.判断(***)
    1吨棉花比1吨铁轻。( ) 一个苹果重3吨。( )
    一袋面粉重50千克。( ) 一辆货车的载重量是5克。( )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会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真正感受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过多次的尝试,找到最合理的安排来解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会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真正感受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3页例9,看图看文字,重点看下面的表格,思考:

    怎样派车才能恰好运完8吨煤?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恰好运完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恰好运完就是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追问:该怎样运呢?
    生回答:两辆车加起来刚好等于8吨,可以列算式计算,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法。
    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列表法更清晰明了,所以我们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尽量选用列表法比较简便。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小明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有几种恰好付给30元的方式?
    2.果园里有1500千克的苹果和2000千克的梨,一辆载质量是3吨的货车能一次运走吗?
    3. 昆仑超市要进货,用载质量是2吨的卡车运送。如果派两辆这样的车,怎样装才能一次运完,而且不超载?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吨”和“千克”单位不同要注意换算。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列表法更清晰明了,所以我们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尽量选用列表法比较简便。
    (二)拓展延伸
    一个30人的旅游团到景区参观,有两种观光车可供选择,每辆小车坐6人,每辆大车坐8人。如果每辆车都坐满,可以怎样租车?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小船限坐4人,大船限坐6人,我们一共28人。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可以怎样租船?
    2.果园里有1500千克的苹果和2000千克的梨,一辆载质量是3吨的货车能一次运走吗?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会估算并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课题: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笔算。
    2.经历计算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性的同时优化算法,渗透类比思想。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二年级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该怎样笔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笔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笔算。
    2.经历计算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性的同时优化算法,渗透类比思想。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7页例1、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列竖式时要把( )数位对齐,从( )位算起。
    2.271+31十位上3+7=10,怎样写?
    3.271+903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4.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算起?知道的请举手。
    生回答:列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271+31十位上3+7=10,怎么写?
    生回答:在十位上写0,向百位进1.
    追问: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呢?
    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3+7=10得到的是10个10也就是100,所以要向百位进1 。
    (3)271+903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回答:百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1.
    追问:那如果千位相加也满十了该怎么办呢?
    生回答:向万位进1 .
    追问:那也就是说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我们都要向它的什么位进1?
    生回答:向它的前一位进1.
    过渡:谁能结合今天的例题来说一说我们以后在做万以内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①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进1不要忘了加1。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列竖式计算。
    919+80= 476+121=
    93+802= 545+54=
    365+825= 719+252=
    281+64= 65+93=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365+825=190 师强调百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
    ①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进1不要忘了加1。
    (二)拓展延伸
    填空: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和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笔算时要注意把( )对齐,从( )位算起。
    3.哪一位上相加满十时,就要向前一位(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列竖式计算。
    370+480= 390+250=
    483+321= 238+91=
    353+726= 638+93=
    475+126= 532+407=
    教学反思:




    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8页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下面的笔算过程和小精灵说的话。思考:
    (1) 得数中十位上的4是怎么得来的?
    百位上的7是怎么的来的?

    (2) 算的对不对?怎样检验呢?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得数中十位上的4是怎么得来的?百位上的7是怎么的来的?
    生回答:十位上的4是4+9+1得来的,百位上的7是4+2+1得来的。
    (2) 为什么4+9+1的1要进在百位上呢?
    生回答:因为它是十位上满十,就是10个十了,10个十是一百,所以进在百位上。
    (3) 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和之前学过的竖式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今天是两次进位,之前学的是一次进位。
    小结:我们这样连着进位的加法叫连续进位法。
    过渡:怎样检查你做的对不对呢?
    (4)你知道加法怎样检验吗?知道的请举手。
    生回答: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追问:还可以怎样验算呢?
    生回答:还可以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验算。
    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①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进1不要忘了加1。
    验算的方法: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先笔算再验算。
    1 6 5 4 0 9 7 4 6
    + 7 8 + 3 9 4 + 2 6 8


    验算:







    6 7 3 6 5 2 0 1
    + 9 5 + 4 3 + 5 9 4


    验算: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3 9 4
    + 7 4 6

    学生可能不写千位上的1,或百位上的0,师要强调连续进位的方法,6+8=14 个位写4进1,4+6+1=11,十位写1进1, 7+2+1=10,百位写0,千位写1.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
    ①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进1不要忘了加1。
    (二)拓展延伸
    口答
    下面的计算对吗?错的请订正。
    3 7 8 4 2 7
    + 2 9 5 + 5 4 3
    5 6 3 9 6 0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笔算(带*验算)。
    659+357= 806+574=
    386+114= 556+379=
    487+126= 357+496=
    *449+461= *208+129=
    教学反思:





    课题: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会准确计算。
    2. 养成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会准确计算。
    2.养成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1页例1和例2的内容,并将例题中的空补充完整。思考:
    1、435-322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2、435-86十位不够减,该怎样算?
    3、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生回答: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十位3-8不够减,怎样算?
    生回答:向百位的4借1,当10来用,3变成13再去减8.
    追问:那百位上是几?
    生回答:百位上的4借走1之后就变成了3.
    小结: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1.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与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列竖式计算
    844-321= 353-123=
    578-283= 406-102=
    754-466= 480-85=
    133-74= 661-492=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学生可能相同数位没对齐,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261-52=219
    师强调:个位1-2不够减向十位6借1 ,11-2=9个位写9 ,十位5-5=0写在十位上,百位2移下来。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
    1.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与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二)拓展延伸
    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错的请订正。
    3 7 2 5 6 2
    - 2 9 5 - 1 6 4
    1 8 7 4 0 8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列竖式计算。
    815-456= 323-179=
    412-285= 639-457=
    615-587= 575-126=
    728-497= 214-98=
    教学反思:

