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学案3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076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学案3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076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学案3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5076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1.分析实例,认识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因及主要区位因素。(综合思维) 2.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区域认知) |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目的
2.影响因素
(1)人文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2)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
3.原则
4.发展特点: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变化,促使交通运输布局变化
2.区域内交通运输需求的差异,促使交通运输布局不同
(1)城市的交通运输需求大,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的节点。
(2)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促使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便应运而生。
3.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落后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稀疏,质量较低。
(2)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密集,质量较高。
2.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减弱。
(1)交通运输布局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 )
(2)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使交通运输布局趋向完善、优化。
( )
(3)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在区域内均衡分布。 ( )
(4)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更多的关注的是单种运输的速度。
( )
(5)非洲的铁路布局特点 ( )
A.多布局在沿海地区
B.多布局在内陆地区
C.已形成完善铁路网
D.沿海、内陆均匀布局
提示:(1)× 交通运输布局既受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还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影响。
(2)√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使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3)×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区域客货集散中心,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区域主要交通运输线应尽可能连接主要城市。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交通运输需求不仅关注单种运输方式的运速,更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效。
(5)A [非洲铁路布局仍保留了殖民时期的特点,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很少;多从沿海港口向内陆延伸,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铁路网。]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
2019年9月25日16时20分许,7架大型客机依次从跑道起飞,标志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与天安门直线距离为46公里,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新建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建筑140万平方米,可停靠飞机的指廊展开长度超过4 000米,机场规划建设四纵两横6条民用跑道,一期建设三纵一横四条跑道,268个停机位。机场建成了“五纵两横”的交通网络,1小时通达京津冀。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判断大兴国际机场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航空运输速度快,但运价高。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国际性大都市,航空运输需求大,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还会大幅增长。
问题3 (综合思维)分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预留了大面积控制用地,主要是考虑了什么因素?
提示:主要考虑了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
[归纳提升]
1.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
2.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项目 | 水路 | 铁路 | 公路 | 航空 | 管道 | |
运量 | 大→小 |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 ||||
运速 | 最慢 | 较快 | 较慢 | 最快 | ||
运价 | 低→高 | |||||
灵活性 | 差 | 居中 | 最好 | 好 | 最差 | |
连续性 | 最差 | 好 | 居中 | 差 | 最好 | |
成本 | 投资少 | 投资大、占地广 | 居中 | 投资大 | 投资大 | |
(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多、快、好、省
3.交通运输需求及其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看区域自然资源分布及开发状况
(2)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3)看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
(4)看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及其变化
1.读江苏铁路网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江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地价
C.河流流向 D.技术水平
(2)江苏铁路网的建设将( )
A.占用大量耕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害无利
B.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C.加快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区际间的联系
D.不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1)A (2)C [第(1)题,经济因素是影响江苏交通线建设的最主要因素。第(2)题,交通线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际联系,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
2018年12月26日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青银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济南和青岛的济青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的开通,不仅使山东省内一东一西的两大城市间旅客列车最快运行时间从2小时20分,缩短到100分钟左右,还使得济青间达到了“三条铁路并行”的运输规模,济青高铁西起济南东站,东至青岛市红岛站,线路全长307.9公里,共设11座车站,初期最高运行时速300公里,济青高铁在青岛地区的线路处于沿海盐雾环境,对高铁接触网零部件防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题1 (综合思维)近几十年来国家在济青之间的交通运输建设方面投入了巨资,不断提升两城市之间的快速通达能力,原因是什么?
提示:两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需要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且沿线地区经济发达,有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实现快速交通。
问题2 (综合思维)济青高铁建设过程需要有效应对青岛地区沿海的盐雾环境,说明了什么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提示:在交通建设中,科学技术是保证。
问题3 (综合思维)济青高铁建设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提示: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加强济南与青岛两大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等。
[归纳提升]
1.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因资金紧张,交通线和场站的建设相对落后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交通运输布局更加灵活 | ①交通线和站点建设涉及气象、水文、地质、工程、材料、机械等技术领域以及施工水平;②交通运输的电气化、快速化、专业化,对各项技术要求更高;③只有区域经济水平提升,才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提高 |
2.影响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限制因素)
长期以来,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现在的影响已经减弱,但仍是基础因素。
区位因素 | 影响分析 | |
地形 | 平原 |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市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的总长度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向斜、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来设计 |
(2)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区位因素 | 影响分析 |
经济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铁路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其通过城市时多从城市边缘通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社会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
