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导学案
展开目标1 成土因素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功能: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
3.成土因素
4.土壤形成过程
我国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四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的潘帕斯平原。
1.[综合思维]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枯枝落叶的有机质来源丰富;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2.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选项中四种土壤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南方丘陵地区、南方水稻种植区和气候严寒干旱区。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枯枝落叶,高温多雨的气候会快速分解和淋失有机质,故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植被覆盖率和气候有关。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都较高,土壤有机质来源较多,但南方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不如东北地区多。干旱严寒地区植被较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故A正确。第2题,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长对养分要求不高,岩石表面及风化物中,只要有少量的营养物质,就能满足苔藓类生物生长的需要。苔藓类的生物活动不仅会促进岩石的风化,还可以为成土母质提供一定的有机质,促进土壤向成熟方向发展,所以在岩石表面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的出现是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故C正确。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Ⅱ、Ⅲ、Ⅳ、Ⅴ土壤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用较弱
B.微生物活动弱
C.有机质积累少
D.矿物养分流失慢
4.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培育的肥沃高产土壤,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 )
A.降低成土母质的厚度
B.补充矿物和有机养分
C.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
D.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该地地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雨量大,淋溶作用较强,微生物活动强,A、B错。该区域高温多雨,土壤发育程度高,分解快,植被生长旺盛,代谢快,有机质积累少,矿物养分流失速度快,土壤贫瘠,C正确、D错误。第4题,人类活动无法改变成土母质的厚度,A错。人类在长期种植水稻的条件下能为土壤补充矿物质和有机养分,B正确。人类活动并不能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C错。提高植物群落复杂性不利于农作物高产,D错。
目标2 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构造
(1)在土壤剖面图中填写土壤的主要分层。
(2)土层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典型土壤及其剖面特点
拓展延伸 土壤组成
红壤是在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质地较为黏重,呈酸性,是一种较为贫瘠的土壤。
1.[综合思维]确定红壤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 土壤颜色。
2.[综合思维]红壤颜色呈红色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土壤矿物质中富含红色的氧化铁。
3.[区域认知]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答案 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2.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A正确;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B正确;人类的耕种活动可以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C正确;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D错误。第2题,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A错误;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正确;淀积层是淋溶层淋失的矿物质在此沉淀、积累,C错误;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D错误。
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4.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4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22·浙江丽水期末)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土壤剖面示意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2.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质层、R为母岩层,A正确。第2题,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4.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如下: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由以上分析可知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C正确。
(2021·浙江嘉兴市期末)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土壤有机质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6.据图推测,该地土壤( )
A.20 cm处为淋溶层
B.40 cm处为腐殖质层
C.60 cm处为有机层
D.80 cm处为母岩层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即来源于生物,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提供土壤无机盐,A错误;气候、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不直接提供有机质,B、D错误。第6题,森林土壤自上而下的分层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结合图中信息可推测,40 cm处有机质含量高,为腐殖质层,B正确;20 cm处有机质含量较高,为有机层,A、C错误;母岩层为森林土壤分层的最下面一层,D错误。
仿生态水晶球盆景不是一般的盆景,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在玻璃球的底部,铺着木炭、土壤和砂石各层,再种上不同种类的微型植物,在种好植物之后,就要浇水,以使植物能够扎根土壤。读下图,完成7~8题。
7.关于铺设木炭层、土壤层和砂石层的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砂石层为植物提供养分
B.木炭层吸水保湿
C.土壤层吸附污染物
D.木炭层保持良好的透气性
8.不能调节土壤温度的是( )
A.较封闭的球形玻璃盆 B.砂石层
C.疏松的土壤层 D.木炭层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根据图示可知,表层为砂石层,空隙较大,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故A、D错。最下层为木炭层,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一方面可以吸水保湿,另一方面可以吸附污染物质,B正确。中间层为土壤层,是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层,C错。第8题,土壤温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热量的收支和土壤本身的热性质。玻璃盆能够传导热量,通过吸收和散失热量对土壤的热量进行调节,A项能调节。砂石层空隙较大,水少气多,从而能够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B项能调节。疏松的土壤能够通气透水,蓄水保温,对土壤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C项能调节。木炭层主要是蓄水层,水分较多,而且位于底层,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故不能调节土壤温度的是D选项。
(2022·辽宁沈阳市期末)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撰写了土壤与自然要素关系的报告。据此完成9~11题。
9.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
A.生物 B.成土母质
C.气候 D.成土时间
10.关于土壤形成因素及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
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
11.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增施熟石灰 ③大量施用化肥 ④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9.C 10.C 11.D
解析 第9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C对。第10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B错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C正确;引淡淋盐、地膜覆盖是可以治理土壤盐碱化的,但大水漫灌可能加重土壤盐碱化,D错误。第11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增施熟石灰可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②正确;掺沙可改良黏重土质,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③错误。故选D。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深度上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某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
A.浙江 B.海南
C.河北 D.黑龙江
13.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较薄,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B.主要植被为森林,枯枝落叶集中在表层