    课题:被减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并会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并会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在具体情境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2页例3,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2.怎样验算?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生回答:十位上是0无法借给别人,就继续向百位借1,然后再借给个位。
    追问:0退位之后成了几?
    生回答:0从百位借1之后先变成10,然后再借给个位一个1,就变成了9.
    (2)怎样验算?
    生回答:用差加减数来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来验算。
    过渡:那我们以后再做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时,该怎样计算呢?
    小结: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如果十位上是0,要向百位借1,注意不要忘了减退位的1,0上有点当做9。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列竖式计算(带*验算)。
    500-268= 420-56=
    306-197= 1000-520=
    506-259= 780-528=
    *602-375= *508-229=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写500-268=342
    师强调:连续退位的减法要注意个位0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当十位是0时要向百位借1,这时十位变成9,个位10-8=2,十位9-6=3,百位4-2=2,最后结果是232。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如果十位上是0,要向百位借1,注意不要忘了减退位的1,0上有点当做9。
    (二)拓展延伸
    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错的请订正。
    3 0 8 5 0 2
    - 2 3 9 - 1 6 4
    1 7 9 2 3 8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列竖式计算(带*验算)。
    400-256= 306-207=
    900-521= 507-462=
    780-357= 806-354=
    205-99= 801-358=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 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结合生活情境选择计算策略,从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能根据已知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生活情境选择计算策略,从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3页例4,看图看文字,思考:
    1. 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小男孩是怎样计算的?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回答:已知条件是护眼灯、学习机和空调扇的价格,要求收银员应收多少钱,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生回答:小女孩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的。收银员收的钱就是这三样商品的价钱,所以就应该把三样商品的价钱加在一起。
    追问:那小男孩又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生回答:小男孩是用估算的方法计算的。爸爸带的钱不一定是买商品正好需要的钱,可能要多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把三样商品的价钱估算一下再计算。
    小结:收银员应收的钱要准确计算,应该准备的钱要往大估。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列竖式计算。
    212+186+54 = 324+612+134= 427+235+154=   655+35+216=
    2.下面是一组商品的价格。






    (1)买哪三种商品花钱最少?
    (2)小兰的妈妈要买一个电热水壶、一个豆浆机和一个电饼铛,需要带多少钱?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计算出错,如427+235+154。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计算时要列竖式计算,可以分为两个竖式计算,更准确些。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图书馆新买来故事书295本,连环画103本,科技书219本。
    (1)估计一下,学校大约买来多少本新书?
    (2)图书管理员想知道学校一共买来多少本新书,你能帮她算一算吗?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了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 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 还剩下多少个鸡蛋没有孵出小鸡?
    2、 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65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
    (1)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2)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学习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会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并会实际运用。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发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2.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15里面有几个5呢?这样的问题又叫做倍数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0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胡萝卜有2根,紫萝卜有6根,6里面有()个2,也就是2的()倍。
    2.圈一圈:白萝卜的根数是( )个2,也就是2的( )倍。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6里面有几个2?6是2的几倍?
    生回答:6的里面有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2)白萝卜的根数是几个2?也就是2的几倍?
    生回答:白萝卜的根数是5个2,所以10是2的5倍。
    追问:根据上面的回答,想一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怎样计算?
    生回答: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追问:8是4的( )倍,20是5的( )倍
    生回答:8是4的2倍,20是5的4倍
    小结: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我会填。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是 的( )倍,12里面有( )个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第一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二行的( )倍,即10的里面有( )个2。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第二行摆 , 是 的3倍,第二行是( )个( ),列式是: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第二行摆 , 是 的3倍,第二行是( )个( ),列式是: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不知道2的4倍是4个2,还是不理解倍数关系。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拓展延伸
    口答
    2个4是( )的( )倍 3的6倍是( )个(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
    画 的个数是 的3倍
    的个数是( )个( ),列式 :
    2、9的3倍是( ),49是7的( )倍
    3、

    的个数是 的( )倍,列式 :
    4、


    是 的 ( )倍,列式:
    5、


    是 的( )倍,列式:
    教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什么呢?请看屏幕: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1页例2,看图看文字,思考:
    1.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 )是( )的几倍,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用( )法计算。
    3.单位名称用不用带?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已知条件是擦桌椅的人数有12人,扫地的有4人,要求的问题是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什么?
    生回答: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是4的几倍
    追问:也就是求什么?
    生回答: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
    追问:用什么法计算?。
    生回答:是用除法来做的。
    (3)单位名称用不用带?为什么?
    生回答:不用,因为倍字不是单位名称。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鞋子的价钱是32元,帽子的价钱是8元,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几倍?
    2.桃子有8个,香蕉有4个。桃子的个数是香蕉的几倍?
    3.苹果有9个,梨有3个。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4. 圆片有2个,三角形有16个。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带单位倍。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倍不是单位名称。
    (二)拓展延伸
    口答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爷爷今年63岁,小明今年7岁
    (1)爷爷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2)明年爷爷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2、白萝卜有4根,胡萝卜有24根。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几倍?
    3. 姨妈今年42岁,小芳今年7岁,两年前姨妈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
    教后反思:



