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3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1 春秋争霸(1)“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3)春秋五霸:齐 晋 楚 吴 越
2.战国纷争(1)时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表现①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③各国国君称王,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
3.华夏认同(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2)影响: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1)表现: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提高。②牛耕的推广③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
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④为了富国强兵。⑤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利益。★(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为政以德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春秋》进行整理。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③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转型)(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4)教育: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孟子:“仁政”学说;人性本善说。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节用” 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影响: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百家争鸣影响: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1 春秋争霸(1)“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背景: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3)春秋五霸:齐 晋 楚 吴 越
2.战国纷争(1)时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表现①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③各国国君称王,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
3.华夏认同(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2)影响: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1)表现: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提高。②牛耕的推广③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
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④为了富国强兵。⑤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利益。★(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为政以德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春秋》进行整理。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③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转型)(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4)教育: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孟子:“仁政”学说;人性本善说。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节用” 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影响: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百家争鸣影响: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