C.降水丰富,表层土壤以下淋溶作用强
D.气候湿热,表层土壤以下分解作用强
答案 12.B 13.B
解析 第12题,该省区分布的土壤类型包括砖红壤、红壤、黄壤和水稻土等类型,可以判断该省区气候湿热,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结合选项可知,该省区最有可能是海南,B正确;浙江主要分布有红壤和水稻土,A错误;河北主要分布有黄壤,C错误;黑龙江主要为黑土,D错误。第13题,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枯枝落叶,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可推测其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土地没有得到翻耕等),故可进一步推测主要是因为森林植被的枯枝落叶在表层堆积,使得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B正确;成土母质的厚薄与有机质集中在表层无关,A错误;降水丰富,淋溶作用主要集中在表层,C错误;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微生物更活跃,分解作用强,D错误。
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5.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答案 14.C 15.B
解析 第14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15题,免耕直播即在不耕地的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适宜免耕直播;从图2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储存的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 cm的底土放置在0~15 cm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16~17题。
16.新西兰某牧场“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是( )
A.植被吸收增多 B.土质更加疏松
C.生物质积累增多 D.淋溶作用较强
17.该牧场实施“倒置耕作”的最佳周期为( )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答案 16.C 17.B
解析 第16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逐年增加,因为草地植被根系较浅,而且会季节性枯萎,因此在土壤表层有机质不断积累,使有机碳储量逐年增加,C正确;植被吸收增多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土质更加疏松会导致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从而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流失,使有机碳含量降低,B、D错误。故选C。第17题,读图可以看出,“倒置耕作”后,15年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一直保持增加,到15年后几乎不再增加,同时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下降到最低的水平,因此“倒置耕作”的最佳周期为15年,B正确。
18.(2022·湖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2020年10月3日我国广东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层,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同学们还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其pH值在6.5以下,碱性较强;红壤黏度高,透气性差。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土壤垂直剖面图。
(1)该地理兴趣小组报告图文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4分)
(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包括________层和__________层,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6分)
(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试说明其改良措施。(6分)
答案 (1)文中:碱性较强→酸性较强;图中: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互换。
(2)有机 腐殖质 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
(3)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
解析 (1)文中的错误:碱性较强→酸性较强,因为红壤pH值在6.5以下,属于酸性土壤;图中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互换,淋溶层在淀积层的上面。(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是红壤的最上面,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包括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分解速度快,导致有机层和腐殖质层都较薄。(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红壤酸性较强,黏度高,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改良措施如下:每年水稻收获后,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降低黏度。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土壤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参与。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土壤。生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部分养料可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形成腐殖质,改善成土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经过长期利用,土壤渐趋成熟。下图是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
(1)读图完成下列填空。(填序号)(4分)
①水分 ②养分 ③腐殖质 ④矿物质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
(2)从土壤的角度,简述农田可以抵御适度旱情的原因。(4分)
(3)简述植物与土壤的关系。(4分)
答案 (1)③ ④(②) ②(④) ①
(2)由于土壤有蓄水和保水功能,大气降水的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所以当自然界有旱情发生时,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水分,抵御适度旱情。
(3)植物是土壤发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植物不断更新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提供了植物生长的水分和养分等。
解析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生长要从土壤中获取养分、矿物质和水分;植物的枯枝落叶等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2)题,土壤有蓄水和保水功能,可以为农作物持续提供所需要的水分。第(3)题,从植物与土壤形成关系示意图可知,植物是土壤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环境载体。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3.结合具体土壤类型,合理利用土壤,进行土壤养护。
因素
影响
举例
成土母质
决定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与酸性岩母质相比,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铁、锰、镁、钙含量高,而硅、钠、钾含量较低
影响土壤的质地、结构
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
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③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④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温:温暖湿润的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降水:降水较多的地区,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①植被: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②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也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
③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地形
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时间
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
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消极影响
大水漫灌、大量施用化肥等不合理的行为,导致土壤退化,如盐渍化、板结硬化、肥力下降、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类型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含义
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
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及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
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有机质来源
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
以根系的形式
腐殖质含量
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典型土壤
棕壤
红壤
黑土
黑钙土
植被环境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草甸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
剖面特点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波浪,潮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导学案,共1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学案,共14页。