    课题: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2.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二)”(板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2页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线段图,思考:
    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 )个8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呢?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象棋是军旗的4倍,就是求几个8是多少?
    生回答:就是求4个8是多少。
    (2)那怎样列算式呢?
    生回答:4×8=32(元)
    追问:为什么?
    生回答:因为4个8就是8+8+8+8,也就是4×8.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样的数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2的3倍是(  ); 20是4的(  )倍。
    ( )的3倍是18; 3的(  )倍是12。
    9的3倍是(  ); 9是(   )的3倍。
    2、5×6=(  ),表示(  )个(  )相加是(  ); 还表示( )的(  )倍是( )3、4的6倍是( )个( ),算式:
    4、5个3可以说成(  )的(  )倍;
    7的3倍可以说成(  )个(  )。
    5、画△是○的3倍,△有(    )个。
    第一行:○○○○
    第二行:
    6、做一套校服用3米布,有27米布,能做(   )套校服?
    7、一个厂房有两排机器,一排8台,另一排9台,一共有(   )台机器?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求7的3倍是多少,也就是求3个7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样的数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拓展延伸
    苹果有8个,桃子比苹果的5倍多3个。桃子有多少个?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踢毽子比赛。王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
    (1)李芳踢的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2)刘梅踢的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2、饲养组养了72只母鸡,9只公鸡。
    (1)鸭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养鸭多少只?
    (2)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多少倍?
    3、跳绳的同学有4人,踢足球的人数是跳绳的6倍,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目标:
    1.熟练地口算和估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3.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正确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
    课题: 口算乘法
    学习目标:
    1.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培养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板书课题
    同学们,3个20是多少?你会计算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培养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57页例1、例2,重点看小棒图和两个小朋友的计算方法。想一想:
    1.20×3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小男孩是怎样计算的?哪种方法更简便?
    2.200×3=( )你是怎样计算的?
    3.12×3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还可可以怎样算?
    4.12×4=( )你是怎样计算的?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
    检测题。)

    (一)白板出示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20×3小女孩是怎样口算的?
    生回答:小女孩是用加法来做的,20+20+20=60。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
    生回答:因为20乘3表示的就是3个20,所以可以用加法。
    追问:那小男孩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答:小男孩是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追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生回答:小男孩的方法更简便,因为可以直接背乘法口诀来做。
    (2)200×3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答:我是用200+200+200=600
    追问:还可以怎样算?
    生回答:把 200看成2个百,乘3得到的是6个百,也就是600。
    追问: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生回答:还可以先算2×3,然后再在6的后面添上0。
    追问:2000×3=( ),怎样计算更方便呢?
    生回答;可以先算2×3,然后再在6的后面添上0。
    追问:那添0的时候该怎么添0呢?
    生回答: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12×3小女孩是怎样的计算的?
    生回答:把12拆乘10和2,分别乘以3,然后把他们乘得的积再加起来。
    追问:那还可以怎样算?
    生回答:还可以先算2×3=6,写在个位上;再算1×3=3,写在十位上。
    (4)12×4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答:我是先算2×4=8,写在个位上;再算1×4=4,写在十位上。
    过渡:我们今天所学的口算乘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来做题。
    小结:①先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求出积,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先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得到的两个相加。或用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和一位数相乘,积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2、 20×4= 6×9= 5×8=
    200×4= 60×9= 50×8=
    2000×4= 600×9= 500×8=
    3、 13×2= 31×3= 11×4=
    42×2= 23×3= 12×4=
    33×2= 21×3= 45×1=
    4、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需要多少钱?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第2行第3小题 4×500
    (2)第4行第3小题 6×500
    (3)第6行第3小题 2×500
    这三道题生可能会少写一个0.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①先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求出积,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先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得到的两个相加。或用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和一位数相乘,积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二)拓展延伸
    20×3= 40×5= 60×7= 90×8=
    500×6= 200×6= 800×7= 600×6=
    乘数
    90
    31
    700
    44
    60
    13
    乘数
    8
    2
    5
    2
    6
    3







    11×2= 21×3= 32×2= 14×2=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填表。
    张宏每个月节省20元零花钱,请填写下表。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6个月
    钱数/元





    3、超市运来8箱苹果,每箱80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4、一筒羽毛球有12只。
    (1)4筒一共多少只?
    (2)一只羽毛球3元,一筒共多少元?
    教后反思:




    课题: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知道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20×3会口算了,那12×3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知道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0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下面方框里的笔算过程。思考:
    1.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2.笔算时,先从什么位乘起?
    第一步用3×()=(),积写在()位上,为什么?
    第二步用3×()=(),积写在()位上,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一)白板出示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生回答:12×3
    追问:那应该怎么算呢?
    生回答: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过渡:口算大家都会,那该怎样笔算呢?
    (2):笔算乘法,先从什么位乘起?
    生回答:从个位乘起
    追问:第一步用3×()=(),积写在()位上,为什么?
    生回答:第一步用3乘2,积写在个位上,因为2表示得是2个一乘3得到是6个一。
    追问:第二步用3×()=(),积写在()位上,为什么?
    生回答:第二步用3乘1,积写在十位上,因为2表示1个十乘3得到的是3个十。
    追问:312×3要怎么计算?
    生回答:第一步用3乘2,积等于6写在个位上;第二步用1乘3,积等于3写在十位上;第三步用3乘3,积等于9写在百位上。
    小结:①笔算乘法从个位乘起。
    ②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得每一位,乘得的积要写在对应的数位上。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笔算下面各题。
    3 2 3 1 2 3
    × 2 × 3 × 2

