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导学案
展开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
- 结合资料,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综合思维)
2.结合实地资料,掌握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3.结合实地案例,分析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补充: 1.交通运输的概念: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优缺点和站点特征
易错点拨:区别“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两个概念。
交通运输方式是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方式,而交通运输工具则是指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路线,也是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高速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运行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增加通过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运输污染,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
专业化:实现装卸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中转环节,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
网络化、多样化:多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并存;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线路的交织。
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 影响分析 | |
地 形 | 平原 |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市发展的关系 |
山地 |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 |
水文 |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的总长度 | |
地质 |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 |
气候 |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 影 响 分 析 |
经济 因素 |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
社会 因素 |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
技术 因素 |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特别提醒】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低、高、大、小”
(1) 成本低——山区地形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
(2)安全性高——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
(3)经济效益大——地方性公路应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或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
(4)生态破坏小——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
交通运输场站的区位因素:(场站是是位于运输线路上的结点,是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各种运输工具的衔接点。)
| 港口 | 汽车站 | 航空港(飞机场) |
自然因素 | 筑港条件:分析所处陆地的地形地势,选择地形平坦开阔处驻港。多通过等高线进行考察。航行条件:分析航道,水面开阔、水深的位置利于航行。多通过等深线进行考察。停泊条件:选择水较深、水面开阔、避风处驻港,一般在天然港湾内部或河道侵蚀岸 |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 受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影响较大 |
社会经济因素 | 腹地条件:分析当地发展水平、辐射范围和交通状况。经济越发达,交通越便利,辐射范围越广,港口腹地越大,越有利于驻港。城市依托:靠近经济发达的城市 |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
选址原则 |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且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景风、避浪、水深的海港,且与其他交通干线系统联系方便 | 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及火车站、轮船码头附近,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 地势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 |
知识窗:集装箱是按统一尺寸标准特制的金属货箱。 将大小不等、难装卸、易损坏的货物装入集装箱,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并可实行货物“门对门”运输服务。集装箱运输在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中转、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
我国许多大城市中都修建了地铁,修建地铁有哪些好处?
(1)少占地面空间,节约城市用地。
(2)缓解地面交通紧张状况。
(3)地铁受其他交通影响小,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益高。
交通运输的变化:
线路的里程(长度)变化,密度变化;站点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出现了交通运输网。
考点一交通运输线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线的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山区往往以公路交通为主。下面为我国某区域公路干线(图中虚线)分布图(图1)及该区域某段公路景观图
(1)图中公路干线主要分布在河谷,试分析其原因。
(2)该地区公路密度很小,简析其原因。
(3)图2景观最可能位于图1中的(从甲、乙、丙、丁中选择)位置附近,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城市之间交通联系日益便捷。下图示意某段城际快速轨道。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其他运输落后 B.科学技术进步
C.经济快速发展 D.外来人口增加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际快速轨道多采用高架桥的形式,遵循的交通运输布局原则主要是( )
A.少占土地 B.节约投资
C.因地制宜 D.适度超前
考点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线路、站点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线路布局。
交通线路密度 | 交通运输需求量越大,交通线路密度越大 |
交通线路走向 | 交通线路应连接更多的城市,在两个城市之间一般为直达运输 |
交通线路数量 | 连接两个重要城市的地区,交通运输需求量巨大,会形成多条平行交通线路 |
交通线路等级 | 交通运输需求量大的地区,交通线路等级高,质量高 |
(2)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站点布局。
交通站点密度 | 交通运输需求量越大,交通线路沿线交通站点越多 |
交通场站规模 | 大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交通场站规模大;人口流动量大的地区,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交通场站规模大 |
综合性交通枢纽 | 为了衔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方便旅客换乘和客货集散,在交通流量大、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结合部会形成综合性交通枢纽 |
交通站点位置 | 与城市或人口集中区保持适当的距离 |
2.经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交通线路的组织形式:
(1)山区公路布局的变化。
| 线路形态 | 原因 |
早期 | “之”字形盘山公路,迂回前进 | 经济、技术水平低,可降低线路坡度,降低工程难度,保障行车安全 |
现代 | 直达运输,桥隧比例很大 | 经济、技术水平高,缩短线路长度,提高通车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
(2)平原地区。
| 线路特点 | 原因 |
早期 | 地面铺路 | 经济、技术水平低,工程量小 |
现代 | 以桥代路 | 经济、技术水平高,节约土地,保障通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
3、济南和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18年12月26日,济青高速铁路竣工运营,使连接济南和青岛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增至7条,分别是308国道、309国道、青银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胶济铁路、胶济客专和济青高速铁路。青岛北站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客货特等站,为中国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也是山东省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如图为山东省高速铁路网规划布局示意图。
(1)描述山东高速铁路布局的特点。
(2) 连接济南和青岛的交通线路不断增多,试分析原因。
(3)说明青岛北站在客货换乘中的作用。
1、答案:(1)河谷地势相对较低平,修建公路较容易,工程量较小,投入成本较少;公路坡度较小,行车较安全;河谷居民点分布较多,公路可联系更多居民点,可以发挥公路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图示地区海拔高,地表崎岖,公路修建困难;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需求量小。
(3)乙 理由:乙段公路两侧为河谷,乙处于山脊位置,公路坡度较大,因此为了减小公路坡度将这段公路修成“之”字形;甲、丙、丁均位于河谷的聚落附近,地势比较低平,其公路不可能修成“之”字形。
2、【解析】(1)选C,(2)选A。第(1)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经济交流和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运输需求更加旺盛,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迅速发展。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用地有限,城际快速轨道多采用高架桥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
3提示:高速铁路网密度大;连接山东所有重要城市;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高速铁路网;形成多个高速铁路枢纽站等。
提示:济南和青岛为山东两个核心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济南和青岛之间城市较多,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提示:连接众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市内公交和轨道交通及沿海港口;客货周转量大,方便客货集散;实现立体化交通,减少交叉运输,有利于保障交通安全。
【2015新课标1卷】14(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4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6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6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10分)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2分
考点三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2.(2015课标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
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链接高考:
(2019年全国1)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
(2017年海南)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图4)。
15.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建设成本
B.保护海洋生物
C.避免破坏景观
D.利于海空交通
16.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17.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A.产业结构的差异 B.语言文化的差异 C.社会福利的差异 D.交通规则的差异
(2021年浙江1月)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航线、机场、运力是构成航空运输布局的三大因素。为保证飞机起降安全,机场
附近沿起降航线划定一定的空间区域,限制地物高度。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于该市主城区
西南方向约16km处,毗邻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机场吞吐量居我国中西部第
一,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港和客货集散地。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图。图2为成
都双流国际机场与主城区位置关系图。
(1) )受双流国际机场的影响,主城区用地发展受限的方向是 。从与城市空间关系的
角度,简述该机场布局的优势。 (5分)
(2) )在运输方式选择中,图1所示区域航空运输需求较大。从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 (4分)
(3) )分析该机场吞吐量大的原因。 (4分)
(2020年浙江7月)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A. 修建在地上B. 日客运总量大
C. 发车频次高D. 站点间距离小
15. 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A. 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 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 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 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2020年浙江1月)2.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铁交通发展迅速,与常规公交方式相比,地铁的特点有
①投资少,见效快②废气多,噪声大
③用地省,客运量大④速度快,准点率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17年全国2卷)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2018课标Ⅰ,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
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
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
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
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
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聚落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