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展开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并能通过练习,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两本书本、小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导入新课
| 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你是否注意过地球的表面状况呢? 出示:世界地图 思考:观察这六大块陆地的轮廓,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理论。 思考:1.“大陆漂移说”是否切合实际? 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什么? 魏格纳提出的是大陆漂移,而事实上是什么使大陆发生漂移呢?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产生。大陆发生漂移是由于大陆底层地壳的运动而造成的。 板块与板块之间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根据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式和性质的差异,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解释: 1.消亡边界可举例喜马拉雅山——造山带,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约一万多米深,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 2.生长边界可分为断层和海岭。断层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举东非大裂谷;带领是在断层处,由于陆地表面较薄,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发,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却,形成海岭,不断喷发,不断生长,从而称为生长边界。 | 回忆: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从图中获得以下休息: 1.地表有陆地、海洋 2.陆地主要有哪几大块 3.找出大西洋两岸轮廓有可拼合性
阅读书中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只是一种假说,还存在许多明显的漏洞,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了解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像似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板块
看“六不大板块示意图”, 知道消亡边界、生长边界
看影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思考板块与板块相撞回发生什么现象? 做实验:模拟板块碰撞 1.拿两本书,放在桌上,使之相撞,观察现象。
2.取一张纸,对折,用小刀在折痕上刻一条虚线,学生用手相反向撤,直至拉破,体会断层。 归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建立板块的模型
理解板块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界面上;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巨大的山脉、深陷的裂谷和宽广的海洋。 |
练习、小结 | 从练习中总结上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
| 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
拓展 |
| 说一说:随着地壳的变动,最终我们生活的地球回变的如何? |
|
布置作业 |
| 1.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2.查阅有关地壳变动的资料,了解地壳运动所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策略,课前准备,科学本质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汽化与液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节 汽化与液化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课前预习,课中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6节 汽化与液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6节 汽化与液化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