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案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3. 通过“按照等级对生物进行归类”的活动,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认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准备大开张白纸若干,供分组活动粘贴图片;打印并剪裁13种动物的图片(灰狼、郊狼、狐、虎、牛、猴、兔、白头海雕、蜥蜴、蛙、鱼、蚯蚓、蜜蜂),每个学生小组1套,每套含6份;布置活动准备,携带胶棒。
师:回顾上节课内容“观察与思考”尝试对10种动物进行分类。
师:提问:1.容易分类吗?为什么不好区分?2.动物界是由150多万种动物组成的,如何区分?为此科学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分类体系,“界”是很大的一个分类单位,“种”是很小的分类单位。
生:回忆、观察、思考、尝试回答。
(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创设新情境。)
师:蜜蜂是一种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又是昆虫,小小的蜜蜂有这么多的名称,会不会造成混乱呢?为什么?给出科学的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以中华蜜蜂为例,介绍生物分类单位,并结合已学动物类群名称,从生物分类学角度对这些类群名称进行梳理,将其归于不同分类等级。
生:回忆、归纳、思考、回答
(以中华蜜蜂为例,讲解分类单位。以生物分类体系为框架,对已学的动物类群名称进行梳理。)
师:“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为什么?以“马”“牛”“驴”“骡子”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能否产生可育的后代,讲解物种的概念,说明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生:倾听、思考、分析、尝试回答。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以学生熟悉的生物为事例,利于学生理解“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区分 “物种”和“品种”。)
师:以灰狼为例,将其定位在分类体系中。进一步将给定的动物,按照与灰狼的相似程度,分门别类地归于不同等级。1. 图片:郊狼、狐、虎、牛、猴、兔、白头海雕、蜥蜴、蛙、鱼、蚯蚓、蜜蜂。2. 活动:4人为一组,将动物图片贴在白纸上相应的等级位置。挑选一组学生在黑板上排列图片,并说明理由。
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讨论、展示与表达。
(学生动手,依据动物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尝试按照等级进行归类。)
师:提问:1.哪个等级的生物种类最多?2.哪个等级共同特征最多?3.哪个等级亲缘关系最近?
生:思考、回答、倾听。
师:通过生物分类体系,我们可以将每种生物都定位到相应的分类等级。这不仅使得一种生物与其他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目了然,而且为研究整个动物界的进化关系提供依据。
(总结内容要点,点明生物分类的意义。)
第二节 从种到界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本节课《从种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中的一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尝次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分类知识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课文以大量的图片展示为主,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体会或概括出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比较各种动物形态结构之间的差异,体验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分类的意义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分配,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