(3)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3.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 港口 | 车站 | 航空港 |
自然因素 | ①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②平原地形对港口设备、建筑和城市平面布置有利,河流入海口处港口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
经济社会技术因素 | 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②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
区位选择 | ①河港: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②海港: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外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 ①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②云、雾和暴雨较少;③风速较小;④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⑤距城市较远的地方 |
2.2017年1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停靠在武汉动车段检修完毕的高铁列车蓄势待发。几十列高铁整装待发,车尾的红色大灯射破黑夜,超级震撼科幻!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据此回答(1)~(2)题。
(1)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郊区,其主要原因是( )
A.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加快高铁站核心区域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D.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
(2)下列关于高铁和航空运输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航空运输因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优势明显
B.航空运输因价格高,长距离受高铁影响较大
C.高铁因运量小,在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D.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航空运输大
(1)B (2)A [第(1)题,特大城市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一是用地不足,二是对市核心区干扰大,负面效应明显。选择城市核心区的边缘,是因为该区域有较大空间,用地相对充足,且离核心区不是太远,便于旅客集散,D项错误;强调的是地价因素,是将高铁站建在郊区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A项错误;在特大城市核心区的边缘,高铁新城交通便利,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大,有助于郊区城市化,B项正确;成为城市的副中心不妥,C项错误。第(2)题,当代社会交通运输在不断地向高速化方向发展,高铁和航空运输都属于快速运输的现代化运输方式,但是高铁和航空运输比较,仍有差异,就速度而言,航空运输比高铁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具有明显优势;就运输价格来说,高铁比航空价格低,优势明显,在中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区域认知——聚焦“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下图为汉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1)~(3)题。
(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大多选择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7~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 )
A.避开雨季 B.避开大风浪期
C.赶回国内抗旱 D.借助风力和洋流
(3)汉景帝四年某日,一批商船经副线到达M,当时船上人看到海上日出,用罗盘定位时发现桅杆影子在甲板投向西北,此时的汉长安城( )
A.城外农田中的农夫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炊烟里飘荡着暮鼓声,城中人身着薄衫匆匆回家
C.夜幕中,城门开启,城外人衣着棉袍纷纷进城
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更夫敲出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1)D (2)B (3)C [第(1)题,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行驶。从徐闻到天竺,主要经过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该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在东北风吹拂下逆时针向西流动,此时前去大部分路程顺风顺水。故选D。第(2)题,6月和7~10月都是西南季风影响季节,同属雨季,也都可以借助风力和洋流回程,A、D排除。国内各地旱期有季节差异,且与回国关系不大,C排除。7~10月是飓风或台风高发期,给海上航行带来威胁,所以避开7~10月是为了避开台风带来的大风浪。故选B。第(3)题,M地位于南半球,日出时影子投向西北,说明日出东南,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汗滴禾下土”“身着薄衫”描述的为夏季;M地与长安城经度相近,但长安城纬度高,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M地日出,而长安城应是在日出前,“暮鼓声”(即晚间报时的鼓声)“三更天”(即北京时间23:00~第二天1:00)不符合描述。C选项符合冬季天明前的描述。]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示意图,考查了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状况及影响因素等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要求,图中显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从我国南部沿海经马六甲海峡越过北印度洋海区到达非洲,航程受到季风、洋流的影响明显,来回行程应尽量选择顺风顺水的航海季节。
题组1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交通运输布局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线路和站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与客货流的地理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限制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交通网络修建的成本远高于环渤海地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土地价格昂贵
B.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C.河网密集、多洼地
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
1.A 2.C [第1题,地形、气候是限制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第2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需架设许多桥梁,建设成本较高。]
题组2 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2019年4月4日,卢森堡至成都中欧班列首趟列车开通。据此回答3~4题。
3.往返于成都—卢森堡的中欧班列所装载的货物最可能有( )
A.葡萄酒、服装 B.纺织品、水产品
C.蔬菜、水果 D.灯具、煤炭
4.成都—卢森堡中欧班列开通的意义在于( )
A.激励我国远洋航运蓬勃发展
B.加快中欧各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
C.加快沿线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
D.加强沿线各国经贸文化交流
3.A 4.D [第3题,中欧班列沿线欧洲地区,尤其是德国的葡萄酒产业世界闻名,而我国的服装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往返于成都—卢森堡的中欧班列装载的货物最可能有葡萄酒和服装。水产品、水果以及蔬菜不宜长距离运输,B、C错误;德国和我国煤炭资源均较丰富,不需要通过中欧班列运输,D错误。故选A。第4题,中欧班列属于陆地运输,与远洋航运无关,A错误;中欧班列的开通可以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D正确;中欧班列为集装箱运输,运输的主要为货物,所以不会促进中欧各地区人力资源的流动,也不会加快沿线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B、C错误。故选D。]
题组3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完成5~6题。
5.早期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
A.通过更多的山村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降低线路坡度
D.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6.现在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C 6.A [第5题,本题考查建造交通线路的影响因素。山区地形崎岖,坡度大,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是为了降低线路坡度。故选C。第6题,本题考查交通线建设的影响因素。现在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之提供了条件。故选A。]
教材P82思考
提示:
1.站点数量多,密度大,距离近。站点距离过密,导致站点之间竞争激烈,影响站点规模;占用土地面积大,增加交通建设成本 ;站点距离过疏,站点之间距离远,不方便居民出行,使高铁铁路客源减少,不利于高速铁路运营。
2.城区边缘地价较低,高铁建设成本较低;距城区较近,方便居民乘坐高铁。
教材P85活动
提示:
1.由材料可知,分别用了7年和4年。
2.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人员和物资流动不断加快,对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交通运输线、站布局只有“适度超前”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
3.说明区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交通运输需求,从而要求交通运输布局要做相应的变化,同时也要求交通运输布局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
地理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案设计,共18页。
2021学年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