    3 4 1 2 3 1 2
    × 2 × 4 × 3


    2 1 1 2 2 1 1 3 2
    × 4 × 4 × 3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3 3 3 2 4 3
    × 3 × 3 × 2
    6 9 6 8 4
    乘法算加法。
    (1) 少写一个9。
    (2) 数位顺序乘错。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①笔算乘法从个位乘起。
    ②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得每一位,乘得的积要写在对应的数位上。
    (二)拓展延伸
    1 3 ×3 = 1 1 2 ×2 =
    2 2 ×4 = 1 2 3 ×3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列竖式计算。
    14×2= 33×3=
    21×4= 43×2=
    423×2= 212×3=
    221×4= 132×3=
    教后反思:




    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进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进位的笔算乘法有点难,但同学们只要掌握了进位这个难点,就一定能学好。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笔算过程。思考:
    1.笔算乘法列竖式时要把( )数位对齐,从( )位乘起。
    2.十位上的4是怎样得来的?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笔算乘法列竖式时要把什么数位对齐?从什么位乘起?
    生回答:笔算乘法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2)十位上的4是怎样得来的?
    生回答:十位上是1×3=3,3再加上进位1就是4.
    追问:那如果是相乘满几十了,该怎么办?
    生回答: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追问:哪种写法更简便?
    生回答:第二种写法更简便
    过渡:那我们以后做题时就要用简便写法。
    (3)284×2要怎么计算?
    生回答:第一步用2与个位上的4相乘得8,8写在个位上;第二步用2与十位上的8相乘得16,在十位上写6,并向百位进1;用2与百位上的2相乘得4,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得5,写在百位上。
    小结: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进几就一定要加几。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 7 5 1
    × 2 × 5

    5 1 2 4 2 1
    × 4 × 3

    2.列竖式计算。
    72×4= 93×2=
    611×7= 192×2=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2 7 5 1 5 1 2
    × 2 × 5 × 4
    4 4 5 5 2 4 8
    (1)进位1没加。
    (2)乘的顺序错。
    (3)少写一个0。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进几就一定要加几。
    (二)拓展延伸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 8 2 3
    × 3 × 4
    4 4 8 1 2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列竖式计算。
    41×8= 53×3=
    61×6= 14×5=
    321×4= 911×6=
    318×3= 284×2=
    教学反思:





    课题: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及迁移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及迁移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2页例3,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方框里的笔算过程。思考:
    (1)24×9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1,百位上的2是怎么得来的?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一)白板出示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24×9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1?
    生回答:十位上是2×9+3=21,在十位写1向百位进2。
    追问:百位上的2是怎么得来的?
    生回答:百位上的2是十位的进位。
    过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已经掌握了,那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怎么计算呢?
    (2)179×4的积个位上为什么是 1?
    生回答:十位上是4×9+3=31,在十位写1向百位进3.
    追问:那百位上是多少?
    生回答:百位上是1×4+3=7。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生回答:①从个位乘起
    ②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进几就要加几。
    小结:①相同位数对齐。
    ②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③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进几就要加几。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列竖式计算。
    48×7= 92×8=
    27×9= 72×4=
    137×6= 179×4=
    223×4= 185×7=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4 8 9 2 1 3 7
    × 7 × 8 × 6
    3 3 6 7 3 6 8 2 2
    第2个进位数没加。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①相同位数对齐。
    ②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③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进几就要加几。
    (二)拓展延伸
    列竖式计算
    52×4 = 76×4=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身长5厘米的蚱蜢,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它身长的75倍。蚱蜢一次能跳多远?
    2.每个学生发6本练习本。三(1)班有32名学生,一共要发多少本练习本?
    3.一台电风扇78元,买7台电风扇,一共多少钱?
    4、小红骑车上学,每天要骑7分钟,她平均每分钟骑185米。小红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少米?(***)
    教后反思:





    课题:0的乘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熟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并会正确计算。
    2.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0+5会计算,那0×5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0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熟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并会正确计算。
    2. 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6页例4,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思考:
    7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7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
    生回答:盘子里没有桃子,因为0×7表示7个0相加还是0。
    追问:那0×3 0×3 0×5呢?
    生回答:都是0.
    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0×2= 5×0= 0×6= 0×8=
    2×0= 5+0= 6×0= 0+8=
    2、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0=0 0○4=4 10○0=0 0○0=0
    5○0=0 0○6=6 7○7=0 0○9=0
    3、笔算下面各题。
    207×4= 420×6=
    708×3= 370×5=
    607×5= 130×9=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0×5= 5 0×3=0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拓展延伸
    0+0+0的结果与( )相同。
    A、0×3 B、0+3 C、0+4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笔算下面各题。
    309×4= 380×5=
    502×3= 270×3=
    2、一头牛重505千克,大象的体重是牛的8倍。大象重多少千克?
    3.王叔叔平均1小时能检测230 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共能检测多少个零件?(***)
    教后反思:





    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会准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123×3你会算了,那604乘8和280×3,你会计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理解、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会准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7页的例5、例6,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下面的笔算过程。
    看例5思考:
    1.604×8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2.因数中间有0,积中间一定有0吗?为什么?
    看例6思考:
    1.笔算280×3时,你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2.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对吗?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笔算604×8时,积的十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生回答:积的十位上写3,因为个位相乘满三十向十位进3,十位上是0×8+3=3,所以十位上写3。
    (2)因数中间有0,积中间一定有0吗?为什么?
    生回答:(×) 举例子:如例题,笔算过程中十位上0×8+3=3,积中间没有0。
    追问:观察302×4和502×6,,你能快速判断积中间是否有0吗?为什么?
    生回答:302×4积中间有0,502×6积中间没有0,因为前面这个十位0×4=0,不加进位还是0,后面的算式十位上0×6+1=1,不是0。
    追问:因数中间没有0,积中间就没有0。对吗?为什么?
    生回答:(×)举例子:641×5=3205
    (3)笔算280×3时,你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生回答:我喜欢第二种写法,因为它可以省略0乘3这一步。
    (4)简便竖式中的3应该和280的什么位对齐? 为什么?
    生回答:3应该和十位上的8对齐,把280看成28个十来笔算,最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追问: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对吗?为什么?
    生回答:(×)举例子:250×4=1000。
    小结:
    ①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与没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即使因数中间是0也要乘,不要漏乘。
    ②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一般采用简便竖式,把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数一数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几个0,和积的末尾有没有0或者有几个0没有关系。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把乘得的积写在空格里。
    ×
    207
    106
    205
    408
    396
    657
    4









    2.列竖式计算。
    420×6= 370×5= 130×9= 260×7=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 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学生可能乘错,强调从个位乘起,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一位数×0=0,如果没有进位的数,这一位的积就是0,如果有进位的就加上进位,进几,这一位就是几。
    2. 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学生可能会忘记把0添上去,或者把0的个数添错。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进几一定要加几。
    2.把一位数和多位数0前面的数对齐,最后不要忘记把0落下来。
    (二)拓展延伸
    下面的计算对吗?请将错的更正过来。
    2 0 8 1 2 0
    × 4 × 3
    8 0 3 2 3 3
    ( ) (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笔算下面各题。
    309×4= 101×7=
    502×3= 703×3=
    304×8= 909×6=
    406×6= 504×2=
    教后反思: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估算。
    2.能够正确运用乘法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选取恰当的的策略进行乘法的估算。
    学习过程:
    一、 板书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些时候不需要准确计算,大概估计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估算。
    2.能够正确运用乘法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选取恰当的的策略进行乘法的估算。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70页例7中黄色部分的内容,重点看红色方框中小女孩的估算方法,思考:
    (1)第一个小女孩是怎样计算的?第二个小男孩是怎样计算的?
    (2)92人参观,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呢?你是怎样想的?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第一个小女孩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答:第一个小女孩直接用29×8计算的
    追问:那小男孩是怎样计算的?
    生回答:小男孩是用估算的方法来做的,把29估成30,因为30×8=240,所以29×8一定小于240.
    (2)92人参观,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回答:不够,因为90×8=720,92>90,所以92×8>720,800元就够了,因为100×8=800,92小于100。所以92×8<800.
    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三位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估算出积的近似值。
    2.书面检测
    过渡: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估算:
    76×9≈ 106×5≈ 503×7≈
    432×2≈ 305×8≈ 123×3≈
    246×4≈ 490×4≈ 129×3≈
    2.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估算的原则,估错数字。如:72估成80.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三位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另一个因数相乘,估算出积的近似值。
    (二)拓展延伸
    59×7≈ 467×3≈
    211×5≈ 78×6≈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科技园的门票是每人8元,三年级有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
    2、向东小学417名学生乘车参观博物馆,每辆车限乘49人。8辆车够吗?
    3、一袋大米58千克,8袋大约有多少千克?
    4、一篇文章500字,丁叔叔平均每分钟录入78个字,6分钟能录完吗?(***)
    教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一)
    学习目标:
    1.能通过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能通过画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1页例8,看图看文字,思考:
    1.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怎样列式?
    2.18元买3个碗,30元能买几个同样的碗?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求买8个碗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过渡:怎样计算呢?
    生回答:先用18÷3=6求出一个碗的价钱,再用6×8=48求出8个碗的价钱。
    (2)18元买3个碗,30元能买几个同样的碗?
    生回答:先用18÷3求出一个碗的价钱,再用30÷6求出买了几个碗。
    小结: 先求出一份数,再求几份是多少。
    总数÷份数=每份 每份×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汪老师和李老师到文具店买签字笔,一盒8支,售价72元。王老师买了5支,需要多少钱?
    2、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3、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种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种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24×3=72(页) 72×7=504毫米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先求出一份数,再求几份是多少。
    总数÷份数=每份 每份×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二)拓展延伸
    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 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同学们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
    (1)照这样计算,6名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2)教室共有36块玻璃,一共需要几名同学?
    2、8箱蜜蜂可以酿48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4箱蜜蜂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3、豆腐坊用5千克黄豆做出2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用75千克黄豆可以做出多少千克豆腐?(***)
    教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二)
    学习目标:
    1.能通过画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解决归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二)”(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能通过画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2页例9,看图看文字,思考:
    1.要求用这些钱可以买几个碗,必须要先算什么?
    2.怎样列式?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要求用这些钱可以买几个碗,必须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要先算出来妈妈一共带了多少钱。
    (2)怎样算呢?
    生回答: 6×6=36(元)
    (3)第二步再算什么?应该怎样列式?
    生回答:第二步再算9元一个碗能买几个。36➗9=4(个)
    追问:为什么要用36去除呢?
    生回答:因为6个碗的总价钱和9元一个碗的总价钱是一样的。
    小结:求出实际的总数,再按照新的要求平均分。
    总数÷份数=每份 每份×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8个,需要三天加工完。如果他每天加工6个,需要几天加工完?
    2、工人师傅准备给动车做电焊,每组6人,可以分成6组。如果每组9人,可以分成几组?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
    (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如果他3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6÷3=2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求出实际的总数,再按照新的要求平均分。
    总数÷份数=每份 每份×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二)拓展延伸
    学校买三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钱?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6分=( )秒 9千米-4千米=( )米
    3时15分=( )分 2吨-5千克=( )千克
    2、把3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度是18毫米。如果把30本这样的书摞起来,高度是多少毫米?
    3、一批电脑捐给希望小学。如果每班3台,正好可以分给15个班,如果每班5台,可以分给几个班?
    4、小林用小棒摆了8个三角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多少个?(***)
    教后反思: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感知四边形,了解四边行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同过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根据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题:认识四边形
    学习目标:
    1. 理解、熟记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准确地判断图形的名称。
    2. 体验集合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四边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熟记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准确地判断图形的名称。
    2.体验集合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79页例1和80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完成例题的要求。思考:
    1.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生回答: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必须是一个封闭图形。
    追问:谁能在教室里找到四边形?
    生回答:玻璃 黑板 窗户 长方形 正方形等等。
    追问:根据四边形的特点,观察例题中的图形是不是四边形,为什么?
    生依次讨论例题中的图形。
    追问:判断:有四条边的就是四边形。 ( )
    生回答:(×)
    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还有4个角,是个封闭图形。
    过渡: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四边形,那它们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四边形,能不能说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呢?
    生回答:不能,因为四边形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其他图形。
    追问:判断:四条边都相等的是正方形。 ( )
    生回答:(×)
    四条边都相等的还有菱形。
    小结: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还有4个角。
    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 )
    (2)四边形有4个直角。 ( )
    2、
    (3)四边形对边相等。 ( )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范围缩小。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不是长方形,一定就是正方形。(√ )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符合四边形特征的封闭图形都是四边形。
    2.四边形包含长方形和正方形,四边形的范围广。
    (二)拓展延伸
    有四条边的就是四边形。( )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填空。
    (1)四边形有( )条( )的边,有( )个角。
    (2)数学书的封面是( )边形。
    (3)长方形的对边( ),4个角都是( )角。
    (4)正方形的4条边( ),4个角都是( )角。
    2.判断。
    (1)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
    (2)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
    (3)四条边都相等的就是正方形。( )
    3.








