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诱思
黑土地是东北的代名词,也是农业富饶的代名词。但是近些年来富饶的黑土却在逐渐地消失。据调查,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1.0厘米厚的黑土表层,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减。由于多年严重水土流失,黑土区原本较厚的黑土层现在只剩下20~30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黄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据测算,黑土地现有的部分耕地再经过40~50年的流失,黑土层将全部流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挽救东北黑土地呢?
二、基础梳理
(一)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
(1)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
(3)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链接生活我国东北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提示:东北黑土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上先有苔藓等低等植物,后有高等植物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4.其他因素。
(1)地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容易形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3)人类活动:培育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温馨提示:(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链接生活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三)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
黑色。
(3)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5)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问题探究:成土因素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因黑土层厚度为30~100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层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由于过度垦殖,近年来黑土出现了肥力退化、土层变薄的问题,拯救东北黑土刻不容缓。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东北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提示:该地纬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
(2)尝试探究东北黑土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提示:人类过度垦殖;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教师精讲
土壤形成主要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温馨提示: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典例剖析
例题: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
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
(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
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
解析: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A项对。根据箭头粗细,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项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土壤肥力比乙地差,C项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量不同影响,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不同,D项错。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项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项错。地表径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项错。土壤供给量小,说明土壤贫瘠,土层较薄,D项错。
答案:(1)A
(2)B
三、课堂探究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的。
答案:A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2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3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答案:2.C
3.A
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露土层,土层沙粒较大,遇雨即溃,逢风即散。读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的成因主要归结为( )
A.气候
B.生物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5.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有限性
D.无序性
解析:第4题,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是土层沙粒较大,成因主要归结为成土母质。沙粒是岩层风化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人类活动改造成土母质,使其颗粒变得细小,不是沙粒大的原因。第5题,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区域之间的不同特点。此模式反映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体现有限性、无序性。
答案:4.C
5.B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图1
图2
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A项正确。第7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厚度居中,属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图2纵坐标显示土壤剖面深度在100厘米以内,为土壤表层,草原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森林,故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D项正确。
答案:6.A
7.D
8.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为100~500毫米。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1)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农作物入侵牧区产生的影响如下表。请在下列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
①荒漠化加剧——( )
②草地变旱地——( )
③牧场超载——( )
④放牧脆弱地区——( )
(2)分析以上材料,请简述非洲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3)简述草地土壤剖面的特征。
解析:第(1)题,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大,开垦草地生产粮食;草地过度放牧,草地超载,导致荒漠化加剧。第(2)题,草地环境变化主要是人口增长所致,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另外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也是可行措施。第(3)题,草地土壤上部和下部分异明显,上部有腐殖质层,下部多钙积层。
答案:(1)D
A
B
C
(2)原因: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过大。
可行办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牧业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
(3)剖面上部有深厚的腐殖质层,结构良好;下部多有钙积层,自然肥力较高。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合作探究一,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共5页。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