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卷 试卷 19 次下载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单元测试卷 试卷 27 次下载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卷 试卷 20 次下载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试卷 22 次下载
-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试卷 22 次下载
2020-2021学年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 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 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 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 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性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2. 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A. 醋的酿造 B. 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C. 酒精安静地燃烧 D. 农家肥料腐熟
3.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4.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 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
C. 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 反应Ⅲ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5.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微粒观: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 能量观: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 结构观:氖原子和氟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 守恒观: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6. 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对鉴别方法的认识
B.对安全的认识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用燃着的木条
③区分真假黄金,可用稀盐酸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冬季用煤炉取暖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③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井窖要作灯火实验
C.环境问题
D.化学之最
①CO2含量逐年上升导致温室效应
②酸雨主要是由SO2和NO2引起的
③乙醇汽油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①人类利用最早的金属是铜
②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③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铝
A. A B. B C. C D. D
7. 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的范围以及持续时间,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大火将引发各种连锁灾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地表腐质层的可燃性气体在雷击作用下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能引发森林火灾
B. 山风带入冷空气,但不能使林火熄灭
C. 人工降雨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森林大火不易扑灭是因为山势陡峭,树林茂密,难以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8. 通过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
④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9. 下列图示能达到实验目的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10. 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11. 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的是( )
A. B.
C. D.
12. 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a与b对比,可探究不同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
B. 图1中c和图2中d对比,可探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 图1和图2中的热水只有提高温度的作用
D. 图1中a与c对比,可探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13. 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氢元素在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 燃料电池系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回收利用
D. 水的分解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14. 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 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 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15. 小康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组别是( )
A.物质的分类:
①氧化物中均含有氧元素
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B.化学与健康:
①化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研发新的药品,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C.能量变化:
①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②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D.化学与生活:
①区别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
②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16.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A.电灯发光 B.镁条燃烧 C.酒精燃烧
D.白糖受热变成炭 E.白糖熔化 F.铜铸成铜器
G.铜器生锈 H.卫生球消失
(2)化学能可以转化为 、 和 。
请你举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如 。
17.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1)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的 ;有时燃气灶或煤炉会产生黑烟,是因为燃料中的碳不能 燃烧。
(2)汽车用柴油是由 加工的产品,汽车尾气中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会形成 。
(3)你认为要减少酸雨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序号)。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把工厂烟囱加高
③燃煤脱硫
18. 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 、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可燃冰,形成可燃冰的两种物质是 和水。
(2)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 。
目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广泛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3)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汽油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乙醇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 。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9. 如图中甲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余物质也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C、D、E中都含有钙元素,A、F、G是气体,这些物质之间存在如图关系(有关反应条件省略)。
(1)化合物A的化学式 ______ 。
(2)反应②是 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写出化学反应③中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4)写出G的一种用途 ______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0. 为验证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检验氢气的纯度。从氢气发生装置中,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气体,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 ,说明氢气是纯净的。
(2)在导管口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写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4)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唯一产物是 ,该反应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 能,说明氢气的一种重要用途是 。
21. 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若用E装置收集,则进气管是______(填“a”或“b”)。
(2)若选用装置C和D组合制取并收集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若锥形瓶内反应过于剧烈,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得到平稳气流(任写一种)。
(3)查阅资料可知,高铁酸钾(K2FeO4)固体可用于制取氧气。
方案一:4K2FeO42Fe2O3+4K2O+3O2↑
方案二:4K2FeO4+10H2O= 4Fe(OH)3↓+8KOH+3O2↑
Ⅰ.若用方案一制取氧气,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装置序号)。
Ⅱ.下列关于以上两种方案制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数字序号)。
①方案一发生的是分解反应
②方案二更简便、节能
③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