    4、填序号。(***)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学反思:





    课题:周长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并会利用周长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周长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比较一个图形的长短时,需要用到它的周长,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周长”(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并会利用周长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周长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3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并动手描出每个物体和图形最外围的一圈。思考:
    1.什么是一个图形的周长?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为什么?
    3.怎样知道这些物体和图形的周长呢?
    你的方法是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什么是一个图形的周长?
    生回答: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追问:谁能来动手指一指哪里是数学书的周长呢?
    生边动手画出数学书的周长边口述: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过渡: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举例: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钟表一周的长度就是钟表的周长,等等其他例子。

    追问: 和 有没有周长?为什么?
    生回答:第1个图形有周长,第2个图形没有周长,因为第2个图形没有封口,不是封闭图形。
    追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有周长的关键是什么?
    生回答: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封闭图形,是封闭图形就有周长,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周长,因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过渡: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
    (2)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回答:能直接用尺子测量的就测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然后把他们加起来求出周长;不能测量出长度的不规则图形可以用绕绳法,先用绳子绕着图形比出他们的周长,然后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结:
    ①周长指的是封闭图形最外边一周的长度,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②计算周长时,要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都加起来。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5分米
    2.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10分米

    7分米 三角形的周长:

    4米
    3米 3米

    4米 长方形的周长:
    3.下图是公园的示意图,王奶奶绕着公园走一圈是多少米?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学生对封闭图形概念有所不明白,描周长时描错。
    2.计算周长时,没有把所有的边的长度都加起来,计算出错。
    3.第2题只写算式,没有加单位。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封闭就是首尾相连的意思,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二) 拓展延伸
    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6米 9分米
    5米 5米 5分米 5分米
    6米 3分米
    周长: 周长:





    2.观察每组图形中,图形①和图形②的周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的周长 ○ ②的周长

    ① ②





    ①的周长 ○ ②的周长
    (3)






    8米
    ①的周长 ○ ②的周长
    3.如图,花圃的每条边都相等,小红绕花圃走了一圈,她走了多少米?
    教学反思: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学习目标:
    1. 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85页例4,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第一个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第二个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2.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3.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

    (4分钟后,比谁会正确会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第一个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第一个小女孩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加起来算出的周长
    追问:第二个小女孩的方法是什么?
    生回答:第二个小女孩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是先算出了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的和,再乘以2;求正方形的周长时是直接用一条边的长度去乘以4了。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生回答:因为长方形有2条长边和2条宽边,而正方形的4条边都是相等的。
    (2)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回答:第二种。因为它更简便,不容易出错。
    (3)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
    生回答: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小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


