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属于化学变化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目前我国防控“新冠”疫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下列防疫相关措施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裁切无纺布制作口罩B.合成抗病毒药物
C.对消毒液加水稀释D.水银温度计测体温
2.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3.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4.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29.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次仰视读数为12.3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16.7mLB.大于16.7mLC.小于16.7mLD.无法计算
5.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根”变“根雕B.玉石”变“印章
C.水果”变“果汁D.葡萄”变“美酒
6.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
A.氢离子B.钠离子C.氧离子D.氢氧根离子
7.量取30mL酒精,应选用的仪器是( )
A.10mL的量筒B.100mL的量筒
C.50mL的量筒和滴管D.100mL的量筒和滴管
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量体裁衣C.糯米酿酒D.西瓜榨汁
9.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炭化
D.实验4烧杯内有气泡生成,蜡烛火焰熄灭
10.连接一套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装置,一般按下列什么顺序进行( )
A.自上而下,再从左到右B.从右到左,再自上而下
C.自下而上,再从左到右D.随意装
11.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得意B.掬水月在手C.火上浇油D.草木皆兵
12.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
13.某实验报告中记载有以下实验数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1.7g食盐
B.用100mL量筒量取33.33mL蒸馏水
C.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是7
D.用普通温度计测得室温为25.68℃
二.非选择题
14.区分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
①石蜡可以燃烧
②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气体
③石灰石能与稀盐酸反应
④牛奶变质
⑤食盐易溶于水
⑥水加热后成为水蒸气
⑦金属铜可以导电
⑧水能与金属钠反应
⑨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
上述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写序号,下同),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上述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上述描述属于用途的是 。
15.化学实验,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回答下列操作的理由。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
(2)胶头滴管使用完毕后不能平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
16.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17.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固体药品时,若没有说明用量,只需 ;把块状的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 ,再把容器 ,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18.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探究小组为了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种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的缓慢过程。
探究一: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澄清的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浑浊物,实验室里常用于吸收和检验少量的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为了证实这个问题,该小组设计了用如图的装置进行实验:
(2)锥形瓶甲和乙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某同学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连续数次吸气后,观察到甲瓶无明显现象。
(3)该同学呼气时,调整活塞A和B,再进行连续数次呼气操作。整个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则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要大些。
探究二:人体呼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比较?
【查阅资料】(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可用于吸收气体的水蒸气。
【设计实验】(5)将锥形瓶甲和乙中改为盛放适量的浓硫酸,由于澄清石灰水和浓硫酸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丙瓶为安全瓶,其目的是为了 。
(6)连续数次进行吸气和呼气操作,实验步骤与(2)和(3)相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19.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在为少年儿童所做的化学讲座中用蜡烛和玻璃导管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子母火焰”实验,如图。
①他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插入蜡烛火焰(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后,把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另一端的尖嘴处,发现尖嘴处也出现了火焰(子火焰)。
②他用湿冷的毛巾包住导管,发现子火焰熄灭。
③拿下导管去掉毛巾,发现导管内壁附有冷凝的固体。
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导管内冷凝的固体的主要成分应该是 。
(2)子火焰中的可燃物是 ,蜡烛能产生子母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石蜡的性质决定的,其中,化学性质是 ,物理性质是 ;
(3)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做该实验时,导气管不宜过长,否则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 ;二是导气管必须插入到母火焰的焰心处,若是插到外焰中也不能产生子火焰,其原因是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