22.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图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小明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三个实验后,他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______,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反应基本类型方面,三个反应都是____________。
(2)小明同时也总结出生成物的种类、生成物的状态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同。请你替小明同学填写空格:
乙中生成物的化学式________。 丙中观察到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
(3)小明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3. 海洋是人类万千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
(1)海洋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人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海洋中提取所需要的物质加以利用。像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就是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镁盐制得的。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上述转化过程①中加入的物质X的化学式是 ______ ,写出过程②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上述转化过程①②③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______ (填序号)。
(2)海水提取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石灰乳,可以就地取材用海边的贝壳煅烧后加水制得。为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现取12g贝壳逐渐加入10%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假设贝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 (至图中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②计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至0.1g)。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爆炸相关实验,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则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而不是有限的空间,可燃性粉尘可能不会爆炸,说法错误;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越大,可燃性粉尘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爆炸的可能性越大、威力越大,说法错误;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说法错误;
D.根据图3可知,降低可燃性粉尘的浓度,最大压力减小,可防止爆炸,说法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有的氧化反应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的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例如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变质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A.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物质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并且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的过程中发生的氧化反应也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时比较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剧烈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农家肥料的腐熟过程中通常要发生氧化反应,该种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析】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不合理
B、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合理;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提供充足的氧气,合理;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是隔绝氧气灭火,合理。
故选:A。
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灭火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答案】D
【解析】解:A、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即硫酸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硫和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Ⅲ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A、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B、反应Ⅰ属于分解反应,有三种物质生成,即硫酸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硫和氧气;
C、反应Ⅱ中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答案】C
【解析】解:A、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正确;
B、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C、氖原子和氟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正确;
故选:C。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构成以及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燃着的木条都会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冬季用煤炉取暖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含量逐年上升导致温室效应;酸雨主要是由SO2和NO2引起的;乙醇汽油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含量逐年上升导致温室效应;酸雨主要是由SO2和NO2引起的;乙醇汽油可以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进行分析;
D、根据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化学知识的归纳,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7.【答案】C
【解析】解:A、森林地表腐质层的可燃性气体在雷击作用下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能引发森林火灾,说法正确;
B、山风带入冷空气,但也提供氧气,所以不能使林火熄灭,说法正确;
C、人工降雨主要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错误;
D、森林大火不易扑灭是因为山势陡峭,树林茂密,难以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①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反应生成水,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说明是否含有碳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既可说明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①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
④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⑤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B
【解析】解: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实验方案错误;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且红磷只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可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方案正确;
图示实验中,会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无法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要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需要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内壁涂油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实验方案错误;
图示装置中,长颈漏斗与外界相同,无法验证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方案错误。
故选:B。
根据氧气的性质与验满方法来分析;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D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21%,反应后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氧气被消耗,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明确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A中罩上烧杯的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而烧杯外的蜡烛能够正常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B中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中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D中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应选 A。
12.【答案】A
【解析】图1中c和图2中d对比,可探究氧气对反应的影响,故B错误;图1和图2中的热水不仅有提高温度的作用,还有隔绝氧气的作用,故C错误;图1中a与c对比,可探究氧气对反应的影响,故D错误。
13.【答案】A
【解析】循环过程中,伴随有氢气与氧气的反应和水的电解两个化学反应;燃料电池系统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水发生分解反应时需吸收能量;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回收利用。
14.【答案】D
【解析】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A正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要达到着火点,B正确;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氧气,C正确;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D错误。