    5




    7厘米
    4厘米
    5厘米




    2.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块正方形桌布(如右图),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1.忘带单位。
    2.计算错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 判断图形定公式。
    2、 再把文字变数字。
    (二)拓展延伸
    ①一个正方形的餐桌,边长是2米,要在它的四周围镶铝合金条,需要铝合金条多少米?
    ②一个长方形的菜地,长4米,宽2米,要在它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1.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 ,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4.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位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熟练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86页的例5,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怎样拼周长最短?只有这三种拼法吗??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拼图形,周长才能最短。
    (2)怎样拼周长最短?
    生回答:拼成正方形周长最短。
    追问:只有这3种拼法吗?还可以怎样拼?
    生回答:不是,还可以竖着拼。
    小结:不管怎样拼,当小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时,拼成大正方形周长最短;拼不成正方形时,拼的图形越像正方形,周长就越短。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我会填。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 )。
    (2)长方形的对边( ),四个角都是( )角。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量出它的( )和( )。
    (3)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个角都是( )角。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量出它的(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比谁能得100分!
    作业:第87页第4、6题。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4.解决有关分数的基本问题。
    课题: 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发展数感。
    2.理解、掌握几分之一的含义,并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你知道该怎样表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 认识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发展数感。
    2.理解、掌握几分之一的含义,并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90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
    填空,思考:
    1. 中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各部分表示什么含义?
    3.分数怎样写?怎样读?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中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生回答: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1表示取了其中的1份。 就表示取走了它的一半。
    过渡:认识了分数,那分数是怎样组成的呢?
    (2)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
    生回答:分数由分子 分母 分数线三部分组成。
    追问:各部分表示什么含义?
    生回答: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问:把一个苹果分成3份,1份用分数表示,对吗?
    生回答:不对,只有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

    过渡:知道了分数的组成和每部分的含义,该怎样读写分数呢?
    (3)分数怎样写?怎样读?
    生回答: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写数时先写分母,再写分数线,最后写分子。写作是数字,读作是汉字。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没有平均分就不叫分数。
    2.书面检测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用分数表示出下面阴影部分,并写出读作。
    读作:



    2、

    3、填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 )分之( ),写作:( )。
    (2)8个同学平均分一个蛋糕,每个同学分得这个蛋糕的( ),读作:(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判断题学生容易忽视”平均分”这个条件。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没有平均分就不叫分数。
    (二)拓展延伸
    13 读作: 七分之一 写作:
    六、当堂检测(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在图中涂出对应的分数。
    2.填空。
    (1) 每段是这条线段的( ),读作( )。
    (2)妈妈买了5包酸奶,我喝了1包,我喝了全部酸奶的( ),读作:( )。
    3.判断。
    (1)把一张纸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 )
    (2)九分之一写作: 。 ( )
    (3)读作:1分之3。 ( )
    (4)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 )

    教学反思:







    课题: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几分之一比大小的方法,并会正确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借助直观图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几分之一该怎样比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几分之一比大小的方法,并会正确的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借助直观图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91页例2和例3,边看图
    边填空,思考:
    1. 、 、 分别表示什么?

    2.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 、 、 分别表示什么?

    生回答: 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取走其中的一份。

    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取走其中的一份。

    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六份取走其中的一份。
    过渡:怎样比出它们的大小呢?
    (2)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我发现它们的分子都是1,而且分母越大,分子越小
    小结:
    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2.在 ○ 里填上“>”“<”或“=”。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 学生误认为分母大分数值就大。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二)拓展延伸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判断。

    ①因为9>4,所以 。 ( )

    ②一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和一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是相等的。( )
    ③两杯相同的饮料,小明喝了它的,小兰喝了它的 ,小明剩下的多。 ( )
    2.在 ○ 里填上“>”“<”或“=”。







    3.把下面的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台阶上填入。

    ( )
    ( )
    ( )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学习目标:
    1.认识几分之几,并会读会写几分之几。
    2.加深对分子分母的认识。
    3.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妈妈吃了其中的两块,妈妈吃了多少你会表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认识.几分之几,并会读会写几分之几。
    2.加深对分子分母的认识。
    3.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第92页例4,例5,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看例4思考:
    1.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它的,2份是它,3份是它的,取几份就是四分之( )。
    看例5思考:
    1.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3份是,7份是。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解决问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这样 的2份是它的,3份是它的,取这样的几份就是四分之( )。
    生回答: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2份是它的,3份是它的,这样的几份就是四分之几,
    提问2.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3份是,7份是
    生回答: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3份是,7份是。
    小结:
    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2.书面检测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读作:
    3.填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8块,其中的3块是这个苹果的( )分之( ),写作:( )。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小红吃了两份,小红吃了这个蛋糕的( ),读作:( )。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注意分母是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是所取的份数。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二)拓展延伸
    填一填。
    (1) 读作( ),他的分子是( ),分母是( )。

    (2)下边的圆被平均分成了( )份,涂颜色的有( )份,正好是。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涂一涂。
    2.

    3.填空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6块,其中的4块是这个西瓜的( )分之( ),写作:( )。
    (2)50个同学平均分一个蛋糕,8个同学分得这个蛋糕的( ),读作:( )。
    (3)妈妈买了10包酸奶,我喝了2包,我喝了全部酸奶的( ),读作:( )。
    教学反思:





    课题: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几分之几比大小的方法,并会正确的比大小。
    2.借助直观模型,经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认识了几分之几,那么该怎么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几分之几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几分之几比大小的方法,并会正确的比大小。
    2.借助直观模型,经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第93页的例6,看图看文字并根据对应的分数将第二组图形涂色。思考:
    当分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当分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生回答:当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追问:为什么呢?
    生回答:分母相同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一样多,份数一样多时拿走的越多就越大。
    师问:1和如何比大小呢?
    生回答:把1换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比大小。
    小结:
    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3.在()里填上“>”、“<”或“=”。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比大小对于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容易出错。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二)拓展延伸
    比较大小。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2..
    1.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3.在()里填上“>”、“<”或“=”。

