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3导学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6212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3导学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6212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3导学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6212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与探究案,当堂检测案,拓展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预习与探究案】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验证方法
测交法,即让 杂交。
2.遗传图解(请画出遗传图解)
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的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 。
4.实验结论: 。
5.测交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 。
(2)测定F1的 。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根本目的)。
【探究一】
1.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以下遗传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在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其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
(五)、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
1.分离定律
(1)描述对象: 生殖生物。
(2)发生时间:在形成 。
(3)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在形成配子时,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假说—演绎法
一般程序:发现问题→ → → →
【探究二】
1.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2.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F1× ⇒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 ⇒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2)自交法:F1eq \(――→,\s\up7(⊗))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F1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3)花粉鉴定法(以水稻花粉为例)
①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 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结果: 花粉呈蓝黑色, 花粉呈橙红色,遵循分离定律。
【当堂检测案】
一、判断正误
( ) (1)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测交所得后代种类反向推知的
( ) (3)可通过测交实验确定性状的显隐性
( ) (4)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数量
( ) (5)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 ) (6)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 ) (7)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 (8)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 ) (9)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二、选择题
( )1. 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提出问题
B.孟德尔提出的唯一假说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C.孟德尔采用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是否正确
D.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的过程是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拓展应用】 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分离定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型和逆推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概率(正推型)。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型)。
方法一: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 来表示
方法二: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
方法三: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②若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或AA×aa。
④若子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aa),即aa×aa→aa。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导学案03答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验证方法
测交法,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遗传图解
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的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
4.实验结论:孟德尔的假说是正确的。
5.测交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根本目的)。
【探究一】
1.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以下遗传问题:
(1)已知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
提示 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提示 让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后代全为高茎豌豆,则该豌豆是纯合子,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在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其遗传因子组成是纯合还是杂合?
提示 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则该白毛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杂合,若子代全为白毛羊,则该白毛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纯合。
温馨提示 (1)对于植物来说,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法。(2)测交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待测对象若为雄性动物,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产生更多的后代,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三、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
1.分离定律
(1)描述对象:有性生殖生物。
(2)发生时间:在形成配子时。
(3)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假说—演绎法
一般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易错警示 (1)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2)“演绎≠测交实验”:“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设计测交实验,预测测交结果,后者则是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3)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原因如下:
①F2中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若子代数目较少,则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致死现象可能会导致性状分离比发生变化,如隐性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
【探究二】
1.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2.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F1×隐性纯合子⇒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1∶1⇒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2)自交法:F1eq \(――→,\s\up7(⊗))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F1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3)花粉鉴定法(以水稻花粉为例)
①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的糯性水稻杂交,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
②结果: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遵循分离定律。
【当堂检测案】
一、判断正误
(1)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测交所得后代种类反向推知的( )
(3)可通过测交实验确定性状的显隐性( )
(4)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数量( )
(5)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
(6)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
(7)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8)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
(9)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二、选择题
1.(2020·大连第二十四中学高一月考)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和自交实验提出问题
B.孟德尔提出的唯一假说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C.孟德尔采用测交实验验证他的假说是否正确
D.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的过程是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答案 B
解析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之一,B项错误。
应用 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分离定律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正推型和逆推型。
eq \x(亲代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比例)eq \(,\s\up7(正推型问题),\s\d5(逆推型问题))eq \x(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比例)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性状表现及其概率(正推型)。
(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逆推型)。
方法一:遗传因子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遗传因子,如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可用A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遗传因子。
方法二: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遗传因子组成中必然都有一个a遗传因子,然后再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做进一步的推断。
方法三: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①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②若子代两种性状的数量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③若子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或AA×aa。
④若子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aa),即aa×aa→aa。
1.生命观念:通过对比分析、图解绘制和举例说明等方式理解和掌握遗传学概念。
2.科学探究:运用假说—演绎法体悟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
亲本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性状表现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 =1∶1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 ∶ =1∶2∶1
显性∶隐性= ∶
Aa×aa
Aa∶aa= ∶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1.生命观念:通过对比分析、图解绘制和举例说明等方式理解和掌握遗传学概念。
2.科学探究:运用假说—演绎法体悟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
亲本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子代性状表现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1∶1
全为显性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AA∶Aa∶aa=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aa=1∶1
显性∶隐性=1∶1
aa×aa
aa
全为隐性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盂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与探究案,当堂检测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预习与探究案,当堂检测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节 伴性遗传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与探究案,课堂检测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