15.【答案】D
【解析】解:A.①氧化物中均含有氧元素,说法正确;
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物质,但不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一种元素,说法错误;
B.①合理使用化学技术不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说法错误;
②研发新的药品,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说法正确;
C.①电解水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说法正确;
②在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如生石灰与水也会放出热量,说法错误;
D.①区别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说法正确;
②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
观察四个选项可知,D符合题意。
故选:D。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根据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能量变化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选用排除法(即只要发现有一项归纳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是正确、快速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16.【答案】AEFH
BCDG
光能
热能
电能
火力发电
【解析】(1)电灯发光的过程中,灯丝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热、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镁条燃烧能生成白色粉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白糖受热变成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白糖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铸成铜器只是铜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器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卫生球消失的过程是卫生球升华的过程,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7.【答案】(1)热能(或热量);充分
(2)石油;酸雨
(3) ① ③
【解析】(1)煤作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有时燃气灶或煤炉会产生黑烟,是因为燃料中的碳不能充分燃烧。
(2)汽车尾气中氮的氧化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煤脱硫均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可减少酸雨的产生;将工厂烟囱加高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不能减少酸雨的产生。
18.【答案】(1)煤;甲烷
(2)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电
(3)混合物;可再生
(4)太阳能,核能等
【解析】解:(1)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可燃冰,形成可燃冰的两种物质是甲烷和水。
(2)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目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广泛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汽油是混合物,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4)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等。
19.【答案】CH4 放热 Ca(OH)2+CO2=CaCO3↓+H2O 冶炼金属或作燃料等
【解析】解:甲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余物质也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C、D、E中都含有钙元素,A、F、G是气体,由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A为甲烷,B为水,C为氧化钙,D为氢氧化钙,F为二氧化碳,G为一氧化碳,E为碳酸钙,甲为氧气。
(1)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CH4。
(2)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
(3)反应③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G是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作燃料等。
故答案为:
(1)CH4;
(2)放热;
(3)Ca(OH)2+CO2=CaCO3↓+H2O;
(4)冶炼金属或作燃料等。
根据题意,甲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余物质也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C、D、E中都含有钙元素,A、F、G是气体,由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20.【答案】(1)不产生爆鸣声
(2)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烧杯壁发热
(3)氢气+氧气水;化合反应
(4)水;化学;热;作燃料
【解析】解:(1)从氢气发生装置中,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气体,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不产生爆鸣声,说明氢气是纯净的。
(2)在导管口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烧杯壁发热.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4)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唯一产物是水,该反应过程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说明氢气的一种重要用途是作燃料。
21.【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b
(2)2H2O22H2O+O2↑;放出;放慢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或减少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等
(3)A;①②③
【解析】
【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解答】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若用E装置收集,则进气管是长管,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本反应放热;若锥形瓶内反应过于剧烈,可采取的方法有:放慢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减少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等;故答案为:2H2O22H2O+O2↑;放出;放慢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或减少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等;
(3)查阅资料可知,高铁酸钾(K2FeO4)固体可用于制取氧气,Ⅰ.方案一:
4K2FeO42Fe2O3+4K2O+3O2↑,因此需要加热;Ⅱ.关于以上两种方案制取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方案一发生的是分解反应;②方案二更简便、节能;③制取等质量的氧气,两种方案所需高铁酸钾的质量相等,故答案为:A;①②③。
22.【答案】(1)点燃;放热;化合反应
(2)P2O5;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根据硫粉、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条件,现象,反应特点分析解答;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并据铁丝燃烧实验现象回答;掌握硫、红磷、铁丝燃烧的实验现象、反应原理、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基础和关键。
【解答】
(1)硫粉、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都需要点燃,反应都放出热量;硫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磷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三个反应均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填:点燃;放热;化合反应;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氧化物的命名方法以及化学式写法可知,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铁丝燃烧的反应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填:P2O5;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一种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3.【答案】Ca(OH)2 Mg(OH)2+2HCl=MgCl2+2H2O ③ CaCl2、HCl
【解析】解:(1)上述转化过程①中加入的物质X可以将含有的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镁,故是加入的碱类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钙,故化学式是Ca(OH)2,过程②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上述转化过程①②③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③,故填:Ca(OH)2;Mg(OH)2+2HCl=MgCl2+2H2O;③;
(2)①当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钙且盐酸过量,故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HCl,故填:CaCl2、HCl;
②设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73g×10%=7.3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x 7.3g
100x=737.3g
x=10.0g
答: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
根据海水制镁的流程图结合物质的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海洋资源的应用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燃烧和灭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9页。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精选40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精选40题,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