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22491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第4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共1页。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说教材
(过渡:分析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看法。)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五节的内容,主要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等知识。学生已经有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理解了运动与力的一些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学完本课以后对于学习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能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情
(过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堂好课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我所教授的学生是高中的学生,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愿意亲身体验去探索学习的奥秘,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将物理概念知识用实验的方式验证,并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根据上述教材及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概念,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合作操作能力。
3.感受物理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意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立如下:)
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概念的探究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因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下面我将按照“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小结作业”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展开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时,我会采用生活关联的导入方法,一起与学生敲敲桌子、黑板,提出问题:你在用力敲桌子时,能感受到什么?那这种疼痛是不是桌子也在给我们力呢?顺势引出新课。
(设计理念:生活导入,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做桥梁,与本课知识点产生联系,并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新课伊始,我将延续导入时的操作,追问:刚刚手与桌子互相给力,这两种力是什么力呢?学生通过课本知识不难答出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将继续提问:那如果一个力去除林外一个力还在吗?学生通过经验可知是不在的。由此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依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设计理念:这里运用读书指导+生活经验进行学习的方式,重点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对下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接着我将提出一个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提议用实验来解决,给每组发放弹簧测力计、木板等器材,学生展开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通过讨论我会总结学生所答归纳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接下来是学生的自主实验阶段,这时我将进行巡视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失误予以纠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一样的,进而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
接着我将继续提问:那他们的力的方向与力的路线如何呢?接着展示实验视频:小车压缩弹簧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回答:辆车移动距离一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我进而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一根直线上,这就叫牛顿第三定律。
(设计理念:这里通过一步步问题引导,结合学生呢个动手实验和实验视频的方式,将抽象知识用现象的方式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记忆知识,加深印象。)
最后我将询问学生: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学生回答划船和汽车的驱动轮都是牛顿第三定律。
(设计理念:这里将物理知识映入生活,体验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布置作业:牛三的妙用。
(设计理念:小结作业既可以实现将知识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挥化学的生活实际性)
七、说板书设计
至此,我的教学环节已经基本说完,然而精彩的课堂必然离不开精彩的板书,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品,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的板书采用提纲式的形式,呈现核心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