    教学反思:






    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2.能够运用所学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整数会计算了,分数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能够运用所学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96页—97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 表示( )个, 表示( )个,相加之后得到( )个,也就是
    2.表示( )个,表示( )个,相减之后得到( )个,也就是
    3.1-中1应看成( )个,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 表示几个? 表示几个?相加之后得到几个?就是几分之几?
    生回答: 表示2个, 表示1个,相加之后得到3个,就是.
    (2)表示几个?表示几个?相减之后得到几个?也就是几分之几?
    生回答:表示5个,表示2个,相减之后得到3个,也就是.
    (3)1-中1应看成几个几分之几?为什么?
    生回答:1应当看成4个,因为一个圆片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追问:那1到底应该看成几分之几,主要看什么呢?
    生回答:看减数的分母是几,就换成几分之几。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1表示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0除外)。
    2.书面检测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 学生没有把化成1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1表示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拓展延伸
    一块饼干小明吃了 ,小红吃了 ,他们一共吃了这块饼干的多少?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习目标:
    1.会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能用分数表示。
    2.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 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会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能用分数表示。
    2.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0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把几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把几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
    生回答: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两份就是四分之二,三份就是四分之三,几份就是四分之几。
    小结:
    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2.书面检测
    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


    圈出小棒的。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涂成了1个,学生不明白一份是3个。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二)拓展延伸
    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圆的( ),2份是它的( );如果将它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 ),3份是它的( ),几份是它的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教后反思:






    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2.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把15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取走其中的两份,你知道取了多少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理解、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2.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1页例2,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 其中是女生,是男生”是什么意思?

    2.怎样求女生、男生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 “ 其中是女生,是男生”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女生占了总数的一份,男生占了总数的两份
    提问2:怎样求女生、男生的人数各是多少?
    生回答:先用除法求一份,再用乘法求几份。
    追问: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女生:12÷3=4(人) 4×1=4(人)
    男生:12÷3=4(人) 4×2=8(人)
    小结: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除分母求一份,再乘分子求几份。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1.学校买了42根跳绳。分给三年级,三年级分了多少根?
    2.养殖场养了27只鸡。其中是母鸡,母鸡有多少只?
    3.妈妈拿了35元买水果。花了的钱买苹果,买苹果花了多少钱?
    4. 11月份有30天,其中是晴天,晴天是多少天?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总数÷分母×分子,同学们可能会忘记乘分子。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除分母求一份,再乘分子求几份。
    (二)拓展延伸
    有12名同学,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1.一对小棒有18根。拿出这堆小棒的,拿出了多少根?
    2.学校饲养组养了15只兔子。其中是黑兔,黑兔有多少只?
    3.图书角有45本图书。其中是故事书,故事书有多少本?
    4、五(1)班有48名学生,其中是男生。男生有多少名?
    教学反思:







    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借助示意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过用统计表来统计数据,为了避免重复,有没有更简单的统计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集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借助示意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
    三、自学指导
    (一)白板出示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04页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思考:
    1.观察统计表,跳绳小组和踢毽小组分别有几人?
    2.跳绳小组和踢毽小组一共有几人?怎样计算?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二)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先学包括“看一看”“做一做”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 边专心看课本(概念、例题),边在例题旁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弄懂“为什么”、熟记新知识,力争“看一看”后能正确回答问题,做对检测题,教师巡视。
    (二)做一做
    1.提问
    (1)观察统计表,跳绳小组和踢毽小组分别有几人?
    生回答:跳绳小组有9人,踢毽小组有8人。
    (2)跳绳小组和踢毽小组一共有几人?
    生回答:14人。
    追问: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9+8-3
    追问: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回答:因为那三个人是两项比赛都参加了,只能加一次。
    小结:两部分的和减去重复的等于一共的。
    2.书面检测
    过渡:刚才大家口答得不错,下面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

    五、后教
    (一)议一议
    1.交换练习纸。书面检测一结束,同桌交换练习纸。
    2.公布答案。
    3.评定对错。对照公布的答案,同桌相互同步逐题判定,打出对(√)、错(×)符号,比谁全对。
    4.表扬全对同学。教师问“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统计、公布全对的人数,并且不点名地表扬他们。
    5.讨论纠错。
    (1)如全班只有几名学生未全对,则收齐未全对的自学检测练习纸,分类后,白板一类一类地出示错题(同时出示同一题的几种错)。
    a.让做错的学生说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如说得不对,则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指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c.如大家都说不对,教师必须下功夫讲透、拓展,触类旁通,确保这类错误不再有,决不能教师该讲不讲,或者一略而过,而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2)如全班多数学生未全对(尤其单元复习综合练习时),则不收未全对的学生练习纸,改为:
    a.同桌讨论:哪道题的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b.教师逐项提问:哪一项(或哪一题)错了还不懂的请举手(如学生都不举手,这一项(这一题)就不讨论);
    c.让做对的同学上讲台,对有人还不懂的那道题,讲出哪一步错、为什么错;
    d.如果对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的错误,教师只给肯定,不必重复讲;
    e.如果所有学生都说不对的或说不全的,教师就一定要讲,而且一定要讲透,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能真正解决疑难问题,既能理解,真正懂得“为什么”,又能灵活运用。
    估错:
    第1题 学生对有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不知道。
    结合做错的题适时小结:
    两部分的和减去重复的等于一共的。
    六、当堂训练(练一练)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09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共15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共44页。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